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軟直營店徹底關門:十年蘋果模仿秀落幕
微軟不是蘋果,有自己的方向,沒必要跟著蘋果走。昨天看到微軟關閉實體店的新聞。第一反應是有點意外,但再想是情理之中。隨著美國經濟逐漸重開,微軟直營店到現在都沒有一家開張,看來也是心意已決。微軟昨天突然宣布關閉所有實體直營店,包括美國市場,也包括海外市場。
未來只留下紐約、倫敦、悉尼以及總部雷蒙德(Redmond)的四家店作為體驗中心,但不再對外出售產品。微軟將因此計入4.5億美元和關店相關的資產沖銷費用。目前微軟在全球擁有116家直營店,其中美國107家。此外,微軟還有“店中店”。
本來現在美國關店也不是新聞。在新冠疫情衝擊下,實體零售顯然是損失最慘重的行業。大量實體店關門數月,營收流水無收,高昂租金照付,庫存壓力巨大。為了節省人員工資,大部分實體店都讓員工停薪待崗,或者乾脆解僱回家,只留下電商部門。一些此前背負高額債務的實體店在現金流斷裂之後,只能申請破產保護,以期債務重組。Neiman Marcus、GNC、Barneys、J Crew,一家又一家老牌零售在這個寒冷的夏天倒下。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5月底疫情剛剛好轉,實體店準備開門營業,又迎來了全美抗議大潮。等抗議大潮過去,疫情又再次飆升,新增病例甚至比3月份還要驚人。在嚴峻的疫情壓力下,蘋果不得不再次關閉部分地區門店。即便是商店再度開門,客流量也不可能再回到3月份居家之前的水平了。
在疫苗和特效藥出現之前,美國零售店的低迷狀況都不會有明顯好轉,還會有更多零售商成為新冠疫情犧牲品。這場疫情將不可避免地促使美國民眾消費習慣從線下逐漸轉為線上,電商無疑會成為消費電子品的主流渠道。即便是銷售最火的蘋果店,可預見的未來也會遭受銷售額明顯下滑的打擊。
但微軟這樣的互聯網巨頭,根本不存在現金流斷裂的問題。關了幾個月,問題也不大,原本微軟也不靠直營店掙錢,一直在虧損燒錢撐個門面。現在他們就是不想玩了,放棄了。
這場為期十年的蘋果店模仿秀終於到了落幕的時刻。對微軟來說,就當是一次失敗的業務模式嘗試。微軟上個季度營收高達369億美元,淨利潤116億美元,4.5億美元的關店損失算什麼。
其實微軟比蘋果更早開線下直營店。微軟首次開店是在1999年在了舊金山,但2001年Xbox發布之前關閉了。就在同一年,蘋果開始設立直營店。在蘋果直營店做的紅紅火火之後,2009年10月微軟再次設立了自己的直營店。2009年那會兒微軟還沒有Surface系列,裡面擺設的硬件產品除了Xbox遊戲產品,就是來自諸多OEM廠商的Windows硬件。哦,那會兒好像還有Zune。
毫無疑問,從地點到店面,微軟店模仿的就是蘋果店。市場分析機構Thinknum的統計微軟在美國的85家零售店(這是前年的統計數據,所以看看情況就行),其中82家距離蘋果店不到1英里(粗算1.6公里),75家距離不到800米,甚至62家還不到400米。絕大部分微軟店開在蘋果店所在的大商場;矽谷的ValleyFair商場,微軟店就開在蘋果店的斜對面。
這麼開店的意圖也很明顯,蘋果店通常都是客流量最大的地方。開在蘋果店附近,可以獲得大量對消費電子感興趣的人群,微軟希望他們來自己的店裡看看逛逛。蘋果店有天才吧Genius Bar,微軟店就有解惑台Answer Desk。微軟店也優先招聘蘋果店的工作人員。
不過,設想場景相當美好,現實情況卻很尷尬。逛過那麼多次蘋果店,也會順便看一下微軟店,大部分情況下都是冰火兩重天的窘況。那邊門庭若市,這邊門可羅雀,甚至顧客比店員數量都少。微軟店有一個角落倒是一直很熱鬧,孩子們都愛在Xbox遊戲機的展示角落玩遊戲。
為什麼同樣的模式,蘋果開的起來,微軟卻開不起來?蘋果從2001年開始設立零售店,當時只有Mac電腦和iPod產品等極少產品。很多人也有疑問:那麼多商場都賣蘋果電腦,蘋果乾嘛還要設自己的店,而且又沒有折扣,真的站得住腳嗎?
