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特斯拉的“屠刀”真實落下
人們總是樂於欣賞新力量屠戮舊勢力,這次特斯拉在咱家門口現場直播。已經在北美演了一兩年的大片“屠夫特斯拉”,終於來到中國這片大銀幕隆重上映。今年6 月,特斯拉Model 3 在中國大陸賣出了恐怖的1.49 萬輛,在5 月已高達1.1 萬輛的基礎上再度猛增35%。
這個“1.49 萬輛”是個什麼概念?Model 3 所在的豪華中型車細分市場,來華耕耘多年的三位老江湖奧迪A4L、寶馬3 系、奔馳C 級,各自月銷量一般可以穩定在1 萬輛出頭,1.5 萬輛左右絕對算是優秀表現,通常只會出現在每代車型的壽命中期(產品力還夠,同時又有了較大優惠)。
(紅線為Model 3 銷量,數據來自搜狐汽車)
特斯拉只用了半年時間,就讓BBA感受到刀鋒閃出的一絲寒光。
不怪剛剛攜理想汽車美股上市的李想,會在微信群和朋友圈感嘆:Model 3 已經是“滅頂之災”,“幹翻了一切”;“所有人眼睜著特斯拉從所有人身上碾壓過去。”
當電車比油車賣得好
李想此番感慨,源於北京、上海、深圳三城6 月汽車銷量排名。Model 3 單月1.49 萬輛的全國銷量,在北上深,優勢再度被放大:Model 3 在三城都賣到了銷量榜第一,且相比身後第二名都有超一倍的壓倒性優勢。
注意,這個排名可不是新能源銷量榜單,而是所有乘用車都算在內;注意,這個排名也沒加“xx 萬元以上”之類的定語限制,而是高低所有價位車型共同排名。
當然,北上深三城都屬於收入水平相對較高的一線城市且嚴格限購限行,不論是從電動車角度還是從高端車角度,對於Model 3 都是最適合自己的地方。所以我們才會說,在這三城它的優勢是“被再度放大”了。當我們把視角放大,重新拉回到全國層面,就又變成了1.49 萬輛這個數字——與BBA 中型車旗鼓相當。
儘管一線城市限行限購會利於電動車,儘管一線城市限購迫使消費者傾向於較高端車型,但當你看到Model 3 賣得不僅比奔馳GLC、比卡羅拉還多,並且還不止多出一點而是直接翻番時,感覺到震撼是在所難免的。
畢竟在我們傳統印像中,電動車整體上是扶不上牆的,靠著給補貼、送牌照才維持生存發展。而如今終於出現了一例純電動車賣得比油車好,並且瞬間建立瞭如此優勢!
還沒完,Model 3 的銷量增長,是在新能源、電動車市場整體萎縮的大背景下逆勢而上。今年1-6 月,國內乘用車總銷量同比減少23%;其中,新能源車總銷量同比減少37%;再其中,純電動車銷量同比減少39%。純電動車不僅絕對銷量大幅萎縮,銷量下行的速度也顯著超過了整體車市。
而Model 3 是在純電動車“大盤”急速下行的環境中,硬生生走出了自己的“獨立行情”。
長續航,已落伍?
過去這些年,對於純電動車的批判焦點都集中在續航短上。為此眾多電動車企奮發向上,到2020 年,國產電動車中綜合續航500km 已很常見,600km 不稀罕,700km 已經出現。
然而賣得好成上述樣子的Model 3,卻是一輛綜合續航445km 的電動車。國產Model 3 只是“標準續航升級版”,遠不是Model 3 系列中續航“滿血”的版本。27.15 萬元的國產Model 3,續航水平早已被不少便宜得多的電動車超越。比如與Model 3 價格相當的小鵬P7,綜合工況續航足足有700km。
玩兒了命做超長續航,似乎真的已經落伍了?
被低估的基建
如李想所言,特斯拉的超級充電站網絡、蔚來的自建換電站網絡,這些純電動車基礎設施的價值都被業界嚴重低估了。而這正是Model 3 電車賣出油車銷量、ES6 長期佔據純電SUV 榜首的重要原因之一。
作為一個剛剛選了一圈電動車,最後交了Model 3定金的人,對於這一觀點實在不能再認同。一個沒有穩定家充條件的準車主,假設其他方麵條件相當的兩款電動車,其一續航400km但擁有自建超級充電站,其二續航600km但只能去找第三方充電樁,該如何選擇呢?
