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嘗試解開月球正面背面不對稱的謎題
相比較正面的坑坑洼窪,月球背面的暗區非常少。在首次觀測到這個結果的幾十年後,研究人員近日提出了一項新的假說,其中關鍵是在月球形成時放射性元素分佈不均勻所導致的。
月球背面的特徵遠不如我們每晚看到的這樣豐富。月球背面的黑暗區域要少很多,被稱之為“maria”或者“sea”。長期以來,科學家都認為是由於其他物體撞擊不均,或者是火山活動造成的。不過現在科學家認為這可能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一些特定的同位素可能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在新聞稿中寫道
在這個假說中,鉀(K),釷(Th)和鈾(U)這些不是至關重要的。這意味著它們以各種中子數可變的原子構型出現。這些可變成分的原子被稱為”同位素”,其中一些同位素是不穩定的,會散開產生其他元素,產生熱量。
這些元素被認為是月球近側的豐富元素,放射性衰變產生的熱量可能增強了火山活動,並導致月球近側的大片區域呈現出更深的外觀。
該研究的共同作者Matthieu Laneuville 在一份聲明中表示:
由於相對缺乏侵蝕過程,月球表面記錄了太陽系早期歷史的地質事件。特別是,月球近側的區域擁有與月球其他地方不同的鈾和釷等放射性元素的濃度。了解這些局部鈾和釷富集的來源,可以幫助解釋月球形成的早期階段,進而解釋早期地球上的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