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定河“鯉魚跳龍門”的主角並不是鯉魚
中國鯉魚跳龍門的故事,是傳說千百年的勵志故事,更是中國人民不畏懼艱辛,奮發向上的象徵。魚躍龍門的故事到底只是傳說,還是現實,這個問題可能有千萬個人問過。最近有一系列的報導,向人們詮釋了現實版的魚躍龍門。
先是有新聞稱,來自上游水庫的水流奔湧而出,在北京永定河河道裡掀起巨大浪花,不時有鯉魚從水流中跳躍而出,鯉魚跳龍門的景像在永定河上演。
這兩天,又有幾家媒體報導,魚躍龍門的場面在陝西漢中黎坪景區裡真實上演了!只不過,這次的主角不是鯉魚,而是另外一種魚類——細鱗鮭。
魚躍龍門到底是什麼魚?
傳說大禹治水時,沿著黃河查看水勢,到了龍門山(今天的山西、陝西交界處),黃河水流不過去了,開始往回倒流,大禹設法將龍門山鑿開,黃河水咆哮著穿過龍門,一瀉千里。
龍門不遠處有個鯉魚澗,裡面全是鯉魚。鯉魚們見龍門波濤洶湧,龍門上空盤旋著應龍,就爭先向龍門跳去。一旦跳過了龍門,鯉魚立刻就變成了一條龍,這就是魚躍龍門的傳說。
“鯉躍龍門,化身為龍”被比作經過千辛萬苦後終於成功,地位的急劇提升。在這傳說中,選擇了鯉作為傳說的主角,確切地說,是黃河鯉魚。
鯉魚在我國分佈很廣,以黃河鯉魚最為名貴,與淞江鱸魚、興凱湖魚和松花江鮭魚被共譽為我國四大名魚。
那鯉魚真的會逆流而跳嗎?跳過後真的會變成龍嗎?
我想告訴你,鯉魚是一種很健碩的魚,也的確很會跳,它的跳高水平可能不會比當代跳高冠軍差,我們在鯉魚捕撈時常常會出現魚躍上空的景象。
但是,魚就是魚,怎麼會變龍呢!現在的錦鯉,是千百年前普通野生鯉魚經過突變,並經過馴化和培育而成的。
洄游運動的分類
洄游是魚類運動的一種特殊形式,是長期以來魚類對外界環境條件變化的適應結果,也是魚類內部生理變化發展到一定程度,對外界刺激的一種必然反應。
魚類需要通過洄游,在生活的各個時期更換不同的生活水域,以滿足對生活條件的需要,順利完成生活史中各重要生命活動。魚類洄游距離有長有短,洄游類型和目的也是多種多樣的,有生殖洄游、索餌洄游、越冬洄游等。
生殖洄游也叫產卵洄游,一般是魚達到性成熟出現產卵需求,但所處環境不適合產卵,不得已被迫向適宜產卵場所遷移。
鮭魚就是最顯著的例子。鮭魚的洄游旅程將近1萬千米,歷時半年到一年,遠遠超過一切魚類的遊程。
生殖洄游路線最廣泛的要數帶魚。它們的洄游方向自南至北,產卵地點地渤海灣、舟山群島等附近較多。這也是因為那裡的浮游性生物稠密的緣故。
索餌洄游也稱攝食洄游,其特點是洄游路線、方向和時間隨著餌料生物群的分佈和密度、數量和狀態而變動。與生殖洄游和越冬洄游不同,其洄游目的在於恢復體力、積累營養,為下一年的生殖和越冬做好準備。
所以,索餌魚群較不穩定,也較分散。索餌期的長短主要取決於餌料生物的數量和質量,魚的豐滿度、含脂量以及水溫狀況等。
越冬洄游也稱季節洄游或適溫洄游。冬季來臨前,水文環境的變化,尤其是水溫下降,魚類的活動能力將減低,為了保證在寒冷的季節有適宜的棲息條件,魚類集群向適溫水域游動。
越冬洄游的特點是洄游方向朝著水溫逐步升高的方向,往往由淺水環境向深水環境,或由水域的北部向南部移動,方向穩定。
在中國近海,主要是朝南、朝東移動,長江中下游流域中許多大型鯉科魚類,平時在通江湖泊中攝食肥育,冬季來臨前,則紛紛游向幹流的河床深處或坑穴中越冬。
影響適溫洄游魚類活動的最主要因素當然是水溫。一般魚類可分熱帶性、溫帶性、寒帶性三種類型。
熱帶性魚類,如鰹、鮪、紅魚、旗魚等等,都是暖水性魚,需在南方暖海里活動。寒帶性魚類,如鮭、鱒、鱈魚等,都是冷水性魚,要在北方寒海里活動。其他魚類多數是溫帶性的。
我國沿海大部分地區由於季風影響,冬夏氣溫差別大。水溫隨季節轉移而變化,魚類也隨水溫高低,各自選擇適宜的環境遷移,因此發生“季節洄游”,不同的魚類洄游的季節和時間也都是不同的。
如中華鱘的幼魚是出生後的第二年5-6月份順江漂流到長江口,在此停留3個月,把身體養得壯實了,於8-9黃河游向大海;黃河刀魚的洄游時間是每年春天,也就是4月份左右;而細鱗鮭每年都會在7、8月的時候由河川中游溯河向上游進行產卵洄游。
以魚類洄游目來劃分的,除了上述三種的類型外,還有避敵、成育目的的洄游,這幾種洄游活動中是很難區別的。除此之外,科學家們還從魚類的洄游形式,把它們劃分為水平洄游、垂直洄游、離陸洄游、向陸洄游、主動洄游、被動洄游等多種洄游類型。
