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危成寶!世界首座堰塞壩綜合水利樞紐投產發電
經過近6年的拼搏奮戰,由中國電建集團昆明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昆明院”)設計,水電基礎局、水電十四局、水電七局等參建的世界首座堰塞壩綜合水利樞紐工程——雲南昭通魯甸紅石岩堰塞壩綜合水利工程首台機組日前正式投產發電。該項目總庫容1.85億立方米,供水8.08萬人,灌溉6.62萬畝,裝機20.1萬千瓦,年發電達8億度。
2014年8月3日,魯甸縣發生6.5級地震,山體崩塌滑落的泥沙石塊阻塞了奔湧向前的牛欄江乾流河道,形成了庫容2.6億立方米的堰塞湖,下游沿江10個鄉鎮3萬餘居民命懸一線。危難時刻,昆明院火速行動,全國工程設計大師、昆明院總工程師迅速組成工程專家團隊,果斷科學展開排險處置,提出了空天地一體化應急搶險數據採集與集成方法,創新地採取開挖洩流槽、拆除調壓井施工支洞檢修門等應急搶險成套技術,僅用9天就完成紅石岩應急搶險處置。
險情順利化解,要如何“除害興利,變廢為寶”?利用堰塞體改造成擋水壩,並新建一座電站,將紅石岩堰塞湖改造成集除險防洪、供水、灌溉、發電等功能的大型綜合水利樞紐的創新綜合治理理念孕育而生。歷經近6年的科學綜合整治,在所有設計施工人員的共同努力下,紅石岩堰塞湖水利樞紐項目這一世界首例堰塞壩“應急搶險—後續處置—整治利用”一體化利用工程攻克了自然條件資料獲取難、物質結構組成確定難、潰堰洪峰流量預測難、複雜環境搶險處置難、寬級配材料結構分析難、靜動力性態評價難、堰塞壩設計施工難等7大難題。同時,堰塞壩經歷較長歷時高水位考驗,滲流、變形、壩坡穩定,工程運行安全。去年12月19日,在牛欄江紅石岩堰塞湖整治工程順利下閘蓄水之後,首台機組於今年順利投產發電。
該項工程建設不但凝練了堰塞體形成過程與潰決機理,堰塞壩性態演變機理與安全評價兩大關鍵科學問題,還提出了堰塞體風險識別與潰堰分析的應急搶險關鍵技術,開創了堰塞壩減災興利、整治利用的先例,解決了複雜環境下寬級配堰塞壩防滲結構灌漿施工等關鍵技術難題,在國際學術和工程界產生了重要影響,全面提升了我國堰塞壩應急處置與國家自然災害防治技術能力。
據悉,項目組依托堰塞壩開展科技研發,取得諸多具有自主產權學術成果。“堰塞壩應急處置與綜合整治關鍵技術”獲2019年中國大壩工程學會科技進步特等獎,項目還獲得23項國家發明專利,19項實用新型專利,15項軟件著作權。項目成果將有力支撐科學應急搶險與減災、統籌確保流域安全、保障社會和諧穩定,生態環境效益突出。
(昭通日報全媒體記者劉建忠殷國慶雲南日報記者蔡侯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