對於絕大部分人,當然是前者。即便是一個對電動車“生活方式”沒有任何了解的普通市民,只要身處一二線城市且記性不是太差,腦海里基本都會記得那麼一兩個特斯拉充電站的位置。“該去哪裡充電”,只有對特斯拉而言,才不會是一個需要學習和操心的問題(聽著彷彿像廣告……)。
哪怕已經來到2020 年,乍一看第三方充電樁已經發展多年,特斯拉自建超充網絡的優勢還是非常明顯。根據中國電動充電基礎設施促進聯盟的數據,截至2019 年末,全國公共充電樁數量已超50 萬根,其中直流充電樁(通常等同於快充)30 萬根;規模化的充電運營商已有22家,其中充電樁數量超過1 萬根的有8 家。
但是,眾多第三方充電運營商的用戶體驗完全沒跟上數量增長,甚至難以媲美特斯拉的2000 根超充樁。很多第三方充電樁乍一看數量驚人,但當你真的開著一輛電動車卻會面對數不清的、難以預料的問題:
首先你要區分各家充電樁的運營商,下載相應的app,註冊登錄綁卡充值;有些app 還會強制充值金額,充多了不用沒法退;app 完成度和使用體驗良莠不齊,且通常都不會如我們平時使用的主流大型app 那般順暢。
完成了這些準備流程,你在地圖上看得清清楚楚的充電樁,真開車過去也未必能迅速找到。它們很可能隱藏在地下停車場最下面一層(B3 甚至B4)的角落。運氣好的話,停車場也許會設置引導路標,運氣差的話,就純靠你的眼神和第六感了。
千里迢迢找到充電樁,卻發現屏幕一片漆黑根本沒啟用,這事兒估計早期電動車主都習以為常。我甚至遇到過找到充電樁,卻發現樁上沒有線纜必須自帶的尷尬處境。順利把充電頭接上,也不要高興得太早:儘管都是國標,但握手成功並不是100% 的事。甚至哪怕順利進入了充電狀態,如果是第一次用,也請小心充到一半自動停止充電之類的神奇bug。
總而言之,目前的第三方充電樁,用起來簡直不要太難。很多時候只有經歷了第一次探路,你才敢依賴某一處充電樁,而一旦換個地方,你無法預知那裡的充電條件有多少坑。
而這一切,正是特斯拉這樣自建超充網絡的優勢所在:穩定,快速,穩定的快速。續航445km 又如何?找個特斯拉超充站,半小時復活,最差情況也就是人多排隊。續航600km 又怎樣?一個樁用不了,兩個樁還充不上,第三個樁已經心慌慌。哪個更焦慮?
電動車里程焦慮的本質,並不是真的指望充一次電車能開多遠,而是電動車補一次能實在太麻煩。汽油車也有不少高油耗短續航的車型,典型像上代C63 AMG 被笑“不是在加油就是在加油路上”,但也沒到里程“焦慮”的程度。因為所有人都知道,一旦找到中石化,3 分鐘就能滿血復活,所以吐槽歸吐槽,焦慮是不存在的。選擇了電動車的人,對於“充電不及加油方便”是有預知的,但“無法預知的麻煩”就過分了。
里程焦慮的本質是安全感的缺乏,而“安全感”是一切自建自營戰略的競爭力核心。特斯拉之後,小鵬和蔚來也紛紛投入自建充電網絡,並達成了充電網互通抱團應戰。
能力越大,責任越大
隨著Model 3 國產批量交付,特斯拉在國內面臨的充電壓力陡增。超充網絡提供的便利,會隨著特斯拉保有量激增造成的充電排隊現象而被削減。今年5 月,特斯拉表示將在今年底前,在國內新增4000 個超充樁——這個數字是特斯拉國內現有超充樁的兩倍。同時,特斯拉還將加快佈局功率更大的V3 版本超充樁。
一方面增加更多超充樁,一方面增加充電速度更快的V3 樁,特斯拉正在努力讓它的超充網絡跟上自家汽車銷量。
銷售和維保也同樣感受到了國產Model 3 銷量激增的壓力。就在昨日,一位國內早期Model 3 進口版車主,因產品問題和售後問題對特斯拉發起投訴,特斯拉售後再次出現了電機拓號印錯這類低級失誤。同日特斯拉因廣告內容,被北京市場監管局罰款5 萬元。雖然金額微不足道,但結合年初Model 3 自動駕駛硬件裝車與清單不符問題,你能看到特斯拉在國內的狀況之混亂。這些問題現在被強大的產品力所掩蓋,但一旦不加控制引起重大安全問題,後果就未必繼續樂觀。
即便是特斯拉死忠粉絲也不得不承認,特斯拉是在用一種“近乎沒售後”的商業形態在運轉。面對數量級增長的保有量,蜂擁而至的主流消費者會進一步增加售前和售後壓力,特斯拉要么投入更多精力在這部分,要么就是在賭有足夠飽和的消費者數量願意以體驗作為交換。
另外,特斯拉在一線城市優勢巨大,自然對應著是非限行底線市場的競爭力稍差。這也正常,作為電動車,限牌限行與否,一定會影響相對競爭力。但這裡存在一個隱形的天花板,即一二線城市每年放出的新能源牌照通常都有總量限制,所以特斯拉在這部分市場雖然表現驚人,卻注定不可能出現無限制增長。
偏向一二線城市的銷售情況也不全是壞事,BBA 雖然在全國銷量層面相比特斯拉依然不落下風,但Model 3 在一線城市動輒翻倍的銷量,迅速增加的能見度,也會影響和動搖BBA在該級別市場消費者心中的地位。當你看到小區裡沒上牌的特斯拉,遠多於嶄新的奔馳寶馬時,難免會對後者地位是否依舊穩固生疑。
從每年萬餘輛,到每年數万輛,再到2020 年預計六位數的銷量總數,特斯拉麵對著中國市場的巨大機遇,也同樣需要像其他巨頭一樣背負中國市場的巨大包袱。前路足夠光明,但也不會平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