有的洄游生物堪稱“水中大熊貓”
近年來,人類活動導致的自然環境的變遷、水位下降、水質惡化、江湖淤積、食餌減少等給許多洄游魚類的繁殖與生長帶來了威脅。特別是眾多的水電站和大壩的建設,阻斷了魚類回流產卵的通道,使洄游魚類的生存和繁衍面臨嚴峻的考驗。
而長江珍稀水生動物白豚、白鱘、中華鱘、長江鱘、江豚和胭脂魚等,數量明顯減少是不爭的事實,更嚴重的是有一些洄游水生動物已經滅絕,如白鱀豚。還有一些是處於極危狀態,堪稱”水中大熊貓”。
長江江豚是長江生態系統的旗艦物種,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極危物種。長江江豚是全球唯一的江豚淡水亞種,已在地球上生存2500萬年,被稱作長江生態的”活化石”,僅分佈於長江中下游幹流以及洞庭湖和鄱陽湖等區域。
江豚通常棲於鹹淡水交界的海域,也能在大小河川的下游地帶等淡水中生活。有關部門統計,2006年,長江流域的江豚約有1800頭左右,近幾年來,這一數量進一步減少。
還有家喻戶曉的中華鱘。中華鱘在地球上已活了約1.3億年,它熬過恐龍滅絕並延續至今,堪稱活化石。中華鱘可以說是“最戀家的魚”,它生於長江,長於大海,隨後,又迎激流,越險灘,萬里歸家,回到長江上游出生地。
而長江口在中華鱘的生命週期裡的地位很特殊,是中華鱘生命中棲息時間最長、能順利完成各項生理調整的唯一天然集中棲息場所。
在長江和黃河,棲息著多種受國家保護的珍稀瀕危水生野生動物,有國家一級重點保護水生野生動物中華鱘、白鱘、白暨豚、中華白海豚;國家二級重點保護水生野生動物胭脂魚、淞江鱸、江豚、長鬚鯨、虎鯨、斑海豹等等,其中有許多種類已經多年失踪了!
前不久報導的失踪20多年又現身的黃河刀魚,受黃河徑流斷流影響以及人工捕撈影響,資源日趨減少,至本世紀初已無捕獲記錄。
為保護洄游魚類所做的工作
我國海域遼闊,江河湖泊眾多,為水生生物的繁衍和生存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受獨特的氣候、地理和歷史等因素影響,我國的水生生物物種數量大、生態類型齊全。
洄游魚類作為水生生態系統的一個重要部分,在維繫自然界物質循環、淨化環境、緩解溫室效應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豐富的水生生物是人類重要的食物蛋白來源,許多洄游魚類更是美食佳餚。科學地保護洄游魚類,對促進漁業可持續發展,維護國家生態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農業農村部一直高度重視水生生物資源的養護工作,《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實施條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規的出台為保護水生生物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針對洄游魚類的保護,也在探索許多保護措施和設施。建設魚類洄游通道,給魚修建魚梯,讓魚找到回家的路是其中之一。
人工放流也是一項重要措施,據悉,“長江口南槽航道治理一期工程生態治理一期工程生態修復(增殖放流)”項目自去年10月迄今,已實施4次大型增殖放流, 去年就放流了5.2萬尾國家二級保護動物胭脂魚和5000餘尾長吻鮠。
該項目計劃3年內在長江口水域投放中華鱘、胭脂魚等國家保護動物10餘萬尾,其他魚類96萬尾,蝦蟹、貝類等經濟物種近150噸。配合航道工程進展,2020年有望實施更大規模放流。
洄游魚類資源是是自然生態系統的組成部分,不僅僅具有極高的科學價值、經濟價值、文學和美學價值,更是大自然賜予人類最為寶貴的財富。我們要重新認識保護水生野生動物的重大意義, 更好的建立相應的保護措施,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本文專家:劉雅丹,研究員,中國農業國際交流協會副秘書長,全國首席科學傳播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