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8消費創新高背後我們依然沒走出電商的套路
“618”當天還沒結束,各大電商平台便按捺不住內心的喜悅紛紛發布戰報,好不熱鬧:天貓“618”的累計下單金額為6982億,創造新紀錄;京東“618”全球年中購物節累計下單金額達到2692億元,同比增長33.60%;拼多多自5月25日以來平台訂單量較去年同期增長了119%;蘇寧“618”當天24小時全渠道銷售規模增長129 %……
這一切的成績,都是在“年中大促”、“百億補貼”、“瘋狂滿減”、“限時搶購”等字眼的轟炸下得來的。
今年的“618”不同以往。突如其來的疫情,給經濟增長帶來不小衝擊,作為疫後重振的首個大規模電商促銷活動,“618”不僅是一次購物盛典,還承擔著提振消費信心、激發消費熱情的重任。
作為這場消費狂歡的局內人,消費者因為疫情緊閉已久的錢包和消費慾望,被電商平台的促銷活動引爆,商家盼來了傳說中的“報復性消費”,各家平台數據也紛紛創新高。
不過在店家盆滿缽滿的背後,卻是很多消費者的不滿與憤怒。
618,消費者和平台並沒有“皆大歡喜”
為了以更划算的價格購買到心儀的球鞋,小吳一直等到淘寶平台618的時間段內再下單,不過等來的卻是“不好意思,沒有現貨”、“請稍等,已聯繫倉庫出倉”等推諉和敷衍。
“賣家一直拒不發貨,找到淘寶平台投訴後卻發現我被平台限制下單。我立即找到客服,尋問原因,客服說這是系統判定,我詢問他具體原因,客服說不能告訴我,然後一直說道歉的話,我讓客服給我具體的解決方案,客服開始推託,先是接線他的上級24小時回复,之後淘寶平台記錄,然後回复,但我的賬戶還是被限制著,平台與客服也沒有給出具體的方案。”平台的態度讓小吳十分不滿。
“平台搞活動,賣家不發貨,買家合法維權退款投訴,平台就限制你下單,請問我哪裡違規了嗎?淘寶平台這是要把消費者們都當成傻子糊弄嗎?”心生不滿的小吳於是到黑貓投訴平台投訴,要求淘寶客服恢復賬號、道歉並且給出解釋。
打開黑貓投訴搜索618或者各大電商平台,可以看到十餘萬條的投訴信息:關於618的投訴有3163條、關於蘇寧平台的投訴有共9180條、關於天貓平台的投訴有36847條、關於京東平台的投訴有54180條、關於拼多多的投訴則多達65120條。
消費者很難走出電商平台的“套路”
每逢618,領券,預付定金,打折,限購,滿減,秒殺,拼購等各種優惠促銷活動已成為各大電商的標配。然而這些刺激眼球的詞彙背後可能是各種套路:先漲後降、明降暗漲、流程繁瑣的紅包和優惠券、虛假宣傳、拒不發貨等。
1、 先漲後降、明降暗漲
先漲後降、明降暗漲對於很多人來說其實並不陌生,自從雙十一和618等大促活動誕生以來就已經出現,看似降價,實則漲價。很多消費者並不會經常關注實時價格,所以不少人都深陷價格陷阱中,反而以為自己得到了實惠。
正在處於618大促期間的美的空調,被發現其價格相較於五月份的價格有了大幅變化。出現了美的空調在五月份低價甚至比現在618大促的價格反而還低了數百元的現象。
某電商數據庫跟踪了美的在五月到六月大促期間的價格變化發現:美的在五月底六月初上調了其空調價格,隨後在618大促開始後宣布降價促銷。結果大促期間的到手價,反而比五月份的成交價高了不少,漲幅甚至高達8.88%。
