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種叫“惡魔”的動物身上,科學家發現了讓腫瘤自行消失的秘密
遠在澳大利亞的塔斯馬尼亞島上,生活著一種名叫袋獾的動物。它們以性情暴躁著稱,受到威脅、爭奪配偶或搶占食物時極為凶猛。體型雖然只有小狗那麼大,但巨大的頭顱、鋒利的牙齒、強壯的下頜讓它們擁有哺乳動物中數一數二的咬合力,可以輕鬆咬碎對手或獵物的筋皮骨肉。而它們的咆哮聲更是令人聽了毛骨悚然,以至於最早見到袋獾的歐洲人心驚膽戰地給它們起了一個英文名:Tasmanian devil(塔斯馬尼亞惡魔)。
黑乎乎的身體、呲牙咧嘴的面貌和可怕的咆哮聲讓袋獾得名“惡魔”
二十多年前,人們發現有一種惡疾比惡魔更凶狠。這種疾病讓袋獾在嘴角長出腫瘤,癌細胞還會擴散到整個面部和脖子,影響進食,病死率幾乎達到100%。更可怕的是,科學家反複調查後發現,這是一種會傳播的癌症。正是由於袋獾之間經常互相啃咬,癌細胞得以“口口相傳”。特殊的傳播方式還導致,越是強有力的個體,越是容易因為頻繁的攻擊行為而感染上這種致命疾病。
十年時間不到,數万頭袋獾因為這種“惡魔面部腫瘤病”(簡稱DFTD)相繼死去,它們進入了瀕危物種的行列。照這個速度,可能用不了幾年,袋獾就會在地球上消失。
2006年,科學家們發現並證實,袋獾的面部腫瘤會“傳染”,研究結果登上了頂尖學術期刊Nature
然而神奇的是,為了拯救這一物種而長期追踪“惡魔”的科學家們注意到,就在近幾年,一些幸運兒在感染上致命的DFTD後,面部腫瘤竟然在自行縮小,甚至完全消失了!
這一現像不單讓保護袋獾的生物學家們稱奇,更是吸引了研究人類癌症的科學家。如果可以找出腫瘤自行消退的特殊機制,不僅給這個瀕危物種帶來繼續生存的希望,也將為人類提供與癌症作鬥爭的新見解,也許可以帶來新的治療方法。
經過數年研究,最近華盛頓州立大學(Washington State University)和弗雷德·哈欽森癌症研究中心(Fred Hutchinson Cancer Research Center)合作的一支科研團隊有了重要的發現。
新研究近日發表於學術期刊Genetics
科學家們根據過去做的標籤,重新捕獲了幾隻袋獾,收集它們的組織樣本進行基因組測序分析,並將其中腫瘤縮小的個體與腫瘤沒有縮小的個體進行比較。據研究人員的介紹,“惡魔們”雖然對同伴很兇,但對人還挺溫和,也很配合研究人員的操作。
根據基因組比較的結果,研究人員找到了一個與腫瘤自行消退有關的變異基因RASL11A。進一步分析讓他們意想不到地發現,在腫瘤自行縮小的袋獾體內,這個變異並沒有改變基因本身的功能,但它會影響基因的表達,“開啟”抑制腫瘤生長的基因功能。如果額外增加RASL116的表達,可以減緩腫瘤細胞生長,這個結果在體外細胞增殖實驗中也得到了驗證。
同一隻袋獾,時隔一年,面部的腫瘤明顯變小;這些腫瘤自行縮小的袋獾,在RASL11A基因上幾乎都有一個點突變
更值得注意的是,科學家發現在一些人類癌症中,RASL11A有表達下降的現象。“這個基因與人類的前列腺和結腸癌有關。”這項研究的負責人之一Andrew Storfer教授解釋說,這意味著,“儘管我們的發現與拯救袋獾的關係最為直接,但它有著促進人類健康的轉化潛力。”研究人員認為,這一結果凸顯了RASL11A具有腫瘤抑制的天然機制以及作為癌症治療靶點的潛力。
接下來,這支研究團隊還將繼續為保護和拯救袋獾而努力,他們表示會觀察有沒有其他基因突變可以影響腫瘤。“我們希望從袋獾身上學到一些東西,用於理解和治療人類癌症。”Storfer教授說。
“我們希望從袋獾身上學到一些東西”(圖片來源:Pixabay)
“當前在治療人類癌症時,通常是對腫瘤趕盡殺絕,會用到對人有毒性或使人衰弱的療法。”該研究的另一位負責人、腫瘤學家David Hockenbery博士說,“如果可以在不使用細胞毒性藥物或不動手術的情況下就讓腫瘤自行消散,那將是一個重大進步。”
從拯救遠在天邊的“惡魔”,到造福人類,這既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絕佳的例子來認識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意義,也展現了科學研究的奇妙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