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應鏈重組:如何從“中國製造”變成“圍繞中國製造”
據香港媒體報導,中國的個人防護設備(PPE,包括口罩、防護服等產品)和電子行業可能會受到供應鏈重組的巨大影響。然而,通過採取各種措施,中國可以減緩製造業外移的規模和速度。由於受到中國低生產成本而被吸引到中國的外國公司,最有可能將供應鏈重新定向到更便宜的地方。因為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國的成本優勢已經被不斷上漲的工資、更高的土地成本和更高的關稅所抵消。
相比之下,想要進入中國廣闊國內市場的外國公司不太可能退出。美國和歐洲商會最近的調查顯示,大多數受訪者無意離開中國市場。
一方面,留下來的理由一如既往地充分,中國的基礎設施、物流網絡和受過教育的工人供應明顯優於新興市場。另一方面,現在需要將這些優點與更高關稅、潛在製裁、技術限制等因素進行權衡,這些都是跨國公司必須適應的商業新常態。
有些供應鏈外遷是不可避免的,但在大多數情況下,這不是個非此即彼的決定。實際決定介於完全退出中國和維持現狀之間。而實際上的變化更加微妙,並因不同的行業而更有針對性。
對於中國在全球供應鏈中的角色變化,這裡有三種預測:
第一,個人防護設備(PPE)行業的全球供應鏈可能會發生巨變。新冠疫情暴露了將個人防護設備製造外包給外國供應商的國家的脆弱性,它們往往為了追求效率而犧牲了安全。作為PPE的最大生產國,隨著美國和歐洲政策改變,中國將在不斷變化的供應鏈動態中失去一些優勢。
第二,隨著全球科技行業競爭日益激烈,電子行業的供應鏈也很容易發生變化。電子製造業佔亞洲增加值的一半以上,而中國處於這個生產生態系統的中心。中國在這個領域的潛在損失,可能比PPE行業的損失還要大得多。
除了電子產品製造之外,還有一個更具系統性的問題,那就是技術脫鉤。在一個擁有多種技術標準和不兼容網絡的世界裡,圍繞5G等技術建立的供應鏈可能會斷裂。隨著全球製造業越來越多地與技術融合,這種技術碎片化可能會加快去全球化進程,會破壞整個世界的經濟前景。
第三,這方面涉及時機問題,在沒有強大政治壓力的情況下,供應鏈的重新配置可能是緩慢而漸進的。企業資本支出已因疫情爆發而受到巨大影響,疫情還在繼續削弱企業信心和投資意願。隨著中國在恢復生產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對於跨國公司來說,現在不是將供應鏈從運營能力最安全、最可靠的基地轉移到別處的最佳時機。
最近,中國政府減少對外國直接投資(FDI)的限制、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加快金融業改革、開放行業等舉措,都旨在創造一個更容易進入的市場,創造公平的競爭環境。雖然這些舉措不會完全阻止供應鏈的變化,但它們可能會減緩這一過程。
作為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中國有些損失是不可避免的,但中國應該有辦法通過加速急需的改革來控制供應鏈劇變的速度和規模。如果處理得當,對從“中國製造”轉變為“圍繞中國製造”的供應鏈,中國仍可以保持巨大優勢和影響力。(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