但結果卻令人大感意外,不得不令人佩服喬布斯的眼光。蘋果店寬敞明亮,給用戶創造了舒適輕鬆的購物環境,諸多蘋果產品可以親手感受產品體驗,蘋果店員也不會像大賣場導購員那麼心急火燎的推銷產品,因為他們的收入和佣金無關。用戶有疑問倒是立刻可以得到蘋果店員的專業解答,有產品問題也可以直接送修。
這些因素綜合起來,不僅牢牢吸引著蘋果現有用戶,更帶來了大量潛在的蘋果用戶。等到蘋果產品線豐富了之後,後續加上了手機、平板、手錶、耳機、音箱等諸多產品線,蘋果店更是成為了用戶體驗和購買蘋果產品的最佳線下店。
蘋果從2015年開始不再公佈零售店業績,但多年以來,蘋果店的每平方英尺銷售額都冠絕全美。2017年蘋果店每平方英尺銷售額高達5546美元,而珠寶店蒂芙尼只有2951美元,服裝店裡排名最高的則是瑜伽服Lululemon(1560美元)。直到2018年,蘋果店保持多年的銷售額冠軍頭銜才被超過,新的王者是加州大麻連鎖店MedMen(6541美元)。看來比蘋果更掙錢的只有毒品了。
那麼微軟店人氣怎麼就遠遠不如蘋果呢?因為客流量少,微軟店比蘋果店甚至更加明亮寬敞,微軟店員工也很熱情又保持距離。這其中有很多原因,微軟在消費電子硬件領域的品牌吸引力遠不如蘋果,這點是不爭的事實。微軟Surface系列本身銷量也不高,更沒有iPhone這樣的爆款產品。微軟的Windows Phone,算了,不提了。
雖然Windows PC整體銷量遠超過Mac電腦,但是微軟店出售的Windows PC在其他渠道有著諸多折扣,普通消費者沒有太大動力在微軟店購買。相對而言,蘋果產品在其他渠道打折並不多(運營商提供補貼的合約手機除外),蘋果粉絲也願意支付小部分溢價,直接在蘋果店下單享受更好的售前諮詢和售後服務。
微軟從未公佈過自己實體店的營收和運營情況。按照可憐的客流量來推算,這些實體店必然是虧損的,更別提在紐約第五大道租下整個樓的旗艦店了。不過此前微軟還是堅持開下去,無非是想讓實體店成為用戶了解自己產品的體驗窗口。
現在為什麼失去了耐心呢?疫情還是起到了推動作用。原本來微軟店的消費者就不多,零售商場在可預見未來的客流量只會大幅下滑。正如微軟自己所說,“隨著微軟產品組合演變為以數字產品為主的產品,我們的在線銷售額正在增長。”
在這樣的情況下,微軟繼續保留無法帶來多少營收、又沒有消費者來體驗的實體店,已經失去了原先的初衷和意義。在紐約、倫敦、悉尼和總部保留幾個像徵意義的體驗窗口已經足夠了。
早在疫情之前,索尼、三星、Bose也在不斷收縮關閉自己的實體店業務。他們的情況和微軟有些類似,產品本身就在諸多電子賣場出售。直營店並不是主要銷售渠道,營收無法實現盈虧相抵,僅僅作為體驗窗口。
何況微軟的戰略重心已經轉向雲服務和企業市場,產品也以雲端軟件為主,消費硬件(Surface和Xbox業務)本身在微軟營收所佔的比重就極小。微軟很少公佈Surface和Xbox具體的銷售數據,這兩項業務屬於微軟的個性化計算業務部門,而Windows OEM是這個部門的主要收入來源。
對微軟來說,叫停過去十年第二次涉水實體店的嘗試,其實也不是壞事。微軟不是蘋果,有自己的優勢業務,盲目效仿蘋果零售店的模式並不能複製成功。在轉型雲端市場和企業市場之後,微軟的市值也在穩健增長,目前接近1.5萬億美元,和蘋果的差距也不大。而且蘋果業務始終處於激烈競爭環境而言,主打企業市場的微軟業務的抗衝擊能力更強。
對微軟CEO納德拉來說,發展實體店模式本來就是前任鮑爾默的決定,這次徹底關店也不需要尷尬。當初鮑爾默堅持斥資70億美元收購的諾基亞硬件業務,納德拉上任第二年就放棄了這項業務,直接沖銷了高達75億美元資產。
新浪科技鄭峻發自美國矽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