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億劑新冠疫苗誰來生產?
據估算,全球需要至少100億劑新冠疫苗,才能在人群中形成群體免疫。而這個數量,是全球年疫苗產能的三倍多。在具有極大不確定性的當下,全球必須攜手向前,共擔風險,才有可能真正戰胜新冠肺炎疫情。
*本文作者杜珩博士系蓋茨基金會高級項目官
新冠最初發生時,或許很少有人能想到半年後我們仍會為了疫情的蔓延神經緊繃。
半年後的今天,各國雖然出台了社交隔離、在家辦公等控制措施,但新冠疫情仍以每週150萬新病例的速度在全球蔓延。在一些原本已經受控的地區,疫情又悄然來襲。在如此形勢下,新冠疫苗的研發愈發成了世界戰勝疫情的救命稻草。
目前,在世界範圍內有至少165種候選疫苗正在研發中,其中37種已經進入臨床試驗階段。樂觀估計的話,或許在一年後我們將看到5-7支研製成功的疫苗。
■ 已有超過165種疫苗在研發中/ WHO
疫苗的原理是通過接種激發人體的免疫反應,使接種疫苗的個體可以免受病毒感染。而當接種人群達到一定規模,病毒便失去了在人群中躲藏、傳播的途徑,也就實現了“群體免疫”。用疫苗抗擊新冠就遵循了這個基本邏輯。
要通過這種方法實現全球的群體免疫,進而消滅新冠病毒,大約需要多少疫苗呢?根據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專家測算,通常來說,人口的70-90%取得對病毒的免疫時,也就達到了群體免疫的基本條件。也就是說,按照全球75億人口計算,新冠的群體免疫需要52.5-67.5億人獲得免疫;考慮到有時兩劑疫苗才會起到免疫作用,全球大約需要至少100億劑新冠疫苗。
■ 群體免疫的工作機制/ BBC
高投入、高風險、高難度
100億劑疫苗是什麼概念?全球的疫苗生產目前主要集中在GSK、強生、輝瑞和賽諾菲這四家歐美藥企,以及幾家印度和中國的生產廠家。
2018年全球總共生產了35億劑疫苗,100億的劑量是全球疫苗一年產能的3倍。
即便將所有的已有疫苗生產線都用於生產新冠疫苗也無法滿足全球需求,更何況為了避免其它傳染病爆發,常規的疫苗生產也必須持續。但各大公司的產能幾近飽和,據賽諾菲集團稱,在不降低流感疫苗產能的前提下,公司最多可以額外生產6億劑新冠疫苗;但如果新冠疫苗需要高劑量抗原,或許只能生產1億劑新冠疫苗。在不影響其它疫苗免疫接種的基礎上,哪怕是分批次交付新冠疫苗也需要新的生產設施,這並不容易。
建造一座疫苗廠的成本,根據不同的配置要求,大概在5000萬到7億美元左右。據美國國防部估測,一個25年使用周期、可生產3種疫苗產品的廠房全週期成本約為15.6億美元,並且一般需要7年時間用於設計、建造、驗收和生產準備。
輝瑞在美國的疫苗廠曾花費6億美元,歷時5年時間建成。印度血清研究所(Serum Institute)是為發展中國家供應疫苗的主要生產企業,他們估測建造生產新冠疫苗的廠房需要花費1.64億美元。強生集團則在考慮投入10億美元建造新冠疫苗廠房。可見,哪怕研發成功,生產新冠疫苗的前期投入也不是個小數目。
■ 疫苗產能建設花費巨大/ WSP
大規模的原材料需求是另一個考驗著疫苗供應鏈的因素。就拿裝載疫苗的小瓶來說,一個看似不起眼的玻璃瓶,表面卻覆有四層不同材質。因為疫苗存儲往往有很多不同的要求,有時甚至需要以-70攝氏度的溫度存儲,簡單的玻璃容器是無法達標的。
疫情之初,強生集團曾向全球最大的醫用玻璃公司Schott AG訂購2.5億個小瓶,但據Schott AG稱,即便收到了超過10億瓶的訂單,他們的產能卻只有能力完成一半。美國政府也剛剛決定向Corning公司投資2.04億美元用於擴張疫苗小瓶的生產線。
一般來說,一個小瓶的成本在1美元左右,但面對突如其來的疫苗需求,未來的供給和價格如何,還是未知數。玻璃瓶短缺還只是疫苗產能擴張諸多環節的一小步。若要全面擴張疫苗供應鏈,需要照顧的環節還有很多。
因為高投入的背後是高風險。
對產能需求的預測一般建立在一系列假設條件基礎之上,包括病毒的變異情況、傳播率以及是否有新的防範措施等等。
