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暴露美國藥品對中國依賴美媒:離開中國去哪兒買藥呢?
美國《華爾街日報》8月5日文章,原題:疫情暴露美國在藥品方面對中國的依賴今春,新冠病毒開始肆虐全球的幾周里,尼可·伊薩克根本無法在紐約市羅斯福島的社區藥店買到對乙酰氨基酚。“什麼牌子的都沒有了,”伊薩克女士是島上治療新冠肺炎醫療機構的志願護士。
美國多數家庭的藥櫃裡都會有這種治頭痛的藥物,它也是一種關鍵退燒藥。對乙酰氨基酚是中國目前大量生產的多種救命藥品之一,其中許多是美國製造商覺得利潤太低而放棄生產的。商務部和分析人士估計,美國所用的對乙酰氨基酚約有70%是由中國生產的。
根據英國醫藥和保健品監管局與醫藥分析師的數據,中國生產全球近一半的原料藥。新冠疫情期間,隨著中國工廠停工、出口中斷,醫藥原料流動也減少。2月份中國對美國的對乙酰氨基酚及相關醫藥原料的出口量比1月份下降70%,是7年來最低水平。疫情帶來的供應鏈中斷和購買量激增所暴露出的依賴性,引起特朗普政府官員、立法者和企業高管擔憂。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稱已要求製藥商“評估整個供應鏈”。
美國曾是世界上最大的對乙酰氨基酚生產國。直到2000年左右,包括孟山都公司、巴斯夫公司等巨頭在得州等地都設有工廠。隨著醫藥供應鏈日益全球化,產能離開美國,日益激烈的競爭將原料工廠推向低成本的亞洲。多數美國和全球製藥公司開始專注於追求潛在利潤豐厚的暢銷專利藥,對利潤較低、不再受專利保護的大宗藥品不再感興趣。
中國擁有大量低工資化學家,安全和環境標準也不那麼嚴格,且自加入世貿組織後,中國進入全球市場的機會大大增加。中企及一些跨國公司將工廠設在中國製造業重地東部沿海地區,包括山東。世界上最大的對乙酰氨基酚工廠屬於山東的安丘魯安藥業有限公司。該公司每年可生產4萬噸,約佔全球需求量的1/4,80%運往100多個國家。魯安藥業將其成功歸因於大規模生產和具有競爭力的價格。該公司表示,將原料藥生產遷回美國成本高昂,且缺乏市場競爭力,也不符合市場經濟規律。
總部位於西雅圖的國家亞洲研究局的高級助理本傑明·肖伯特說,化學製造業過去30年裡逐漸向海外轉移。試圖改變這個進程就是改變全球化。
(環球時報作者Chuin-Wei Yap,喬恆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