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糖飲料只是“看上去很美”
無糖、低糖飲料能讓眾多管不住嘴又怕發胖的人,在享受喝冰鎮甜飲料過足嘴癮的同時,又少了很多“罪惡感”,因此在追求健康體型的人群中無糖飲料備受推崇——這個夏天無糖飲料火了,貼著無糖、低糖標籤的飲料已經開始向飲料界傳統“大咖”可樂、酸梅湯、冰紅茶等的“C位”發起了挑戰。
資料圖
據24小時連鎖便利店便利蜂統計數據,7月飲料銷售上漲25%,其中代糖水飲、高純度果汁和中高端牛奶增速明顯。畢竟在炎炎夏季,這些無糖、低糖飲料能讓眾多管不住嘴又怕發胖的人,在享受喝冰鎮甜飲料過足嘴癮的同時,心裡又少了很多“罪惡感”,因此在追求健康體型的人群中無糖飲料備受推崇。不過無糖飲料真的如人們心目中所想的那麼完美嗎?
喝無糖飲料能減肥?
真相:欺騙大腦後果很嚴重
“無糖飲料中的糖指的是游離糖,包括單醣(如葡萄糖、果糖)和雙醣(如蔗糖)。”天津第一中心醫院營養科主任譚桂軍介紹,但很多無糖飲料不僅甜,而且比很多有糖飲料還甜,這是因為添加了非醣類的甜味劑,也就是平時我們所說的“代糖”。
甜味劑分為天然甜味劑和人工甜味劑,像我們常見的各類糖醇、甜菊糖等都屬於天然甜味劑,阿斯巴甜、紐甜、糖精、甜蜜素等都屬於人工甜味劑。“除了糖醇類的甜味劑,一般甜味劑通常甜度很高,通常是蔗糖的200至500倍,有的高達2000倍,用量很少就能夠達到與糖一樣的甜度。而且其在腸道中被吸收的速度要比單雙醣緩慢,所以引起人體代謝的變化不是特別大。”譚桂軍介紹,甜味劑參與到人體代謝中產生的熱量實在是太微乎其微了,因此也可以視為0熱量。
正是因為0熱量,讓很多人覺得把含糖飲料換成無糖飲料,有利於控制熱量從而實現減肥目的。那這種0糖、0脂、0熱量的飲料真的是減肥“神器”,減脂減重的人可以敞開了喝嗎?
對此譚桂軍錶示,我們在減重門診針對減脂減重的人群給出的治療方案裡,飲料還是建議喝白開水、礦泉水、純淨水。“所有甜味劑的原理都是在欺騙大腦,大腦接收到甜味信號後,卻發現血糖沒有上升,反而會增加對真糖的渴望,這樣可能不利於減重。”
“此外,把無糖飲料當水喝,還存在很多其他的問題,比如無糖碳酸飲料,長期喝會使人體處於酸性環境容易引起礦物質的流失,對牙齒也會有損傷;一些功能飲料中也會添加一些咖啡因,長期飲用會對人的神經系統和心臟產生不良影響;對於兒童來說,喝多了飲料會影響食慾進而影響身體成長發育……”譚桂軍強調,無糖飲料偶爾喝喝,對於減少糖攝入有所幫助,但是敞開了喝,並不提倡。
無糖飲料可以讓皮膚更健康?
真相:皮膚衰老不能只讓糖分背鍋
“糖是加速衰老,損害皮膚的罪魁禍首”的論調受到不少人的追捧,不少美妝博主、演藝明星帶頭戒糖、斷糖。在他們強大的號召力下,不少人也開始主動戒糖,並把其視為永葆青春的“救命稻草”。
這種論調的原理是,過量的攝入醣類,會加速身體的糖基化作用。當糖基化反應過量的時候,就會導致蛋白質纖維畸形和僵硬,從而導致衰老。
對此譚桂軍錶示,糖基化反應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在體內時時刻刻發生著,它產生的糖蛋白對維持身體的正常運轉有著重要作用。皮膚衰老是身體各項因素綜合的結果,對於新陳代謝旺盛的中青年女性,糖化終產物會被代謝掉,根本無需特意去抗糖。
“其實從營養學角度來說,我們不提倡戒糖和斷糖。世界衛生組織和國家衛健委也一直強調的是減糖和限糖。”譚桂軍錶示,糖是我們人體所需熱量的主要來源,除非患有特殊疾病,必須禁忌以外,是否食用和食用的量都要根據身體情況來決定。
“而無糖飲料中除了甜味劑,可能還有其他添加劑,長期大量飲用,再加上肥胖、飲食長期不均衡等因素,可能反而會造成腸道菌群的失調,對皮膚產生不利影響。 ”譚桂軍說。
無糖飲料可以預防糖尿病?
