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加劇德國對外籍技工需求催生新一輪移民潮?
德國伊福(Ifo)經濟研究所的就業晴雨表顯示,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德國企業並未完全停止招聘,但建築、手工業、醫護等行業缺乏專業勞動力的情況十分嚴重。今年3月1日,德國新版《移民法》正式生效,該法大幅降低了技術工人赴德培訓、工作的門檻,但受到疫情影響,今年上半年,拿到德國工作簽證的外籍勞工同比下降了近50%。這無疑給復甦中的德國經濟蒙上了一層陰影。
德國聯邦就業局(BA)董事會成員特爾岑巴赫(Daniel Terzenbach)表示,疫情不會改變德國人口老齡化的現狀,也沒有改變護理、IT等專業技術人員緊缺的事實。德媒則預計,隨著旅行限制解除,歐洲失業率較高國家的人才可能會湧向德國。
多個行業缺人
多年來,德國一直是全球老齡化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德國統計局數據顯示,2019年居住在德國的人口平均年齡為44.5歲,擁有德國國籍的人平均年齡為45.6歲。
如果不考慮移民的淨增長人數,近年來德國人口一直負增長。以2018年為例,德國統計局的數據顯示,當年德國新生嬰兒減去死亡人口之後為-16.7萬,2019年的情況也類似。
德國貝塔斯曼(Bertelsmann)基金會此前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由於人口的萎縮與衰老,未來四十年內,德國勞動力市場每年至少需要26 萬移民,而且其中14.6萬為非歐盟移民,才能保證德國勞動力人口下降控制在“經濟上可接受的水平”。
據德國就業研究所(IAB)的統計,自2009年以來,德國近30%的就業增長都要歸功於來自歐盟其他國家的勞動力。截至2019年12月,約有240萬歐盟其他國家公民在德國工作,比上一年增加近9萬。
德國聯邦移民和難民局(BAMF)的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申請德國工作簽證的外籍勞動力主要來自印度、東歐國家、中國、土耳其與俄羅斯。2019年德國針對高端人才的“歐盟藍卡”簽證發放了3.12萬張,同比增長了近15%,與首次推出的2013年相比上漲了近200%。四分之一的藍卡獲得者來自印度,其次是中國,緊隨其後的是土耳其和俄羅斯。
不過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給外籍人才赴德就業帶來阻力,也給德國經濟埋下隱憂。BAMF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德國給非歐盟國家人士發放的工作簽證只有3.0117萬份,創2015年以來的新低,與去年同期相比減少了近50%,而疫情造成的國際航班減少、旅行限制增加、簽證中心停止工作等都是直接原因。
德國手工藝品中心協會(ZDH)秘書長施萬內克(Holger Schwannecke)表示,疫情阻礙了外籍勞工入境,這導致德國手工業對熟練工的需求進一步增加,目前該行業約有四分之一的工作崗位確人。
就業回暖
Ifo對9000家德國企業進行的最新調查顯示,7月份就業晴雨表比上月小幅上升了0.9點,至93.2點。8月,德國多項經濟信心指數均好於市場預期,釋放了出積極信號,令各界對德國經濟的複蘇普遍持謹慎樂觀態度。
多數分析預計,隨著經濟前景好轉,以及入境限制的逐漸取消,下半年申請德國工作簽證的人數將反彈。
Ifo負責人福斯特(Clemens Fuest)也認為,疫情只是暫時減緩了德國獲得外國熟練技術工人的腳步,這種情況不會持續下去。
德媒稱,從歷史上看,歐債危機期間,西班牙和希臘失業率大幅飆升,最終當地大量年輕勞動力流入了就業情況良好的德國,而這次疫情可能會導致類似的情況發生。
據經合組織(OECD)8月發布的報告,受疫情影響,希臘2020年的失業率料同比躍升近20%。而西班牙當前的失業率為15.3%,二季度新增失業人口超過了100萬。
此外,對於那些訓練有素卻面臨失業風險的專家、學者、工程師和醫生等,在英國因為脫歐對移民變得越來越缺乏吸引力的同時,德國可能會成為他們在歐洲地區首選的移民目的地。
德國統計局數據顯示,目前德國大部分移民都來自其他歐洲國家(65%),來自亞洲的移民及其後代約佔22%,而擁有移民背景的人主要從事餐飲業(28%)與醫療衛生行業(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