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子為什麼北甜南咸?真相只有一個
今天端午,見面一句:您吃粽子了嗎?說到粽子,形狀不僅越來越多,三角粽、長粽,甚至就連口味也是甜粽、咸粽、清水粽樣樣俱全……通過上網搜索發現,關於粽子的說法還真不少。為什麼北方愛吃甜粽,南方偏愛鹹的?一年一次端午節,吃粽子可以無限量?粽葉越綠,證明粽子越新鮮?糖尿病患者,一點粽子都不能吃?
但爭論最多的一個問題:莫過於粽子到底該吃甜的還是鹹的?
但還有一小撮人,每一樣都想吃點,根本停不下來。
那為什麼北方愛吃甜粽,南方偏愛鹹的?粽子真的可以隨意吃?
今天就來一起說說粽子的那些事兒,看完了吃的更放心……
為啥北方愛吃甜粽,南方偏愛鹹的?
首先,通過飲食習慣可以發現:“主食為咸,輔食為甜”。
換句話說,南北方對於粽子口味的偏好和粽子在餐食中扮演的角色有關。
北方地區,多以麵食為主,所以對於粽子這種“含有糯米等穀物的食物”,多以飯後甜點的角色出現,所以北方人民更愛吃“甜口粽子”。
而在南方地區,氣候溫暖且潮濕,更適合水稻生長,居民多以大米為主食,所以粽子在三餐中皆可能出現,當粽子成為主食,偏愛“咸口”也就很好理解了。
其次,和南北方的地域條件相關。
棗樹屬於“喜溫耐旱植物”,我國北方地區氣候乾燥、日照充足,適合棗樹的生長(河北金絲小棗、西北大棗等),所以北方人愛吃“以棗為餡的甜棗”符合地域特點。
而湖南、四川這一帶本身潮濕(全年平均相對濕度都在70%以上),為了防腐,居民喜歡用煙熏的方法儲存肉製品。
正因為如此,受到天氣和生活習慣等因素的影響,此地域的人更喜歡吃“以臘肉為餡的鹹粽”。
和這個類似,廣東、福建等地臨海,所以多在咸粽中加入蝦米、干貝等食物。
也就是說,北方人愛吃甜粽,南方人愛吃鹹粽,這並不是偶然,這種區別和飲食文化、地域特色、地區特產等因素有密切的聯繫。
粽葉越綠,粽子越新鮮?
很多人在購買粽子時,總覺得粽葉越綠,粽子越新鮮,那真是這樣嗎?
但其實,恰恰相反,顏色過於誘人的粽子反而容易存在安全問題。
正常綠色的粽子顏色主要來源於其中的葉綠素,但葉綠素又是一種非常不穩定的色素物質,容易受到外界溫度、氧氣的影響,其中所含的鎂離子很容易喪失,從而就會使得粽葉顏色變為褐色,甚至越來越淺。
對於顏色特別翠綠的粽子,很可能是使用工業硫酸銅或工業氧化銅進行了染色,而這些都屬於“非法添加物”,攝入後很容易增加身體的健康隱患。
所以,買粽子千萬不要只看外表,切記不要過分追求顏色的鮮綠度。
糖尿病人群,一點粽子都不能吃?
網上有種說法,“糖尿病人群不可以吃粽子”。
但真相是,糖尿病人群並不是一點都不能吃。
粽子,確實是一種高GI(升糖指數)食物,但任何食物產生作用都不能忽視“食用量”。
因此,糖尿病人群少量食用(嚐味)和選對食用時間對於血糖並沒有太大影響。
另外,要合理選擇餡料,避免食用以棗泥、紅棗為餡料的粽子。
所以,對於糖尿病人群,單日食用量不建議超過50克,盡量選擇“五穀雜糧粽”,分次食用,同餐要減少其他主食的攝入量。
那健康的成年人就可以隨意吃嗎?
當然不是!
因為粽子的主要原料是糯米,本身不易消化,食用太多會增加腹脹、燒心等問題的發生風險。
另外,粽子本含有不少的糖和脂肪,吃太多會導致身體能量過剩,增加肥胖的患病機率。
再者,粽子屬於“營養較為單一”的食物,碳水化合物含量充足,但缺乏膳食纖維、蛋白質、維生素等營養物質,食用價值不高,過量食用反而會增加身體負擔。
所以,粽子,適量嚐嚐就可以了。
吃粽子,會阻礙傷口癒合?
網上流傳這樣一種說法:粽子是由糯米製作而成的,而糯米黏性很大,食用後會影響傷口的正常癒合,甚至會讓傷口變黑、變醜。
其實,糯米和其他穀類食物一樣,在消化過程中會水解生成葡萄糖,為機體供能,整個過程中和傷口感染不存在任何“交集”。
綜上所述,吃粽子並不會影響傷口的正常癒合和恢復。
吃粽子,有哪些注意事項?
- 合理選擇粽子
盡量選擇“少油、低熱量的小粽子”,降低給身體帶來的負擔。
甜粽,可以吃,但建議選“能量低且無添加的小粽”。
咸粽,建議偏向魚蝦肉、禽瘦肉等製作而成的粽子,不建議食用香腸粽、臘肉粽等加工肉食品粽子。
吃粽子不一定要選糯米粽子,更建議選擇“五穀粗雜糧粽”,富含B族維生素、膳食纖維等營養物質,還可以延緩血糖的升高,更利於控能和減肥。
- 粽子一定要加熱熟透再吃
粽子變涼後會更難消化,所以,一定要趁熱食用。
- 吃粽子,選對時間,更要限量
建議食用小粽(50克左右),正常人單日攝入量不建議超過3個,特殊人群更要減量。
最好在午餐食用粽子,減少同餐主食的攝入量,同時搭配蔬菜、豆類食品,增強腸道蠕動,促進代謝。
- 空腹和睡覺之前,不建議吃粽子
無論是空腹還是睡前(3小時內),都不建議食用粽子。
不僅會給胃腸增加負擔,還會增加反酸、燒心、肥胖等問題的發生風險,夜晚食用會影響睡眠。
綜上所述,粽子可以吃,選對時間、一定要煮熟,但千萬別貪嘴!都來說說,你們都吃的什麼餡料的粽子?
本文專家:王思露,國家高級食品檢驗師,中華人民共和國HACCP食品體系內部審核員
本文審稿:劉少偉,華東理工大學食品藥品監管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食品科學博士,美國堪薩斯州立大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