周鴻禕再揭手機“偷聽”現象信息安全亟待完善
“手機應用會偷偷打開錄音功能竊取用戶消息這已經是行業公開的秘密了,但利益牽連實在太廣,不太方面細聊。”一位網絡安全從業者因利益相關性婉拒了採訪。
8月15日,360集團董事長兼CEO周鴻禕在訪談節目中談到個人隱私洩露話題時表示,應關注互聯網廠商蒐集和使用用戶數據的方式是否正當。周鴻禕稱,有的手機軟件會打開用戶攝像頭或麥克風偷偷錄音,從中找關鍵詞試圖匹配用戶明天的興趣愛好。他稱自己也遇到過類似情況,但不指名字了。
周鴻禕認為從很多消費者描述的情況來看,被竊取的數據應該是被轉賣了,但現在缺乏證據。
“偷錄”行為需證據
周鴻禕認為手機軟件其實是可以進行用戶錄音的,但需要提前得告,不應該悄悄地打開麥克風。他主張手機軟件在採集用戶數據時需要做到真正讓用戶有知情權和選擇權。
但同時周鴻禕也指出,個人數據與個人隱私很難明確界定,如今想要換取互聯網服務,將個人數據賦能給廠商已成為客觀存在的事實。應對廠商提出要求——善待用戶數據。“如果處理得好就保護了用戶隱私,大家皆大歡喜,老百姓的數據託管在廠商的服務器上,老百姓也能得到各種免費的互聯網服務,自己的數據也沒有被洩露。”
因此周鴻禕建議,在使用互聯網服務過程中,用戶向互聯網公司提供的數據所有權應明確定義屬於用戶,數據只是暫時委託廠商,存在廠商的服務器和數據庫裡。當消費者不再使用服務時,該互聯網廠商應做到將用戶數據刪除,廠商更沒有權利轉賣該數據。“如果廠商認為這個數據是我收集的,我擁有的,我想幹什麼,消費者的權益就很難得到保護了。”
愛加密研究院院長魏超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偷偷打開錄音進行數據採集這個行為本身就是“偷聽”,是非法行為,但這需要證據來證明。另外用“偷聽”來的數據或未授權的數據來進行盈利活動屬於不當得利,系違法行為。
信息安全保護尚處於努力過程中
遺憾的是,用戶數據隱私保護這件事沒有那麼容易達成。
“剛剛我還在跟朋友聊到想喝某個牌子的奶茶,轉頭打開某款外賣應用,第一欄的美食推薦就是這個牌子,很詭異。”一位孫姓用戶向第一財經記者分享了過往一則“巧合”案例。
魏超稱,用戶保護方面依託於手機廠商的隱私防護技術,監管單位的隱私保護要求,app下載流通的市場渠道上架檢測,以及事件發生後的溯源追責。而直到如今隱私數據竊取行為仍未得到根治,在魏超看來,一方面的原因在於竊取行為定性上的邏輯障礙——APP申明業務需要錄音功能,但錄音功能錄取得來的數據是否僅限於業務必需,很難界定。“只能通過發生財產損失得事件後,進行回溯追責。”
所幸,試圖對消費者手機數據進行安全保護的努力一直在進行著。此前浙江大學網絡空間安全學院院長任奎帶領團隊研究了發現“加速度計竊聽”,後者是一種基於深度學習加速度傳感器信號的新型“側信道”智能手機竊聽攻擊方法。簡略來講就是手機應用利用內置加速度傳感器採集手機揚聲器所發出聲音的震動信號,實現對用戶語音的竊聽。
基於這項研究發現,任奎建議手機廠商提高加速度傳感器權限級別,避免各類應用在非必要情況下採集加速計數據;對加速計的採樣頻率進行限制,或通過系統內置濾波器提前過濾掉加速度傳感器信號中包含最多語音信息的高頻部分。
另外,為了避免將來出現類似的漏洞,任奎建議手機廠商重新評估各個傳感器的安全性和敏感性,修改Android操作系統對手機App調用各種傳感器數據的使用權限,如鴻蒙OS等自主可控的操作系統可以從系統層面考慮,杜絕未來的側信道攻擊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