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款產品遭封殺中國App夢碎印度?
中國創業者全球遷移的步伐,在印度或將遭遇終止。6月29日,印度政府信息技術部於正式宣布以有損“印度主權和完整、印度國防、國家安全和公共秩序”為由禁止59款App。在封禁聲明中指出這些應用存在安全方面問題,並且在和保護13億印度人的隱私有關的各個方面上也有令人擔憂的問題。
其中一些應用在安卓和iOS系統上存在數據濫用情況,這些應用以未經授權的方式竊取用戶數據秘密傳輸到印度境外的服務器。
印度內政部下屬的印度網絡犯罪協調中心(CERT-IN)還為信息技術部門阻止這些“惡意應用程序”提出了詳盡的建議。該部門聲稱收到了許多“公民對數據安全性以及與某些應用程序操作有關的隱私風險的擔憂”。
集體被清退背後
在此次被列為禁止清單的59款App中,範圍相當廣泛,從規模和體量而言,也已經相當成熟。
比如已經在印度爆火的國民級應用TikTok,其他短視頻直播產品Kwai、VMate、Bigo Live、Vmate;已經在印度站穩腳跟的電商產品Club Factory、Shein等,以及較早出海的工具型產品APUS Browser、Shareit等。
當然,背靠BAT巨頭的產品,此次也未倖免於難,WeChat、QQ Mail、QQ Music、Baidu Translate、QQ International、QQ Security Center、QQ Launcher也赫然在名單之中。
出海印度的中國公司,遭此待遇並非首次,僅去年一年,TikTok就遇到過到兩次類似的問題。
去年7月,印度新聞網站Inc42報導稱,多名印度國會議員指控抖音海外版TikTok,稱其不僅在印度散播假新聞與有害視頻內容,而且還在肆意分享和使用這些用戶數據。
國會議員Pinaki Mishra敦促印度政府立即實施新近出台的數據保護法案。另一名議員Shashi Tharoor則指控TikTok非法地將用戶數據發往國外。
儘管TikTok解釋稱平台上印度用戶的數據是由美國、新加坡的第三方機構保存,但印度最新出台的數據保護法案明確規定,印度居民的隱私信息只能儲存在本國境內。
不止是內容領域,虎嗅接觸到的一位印度電商創業者稱,包括Club Factory在內的印度電商從業者去年就遭遇到了當地政府管制,“政府要求他們當地商品採購量要佔據總體的30%以上,很明顯,就是想以此帶動當地商品的發展。”
而在疫情和其他外部環境影響下,中印之間的營商環境正逐漸變得微妙。
據香港《南華早報》此前報導,今年4月,在印度政府因新冠肺炎疫情而下令在全國范圍內實施第一階段的封鎖的一個月後,一場網上運動開始興起,人們集體誓言只購買國產產品,以幫助緩解疫情給當地企業造成的經濟“痛苦”。但是,這不僅僅是購買本地產品,而是要求避免購買中國製造的任何東西。
而就在上個月,一款名為“刪除中國應用”(“Remove China Apps”)的App就在印度受到追捧。“刪除中國應用”號稱可以識別、刪除安裝在手機上的中國App。
該App對手機進行掃描,找到由中國公司開發的App,然後給出保留或刪除的選項。如果手機上沒有發現“中國製造”的App,就會彈出一條消息:“你真棒,沒有找到中國應用程序”。
儘管谷歌出手,下架了該產品,然而根據Sensor Tower數據顯示,在被下架前,“刪除中國應用”的下載量超過了400萬次,近16萬用戶在谷歌商店上打出5星評價。
種種操作和抵制行為也使得中國創業者在印度,不得不面臨更加複雜的情況。
出海印度更難了
對於中國創業者而言,印度曾被賦予了極大的期待和想像力。
未來天花板高的地域仍然在印度、東南亞等新興市場已經形成行業共識,新興地區也被視為電商、社交、消費、遊戲等產品的下一個爆發之地,無論巨頭還是中小創業者,都堅信中國互聯網發生的一切會在印度重演。
當然,相當大一部分創業者看重的是印度直逼中國的人口數量,並且更加年輕的人群。
在印度,35歲以下人群佔65%,0~24 歲人群比例遠超過中國,這部分人群未來的購買力是巨頭乃至大部分中小創業者選擇印度的重要原因,巨頭們也早已秘而不宣的佈局印度市場。畢竟對於巨頭而言,構建一套全球增長的方法論分散風險至關重要。它們要尋找到一條不衰竭的增長曲線。印度、東南亞等新興市場,顯然能夠滿足這個訴求。
BAT除了親自下場,也會對當地產品加強投資,藉此示好,比如阿里投資了數字支付公司Paytm,騰訊投資了外賣平台Swiggy,滴滴也投資了當地打車平台Ola,在印度,也隨處可看到中國產品的身影。
印度科技媒體Factor Daily曾經這樣描述中國產品在印度的狀況:“TikTok是Youtube殺手;Helo讓ShareChat的日子很難過;Bigo Live是交友平台——對於那些試著了解中國(公司)在印度應用生態中統治地位的人,這樣的表達很熟悉;但直到一年多前,這些平台及其中國母公司都不被人所知。”
事實上,攻克印度並非易事。
在過往文章《中國創業者退出印度》中,筆者曾提及印度複雜的市場環境。據不完全統計,印度官方語言和方言有1652種,流行的語言將近100種,官方承認的語言一共有22種,使用人數超過百萬的有33種,印度有28個邦,每個邦都有自己的語言。
儘管官方語言是英語,但會說英語的只佔6%~10%,而且很多是上層社會人群,邦與邦之間語言不通是常事,甚至印度人和印度人之間,經常靠打手勢進行溝通。因此,創業者到了當地,想要覆蓋更多人群,所有的App都需要做多種語言。
尤其是在此次封殺中佔比較多的內容文化類產品,有業內人士向虎嗅指出,早期出海的工具型產品,在本土化過程中,因為沒有文化羈絆,相對簡單,而內容文化類產品對本土化要求最高,比如文字和語言的本土化,宗教習俗的本土化,以及政策法規的本土化甚至是行為習慣的本土化,稍有不慎,便會給產品帶來致命打擊。
而對於出海印度的中國創業者而言,無法忽視的事實是,目前依然處於探索和成長期,如何去建立當地信任、何種競爭方式能夠取勝、如何能夠把中國優勢發揮到最大、如何做好本地化等問題依然沒有最優解。
但情況正在變得糟糕,這次官方出面清退,除了使得中國創業者更加被動,境遇變得更加嚴峻外,未來出海印度毫無疑問會變得更加艱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