真相:糖尿病並非吃糖導致
有人認為,無糖飲料完全不含糖,因此不會造成血糖升高。甚至有人覺得,可以用無糖飲料來預防糖尿病。對此譚桂軍錶示,甜味劑是否會造成血糖升高,目前從臨床醫學上看並沒有直接的證據。
“因為幾乎不參與人體代謝,所以甜味劑飲料不會使血糖升高,所以Ⅱ型糖尿病患者可以偶爾通過飲用這種代糖飲料來解饞或改換口味。”不過譚桂軍錶示,對於喝無糖飲料能預防糖尿病,這種說法是不科學的,因為並不是吃糖或者喝糖水導致患上糖尿病。
“很多研究發現,Ⅱ型糖尿病的發生和肥胖有關。”譚桂軍進一步解釋,肥胖者攝入能量過多,造成機體的肥胖,肥胖會影響胰島的功能,發生“胰島素抵抗”。此時為滿足代謝的要求,胰腺必須分泌比正常量高出5—10倍的胰島素。久而久之,過度刺激胰腺分泌,胰臟發生疲勞,最終不能充分生成胰島素,進而導致患上Ⅱ型糖尿病。
“如果單純地喝無糖飲料,而對其他碳水化合物不加以節制,長期攝入的能量大於消耗的能量,糖尿病等相關慢性疾病的風險依然很高。”譚桂軍錶示,無糖並沒有體現出減少糖尿病風險的優勢,所以喝無糖飲料是不會有預防糖尿病的作用的。
謠言
無糖飲料中的人工甜味劑會致癌
“很多無糖飲料或者食品如果不增加甜味劑,口感會很差。”譚桂軍舉例說,比如酸奶,純原味的酸奶非常酸,大部分人都很難接收,為了迎合大眾的口味,必須要添加一些甜味劑。
但很多人一提到人工甜味劑,就覺得這種人工合成的物質會有致癌風險。對此譚桂軍錶示,到目前為止,國內外的研究沒有直接的證據表明人工甜味劑會導致癌症。
“人工甜味劑會不會引起癌症已經屬於老調重彈的問題。”天津科技大學食品工程與生物技術學院副教授王浩介紹,比如20世紀70年代,美國國立癌症研究所發現沙卡林糖精在實驗大鼠上引起膀胱癌,導緻美國國會立法在含有沙卡林糖精的食品標籤上寫上在動物身上致癌的警告,後來發現沙卡林糖精在大鼠身上致癌的機制根本不存在於人體,因此到了2000年沙卡林糖精從致癌物名單上去掉了。
“其實能夠產生甜味的物質很多,但是要真正拿到食品的’上崗証’成為甜味劑,還要經過嚴格的檢測。而且對於已經’上崗’的甜味劑,各種標準也都限定了嚴格的安全使用量。”王浩介紹,以阿斯巴甜為例,每公斤體重40毫克為安全攝入水平(ADI)。這個標準是通過動物實驗證明每公斤體重4000毫克阿斯巴甜未出現不良反應,人體上設定了100倍保險係數,4000除以100得出的ADI是40毫克的標準。這個攝入水平是非常安全的,相當於一個60公斤體重的成年人每天可以吃2.4克阿斯巴甜,換算成蔗糖,相當於每天吃掉500克,對一般人來說遠遠低於安全線。
根據我國現行的《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GB2760-2014)的規定,紐甜、甘草酸銨、甘草酸一鉀及三鉀、D-甘露糖醇、甜蜜素、阿斯巴甜、麥芽糖醇和麥芽糖醇液、三氯蔗糖等作為甜味劑,可以用於麵包、糕點、餅乾、飲料、調味品等食品。國際上也有嚴格的食品添加劑的使用標準。
在監管方面,食品生產商都被要求必須在產品的標籤上註明使用了的甜味劑成分與含量,“因此在標準內食用添加了人工甜味劑的飲料或食品,是沒有致癌的風險的,大家可以放心食用。”王浩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