其中,病毒的傳播率尤為關鍵。如果傳播率大幅下降,新冠疫情逐漸減退甚至消失,對於疫苗的需求也會隨之下降;如果傳播率大幅上升,人類或許在病毒大規模的傳播中實現了群體免疫,也就不需要接種疫苗了。
這些假設條件所產生的不確定性對於企業來說,意味著巨大的投資風險。畢竟在2003年SARS和2009年H1N1病毒到來時,都曾有一股隨著疫情好轉而旋即消失的“疫苗熱”。
除此之外,這一系列投資決策還需要與研發的不確定性賽跑。目前有基於數種不同技術的上百種疫苗正在研發中,使用不同技術的疫苗在規模生產時,所需的廠房和產線差別很大。因此,在面臨高成本、高不確定性的情況時,疫苗企業一般需要更多信息來做投資決策。而預判研發成功的疫苗所使用的技術,並提前投資建廠安排產能,無疑就像刮一張上億美元的彩票。
但疫情形勢迫在眉睫。據測算,全球GDP可能會衰退5.2%,全年要蒙受的經濟損失可能高達3.8萬億美元,更何況每月還有數以萬計的生命因此逝去……如果等到研發成功再佈局生產設施,又將耽誤一到兩年的時間,在這期間將造成的損失將無可計量。
為了盡快解決疫情,或許我們將不得不在知道有些投資可能會失敗或者過度投資的情況下提前佈局,誰來承擔資金風險也是一個在前期需要考慮的因素。
新冠疫苗的運輸是另一難題。從運力的角度來講,阿聯酋航空估測一架波音777貨機大概能裝載100萬劑疫苗。按照兩劑療程來算,運輸保護全球一半人口的80億劑疫苗,大約需要8000架貨機。由於新冠期間全球貨運能力大幅下降,組織這樣規模的運力需要進行全球範圍的調配。
從物流技術來講,與運輸口罩不同,運輸疫苗需要先進的冷鏈物流體系,這讓物流的難度成指數增加。一般來說,疫苗運輸需要保障全程2-8攝氏度的低溫條件,有些疫苗甚至需要保存在-80攝氏度,稍有偏差就可能損失一批疫苗。
高水平的冷鏈系統在發達國家也不容易實現,而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僅有28%的醫療場所有穩定的供電,有時候還需要駱駝和馬,甚至只能依靠人力跋山涉水來運送疫苗,這讓冷鏈體系的需求成為欠發達地區擋在疫苗交付前的一道鴻溝。
■ 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人們經常只能徒步運輸疫苗/ Gavi
國際組織的協調作用
面對時間的緊迫、高昂的成本和過程中高度的不確定性,只有全球匯聚資源、共擔風險,才是最高效、最可能成功的出路。
在此背景下,世界衛生組織(WHO)、全球疫苗免疫聯盟(Gavi)和流行病防範創新聯盟(CEPI)共同號召發起了Covid-19全球疫苗設施(COVAX設施),統籌加速新冠疫苗的開發、生產和公平交付,讓世界盡快實現新冠免疫。COVAX設施將為新冠疫苗免疫的全鏈條投入資源,其中就包括了提前投資建廠,以便在疫苗研發成功後立即投入量產。
按照目前的計劃,COVAX設施目標在2021年底前交付20億劑疫苗,並保證為所有參與COVAX的國家提供足以保護至少20%的本國人口的疫苗量,無論參與國是否具備足夠的支付能力。
■ 目前已有160個國家參與了COVAX / Gavi
對低資源國家來說,COVAX保障了他們的疫苗供應,讓他們不因議價能力不足而失去新冠免疫的機會。對高資源國家來說,COVAX則幫他們降低了下注對賭單一品種疫苗開發的風險。
畢竟,任何單一品種疫苗都有很高的失敗風險,如果單方面下訂單如同買一張幾十億美元的高風險、高投入的彩票。而投入同樣或者更少的資金,通過COVAX設施可以獲得最終研發成功疫苗的供應,雖然只能覆蓋20%的人口,但這足以保障如醫護人員等社會重要崗位人員的疫苗供應。
而COVAX因為匯聚了全世界的資金,得以擁有多種開發方式的數種疫苗選擇,較單一疫苗訂單有著更好的抗風險能力——通過共擔風險、保障分配的原則,COVAX同樣為高資源國家提供了參與國際合作的動力。
目前,總共160個國家已經承諾加入COVAX設施,這些國家覆蓋了超過全球60%的人口以及超過一半的G20國家。參與國可以通過COVAX設施為本國採購疫苗,並通過贈款等形式幫助低收入國家獲得疫苗分配。
