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鹽對蝸牛是致命的?
據國外媒體報導,隨著雨季的降臨,同時到來的除了涼爽的微風、以及大片大片的灰色雲層之外,還有一些不受人歡迎的“客人”,包括蝸牛和蛞蝓(又名鼻涕蟲)。這兩種小東西是每個園藝愛好者的噩夢,它們會在植物周圍爬來爬去,大口嚼食植物的葉片和根系。儘管個頭很小,但它們有著貪婪的胃口,每天可以吃下多達自身體重數倍的食物。
蝸牛與蛞蝓
蝸牛和蛞蝓有什麼區別呢?兩者都屬於軟體動物門、腹足綱。“腹足”這個名字可以簡單地概括它們的生物學構造。它們長條狀的、黏糊糊的身體緊貼在地上,相當於“以腹為足”,通過這只由肌肉構成的“腳”向前滑動。這塊肌肉會不斷分泌黏液,使身體更容易滑動。黏液乾了之後,便會留下一道銀色的痕跡,說明這兩種害蟲最近剛剛出現過。黏液會防止周圍乾燥的土壤將它們身體細胞中的水分吸乾,還能避免它們的身體被土壤中的尖銳物劃傷。蝸牛與蛞蝓唯一的區別在於,蛞蝓沒有自己的“家”。
和蝸牛不同,蛞蝓的背上沒有殼。這對蛞蝓是有益的,因為它們可以鑽進更狹窄的空間中,但也使得蛞蝓更容易受到周邊環境的傷害。
撒鹽攻擊!
鹽是對付腹足綱生物的首要大殺器,可以有效地防止它們破壞植物。蝸牛和蛞蝓的“腳”都由細胞構成。細胞內部包含各種各樣的細胞器,被包裹在一層水性介質中,最外層則是一層細胞膜。細胞膜是一種由兩層磷脂分子構成的半透膜,小分子可以輕鬆通過,大分子則會被阻擋在外。由於細胞膜為半透膜,溶劑分子會從濃度較高的一側向濃度較低的一側滲透。細胞膜兩側物質濃度的不同造成了滲透壓。由於滲透壓的存在,可溶物分子會從細胞膜的一側運動到另一側。
圖為溶劑分子(水)透過半透膜的運動過程。
動物細胞並不是完全由水構成的,其中還含有若干種離子,如普通鹽所含的鈉離子和氯離子。如果把鹽撒在蝸牛和蛞蝓身上,鹽晶體便會與它們皮膚上的水分結合,形成高濃度氯化鈉溶液,從而產生細胞內外的滲透壓。高濃度鹽溶液又叫高滲溶液。如果將動物細胞置於高滲溶液中,細胞便會因大量失水而萎縮。水會迅速從細胞中滲出,稀釋細胞外的鹽溶液。等細胞膜兩側的鹽濃度達到平衡時,水分子就會停止運動。因此水生蝸牛和蛞蝓可以在鹽水中存活,因為它們細胞內部的鹽濃度和外界是相同的。
圖為周圍介質濃度對細胞的影響。
但陸生蝸牛和蛞蝓就沒那麼幸運了。失水會促使它們分泌黏液、防止皮膚變乾。而隨著它們的身體萎縮,體內的氣體向外排出,會形成許多泡沫。如果撒的鹽足夠多,蝸牛和蛞蝓就很容易因脫水而死。可以想像,這是一個極為痛苦的過程。
大自然賜予的最佳盔甲
水約佔成人身體總成分的55%至60%。想像一下,如果你在短短幾分鐘之內失去全身一半的水分,會是種什麼感覺。和蝸牛或蛞蝓不同,人類的皮膚更厚、功能也更高級,這是一套大自然贈予我們的絕佳盔甲。最外層的表皮層可以維持滲透壓,防止水分和熱量大量流失。而蝸牛和蛞蝓就享受不到這種福利。不過,如果你曾經不小心把鹽沾到傷口上,就能體會到蝸牛和蛞蝓所經歷的痛苦折磨了。
隨著生物進化,它們的皮膚也會在生物學層面變得越來越高級。多虧了我們的皮膚,我們在抓起一把鹽之前不必猶豫再三。但對於蝸牛和蛞蝓等腹足綱生物而言,滲透的力量無疑強大得多、也致命得多。雖然每個園藝愛好者都希望蝸牛和蛞蝓能遠離自己心愛的植物,但撒鹽這種做法可能有些不夠人性。維也納自然資源與生命科學大學開展的一項研究指出,使用蚯蚓可以更好地解決這一問題。
蚯蚓是園藝愛好者們的好朋友。它們不僅可以提高土壤肥力,還能將蛞蝓對植物的破壞減少60%。土壤中的氮含量若增加18%,植物的自我保護能力便會大大加強。既然無法和平共處,蝸牛和蛞蝓自然就會遷居到別處了。(葉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