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這些寄生蟲!這種生物對環境至關重要
生態保護學者大力呼籲人們馬上行動起來,保護即將滅絕的寄生蟲。他們說,這些生物對環境至關重要。寄生蟲,顧名思義,即寄生在其他生物體內的生物。美國研究人員解釋說,寄生蟲的“名聲不大好”,也因此常被認為是需要消滅的生物。
雖然名聲不好,但其實已知的寄生蟲中只有4%會感染人類,而且大多數寄生蟲對生態環境起到重要作用。比如,有些寄生蟲可以調節野生生物數量。要是沒有寄生蟲的話,這些野生生物恐怕會大肆繁衍,最終變為害蟲。
最近,大約有十二位主要的寄生蟲生態學傑聯合發表了一篇論文,為這些不受待見的生物製定了一項雄心勃勃的全球保護計劃。該團隊為保護寄生蟲列出十二個目標。這些目標,不僅要保護寄生蟲,同時也不能危害人類健康或已馴化的“宿主”物種,即寄生蟲寄生的生物。
圖為Ribeiroia ondatrae,是一種導致兩棲動物肢體畸形的寄生蟲。研究人員的保護計劃中未收錄任何可感染人類或家畜的寄生蟲。
華盛頓大學水產和漁業科學院助理教授切爾西•伍德說:“寄生蟲是一種極其多樣的物種,但作為一個種群,我們不認為這種生物多樣性有價值。而本論文的重點是為了強調,這些寄生蟲和它們發揮的作用正逐漸消失,而我們甚至都沒來得及去了解它們。”
寄生蟲是生活在其他生物上或生物體內的一種生物。這些被寄生的生物叫做宿主(或寄主)。寄生蟲會吸取宿主營養,嚴重時會導致宿主死亡。寄生蟲通常也與致命疾病有關。於人類而言,瘧疾便是一種眾所周知的寄生蟲病,每年導致成千上萬人死亡。
有害的寄生蟲名聲太差,導致其他一些不那麼危險的寄生蟲也無辜受牽連。比如,榭寄生這種寄生蟲,它不像其他植物那樣,可以自己製造食物。因為沒有根,它不能從土壤中汲取營養。所以,榭寄生只能寄生在其他樹木上,直接從樹幹上吸取食物和水分。
一般來說,寄生蟲過完自己的一生需要依賴兩個或多個宿主物種。比如,有些寄生蟲先是感染魚類或兩棲動物,最後必須寄生到鳥類身上才能繁衍。
研究人員說,這些寄生蟲寄生的方式“非常有心機”。它們一般會控制第一個宿主的行為或者甚至解剖第一個宿主,讓宿主更容易被吃掉。比如大家都聽說過的弓形蟲,它屬於寄生真核生物。已知的是,弓形蟲可以消除囓齒動物對貓的恐懼,降低它們對貓的警覺性,從而提高它們被吃掉的概率。這樣,貓吃掉囓齒動物的時候,寄生蟲也可以順利過渡到最終宿主——貓的身上。
論文作者制定了下一個十年的十二個目標,旨在通過一系列研究、倡議和管理促進寄生蟲的生物多樣性保護。
研究人員還表示,人類大約只識別了10%的寄生蟲,意味著我們對另外90%的寄生蟲所知甚少,更不用說保護它們了。
未來十年,研究人員制定了十二個目標,以促進對寄生蟲的保護,其中包括在未來十年內描述全球一半的寄生蟲。他們說,分類學描述可以給物種進行命名,這是物種保護的重要組成部分。
“物種沒有名字的話,我們就沒辦法保護它們,”來自喬治城大學的論文合作者科林•卡爾森說,“過去幾十年來,我們已經命名了大多數動植物,但科學家到目前為止發現的寄生生物僅佔地球上所有寄生生物中的一小部分。深海、深空以及地球上所有物種體內的世界,是最後等待探索的領域。”
這十二個目標還包括獲得對寄生生物物種的法律保護;數字化寄生生物資源,以便全世界更方便地訪問這些資源;在小學和中學教育階段引入寄生蟲學習。
還有一個目標是擴大全球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种红色名錄(IUCN紅色名錄)對寄生生物物種的收錄範圍。IUCN紅色名錄是全球生物物種保護現狀最全面的名錄。
切爾西•伍德(圖右)和她的研究團隊在田野考察。包括伍德在內的約十二名主要的寄生蟲生態學家在《生物保護》雜誌上發表了一篇論文,提出針對寄生蟲的全球保護計劃。
研究人員強調,他們的保護計劃中沒有收錄任何可感染人類或家畜的寄生蟲,因為他們認為應對這類有害的寄生蟲加以控制,以保護人類和動物的健康。
該論文發表於《生物保護》雜誌上,是專門研究寄生蟲保護的特別專題的一部分。
切爾西•伍德是該系列中一項研究的主要作者。伍德的研究發現,寄生蟲對環境變化的反應可能十分複雜。環境變化可能會同時導致某些寄生蟲的大量繁殖以及另一些寄生蟲物種的徹底消失。
“我們需要認識到,寄生蟲類群之間對環境變化的反應是多種多樣的,我們不能想當然地認為所有寄生蟲要么都逐漸滅絕要么都野蠻生長。目前的難點是弄清楚哪些特徵可以預測哪一類寄生蟲數量會因為生物多樣性降低而減少,哪一類寄生蟲數量會因此而增加。”
雙盤吸蟲是一種寄生扁蟲,以腹足類動物為中間宿主
伍德的實驗室正在嘗試從時間上重構寄生蟲的歷史,記錄哪些寄生蟲數量增加了,哪些減少了。
然而,可用的寄生蟲歷史數據少之又少。沒有這些信息,保護寄生蟲也無從下手。
通過分析魚類的博物館標本,研究人員正嘗試識別和計數在不同時間和地點的標本中發現的各種寄生蟲。
“這些動物標本好似寄生蟲的時間膠囊——我們可以打開“膠囊”,找到魚類死亡時感染的寄生蟲。通過這種辦法,我們可以重構和恢復之前幾乎不可能獲得的信息。”(勻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