與此同時,COVAX設施還將運用提前購買承諾(advance market commitment,簡稱“AMC”)為疫苗廠商提前承諾疫苗採購,通過這種方式保障廠商的研發和產能建設動力。自6月份公佈以來,截至7月15日,新冠疫苗的AMC已籌集6億美元。雖然離20億美元的初期目標還有一定差距,但也取得了可觀的進展。
一直以來,Gavi致力於促進貧困國家的疫苗免疫工作。2000年時Gavi尚未成立,低收入國家的疫苗普及率是59%,而高收入國家是90%,兩者有31%的差距。而到2020年,Gavi成立18年以後,低收入國家的疫苗普及率已經提升到81%,高收入國家是95%,兩者只有14%的差距。而僅在2019年一年就有6500萬貧困兒童在Gavi的支持下獲得疫苗接種。
■ Gavi顯著提升了低收入國家疫苗接種率 / Gavi
AMC機制是Gavi在推動全世界疫苗免疫中的必備“法寶”。AMC於2009年啟動,最早應用於小兒肺炎疫苗的採購,當時的資方包括意大利、英國、加拿大、俄羅斯、挪威政府和蓋茨基金會,並在過去十年里為來自60個低收入和中低收入國家的2.25億兒童接種了肺炎疫苗,估算避免了約70萬兒童死亡。在本次新冠疫苗的分配上,Gavi過往在AMC上的經驗會為國際社會提供指導,促進疫苗公平。
在疫苗運輸環節上,世界銀行正在通過ESMAP有效、清潔降溫項目(ESMAP Efficient, Cooling Program)加強發展中國家的冷鏈物流能力。同時,世界銀行還在組織針對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供電項目,用分佈式光伏和電池並行的方案為醫療設施提供穩定電能。從現在開始強化各國的冷鏈物流能力不光可以幫助各國做好接種新冠疫苗的準備,也將為其它疫苗接種帶來便利,可謂收益多多。
疫苗之路,任重道遠
近期,許多國家紛紛與製藥企業簽署疫苗供應合約,以滿足本國的未來需求。與之相對應的是,歐盟、蓋茨基金會和惠康基金會曾為“獲取Covid-19工具加速計劃”籌款80億歐元,為全球疫情提供科技研發資金。
然而在“個別”的疫苗國家主義背後,全球的疫苗供應系統早已深度全球化了。因地制宜取長補短,在細分產業鏈高效協作、共享繁榮是時代選擇的道路,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擁有全鏈條疫苗生產能力的背後,是創新合作的專業專精,是守望相助的樸素信任。
用“本國優先”的思維去對待新冠疫苗供應其實不是一條穩妥保障供應的方案,反而是在應對疫情時應盡量避免的策略和戰術。如果優先本國而忽略了世界上病例更多、醫療能力更弱的國家,其結果是新冠疫情在全球持續肆虐,經濟和生活也將因此遲遲無法恢復常態。當其他國家仍深處疫情中心時,任何一個國家都無法獨善其身,更談不上實現新冠群體免疫。全球資源能否有效整合,是人類能否快速有效擊敗疫情的關鍵。在研發、生產、監管、運輸、交付的每個環節上,合作共享將優化系統,而割裂都將帶來矛盾、衝突和延誤,影響抗擊新冠的進程。
■ 遏制冠狀病毒行動需全球攜手/ Biocentury
面對來勢洶洶的疫情,各國應該盡量跳出“先保護自己”的邏輯,用全局視野來對待疫情中出現的各種問題。畢竟,世界一天不恢復正常秩序,外貿、旅遊、教育、科技等各行各業的活動就無法展開,遊客不能去國外旅行、消費,留學生無法回到校園,而國際的外貿訂單也會因為經濟下行、物流緊張而萎縮,進而影響著中國乃至世界的經濟繁榮。所以,疫情是否能控制其實不取決於抗疫能力強的國家,唯有抗疫能力弱的國家和地區能控制住,才有能天下安康。
如此復雜的疫苗供應,卻也只是抗擊新冠之路上的一級台階。哪怕所有的供應問題都被攻克,還要讓全球人類都接種到疫苗,距離實現“新冠自由”也還有一段路程。但每向前一步,就離勝利更近了一些。當新冠結束時,我們希望看到一個什麼樣的世界?今天的選擇,將定義明天的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