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學者在廣西研究發現1.6萬年前稻屬植矽體
中國科研人員通過在距今3萬年左右的中國南方地區廣西婭懷洞遺址開展合作研究,在古人類植物利用方面取得最新重要成果,其中,發現1.6萬年前的稻屬植矽體,為古代人類利用野生稻提供了重要證據。
廣西隆安縣婭懷洞遺址。中科院古脊椎所供圖
記者8月1日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獲悉,該所吳妍副研究員與廣西文物保護與考古研究所謝光茂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趙志軍研究員等合作,對婭懷洞遺址系列樣品進行該遺址古植物遺存研究,成果論文近日在《中國科學-地球科學》在線發表。
合作研究團隊利用放射性碳同位素測年,結合婭懷洞古人類遺址的遺跡與遺物,建立研究點的年代框架。通過植矽體分析,輔以孢粉信息,獲取古人類植物資源信息。研究發現,不同時間跨度,古人類利用植物種類不同:在深海氧同位素3階段至海因里希1期,發現了榆屬植物;竹子和棕櫚,則出現在整個時間序列中。更為重要的是,研究人員發現了距今1.6萬年的稻屬植矽體,這為古代人類利用野生稻提供了重要證據。
與此同時,這項合作研究還發現,婭懷洞遺址獨特的石器組合類似於華北地區而非華南,暗示這樣一種可能性——因氣候變冷北方的古人類南遷,帶來他們慣用的工具和技術。這表明,溫暖的廣西地區不僅為古代人類的擴散和遷徙提供了重要途徑,而且還是規避突變氣候事件的理想避難所。
業界專家指出,最近3萬年是晚更新世全球氣候變化的關鍵時期,對人類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廣西是著名的古人類化石產地之一,也是現代人類出現和演化的關鍵區域。然而,此前這一地區的植物利用類型與方式研究相對較少。
據了解,作為近年來廣西舊石器考古重要發現之一,婭懷洞遺址位於廣西隆安縣,包含了舊、新石器時代不同時期的文化遺存,廣西文物保護與考古研究所通過發掘,已在婭懷洞遺址發現中國極為少見的完整人類頭骨化石,以及大量的打製石器和哺乳動物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