包括電視機、電腦在內的數碼家電產品,則是先漲後降的重災區。往往先經過提價到了大促當天再降價宣傳,價格要比此前還要高出不少。
現在有些網站提供歷史價格查詢服務,可以查詢對應商品過去數月、甚至是一年內的價格曲線。所以這招沒有以往那麼管用了,但依然可以“忽悠”那些對價格變化不敏感的消費者。
2、 讓人“頭暈”的紅包和優惠券
還記得去年雙十一淘寶“疊貓貓”活動嗎?今年,它換了馬甲再次強勢回歸了。在淘寶,你可以開列車分10億;在京東,你可以疊蛋糕分10億。這些活動看上去十分誘人,無論“疊貓貓”,還是“開列車、疊蛋糕”都可以為網購攢紅包。可是要想贏遊戲,得紅包,你必須要完成各種任務,瀏覽廣告界面,耗費大量的時間成本,折騰多次後,你最終分得的紅包往往用不上,或者紅包數額太小,並沒有便宜幾毛錢,與付出的時間成本不成正比。
“蓋樓”的火爆,從側面反映出紅包活動已經成了近兩年雙11以及618活動中最為常見的套路。而優惠券以及滿減活動則更是充滿著滿滿的“惡意”。
滿300-40,滿600-100,每滿100-50,這類的宣傳詞在大促活動中電商平台上隨處可見。並且電商平台更是推出了跨店滿減等活動,只要參加活動的商品總額達到一定數額,不限是否為同一個店鋪,就可以參加滿減。這樣的活動,比比皆是。
紅包,各類優惠券和滿減活動的出現,使得如今在大促期間電商平台上購買商品已經不再是單純的購買商品,而是做一道道複雜的計算題。繁瑣的流程讓使用紅包和優惠券的門檻變高,也可能讓消費者忘記使用。相比簡單直白的直接降價,紅包和優惠券的設計更能體現電商平台的“良苦用心”。
3、 “天花亂墜”的虛假宣傳
一瓶早餐奶可以減肥瘦身、一瓶魚油“可以降血脂,促進血液循環,預防心腦血管、動脈硬化、中風、心髒病、高血壓,對老花眼、青光眼”、一瓶咖啡有“有病治病,沒病強身健體”的功效……你信嗎?
北京市消協近日委託北京陽光消費大數據研究院開展了直播帶貨消費調查。體驗調查選取淘寶、天貓、京東、蘇寧易購、拼多多、抖音、快手等10個直播平台作為體驗調查對象,體驗人員以消費者身份在每個直播平台各進行3次模擬購物體驗。
體驗調查發現,在30個直播帶貨體驗樣本中,有9個樣本涉嫌存在證照信息公示問題,佔比30%;有3個樣本涉嫌存在虛假宣傳問題,佔比10%。僅僅30個樣本就有12個出現了問題,整個618中數十億的訂單中又會暴露出多少問題?
除了營銷方面的“精心設計”,在產品質量方面,有的商家推出“電商專供”,但實則缺斤短兩,或在配置和功能上有差異;有的以“價格過低”為由,拒絕承擔“七天無理由退貨”責任,甚至拒不發貨等等。
種種現象可以看出,平台商家設計概念有餘、誠意不足。
律師:電商平台先漲後降屬於價格欺詐行為
“根據《禁止價格欺詐行為的規定》,經營者銷售商品和提供有償服務,採取虛構原價,虛構降價原因,虛假優惠折價,謊稱以降價或者將要提價的手段誘騙他人購買的,屬於價格欺詐行為。”
針對電商平台先漲後降等問題,北京市盈科律師事務所高級股權合夥人王貝貝律師向新浪科技表示,電商平台商家在進行類似促銷活動時,如果是先虛構較高的原價,再在促銷活動期間以提高後的價格為基準降價,變相擴大了商品的降價幅度,給消費者製造一種折扣力度更大的感覺。這可能侵害到消費者的知情權。
王貝貝律師認為,先漲後降、為搶紅包的“費力不討好”、付定金卻不能退等這些電商平台套路,往往把消費者玩得團團轉,商家卻在背後偷著樂。儘管正常的逐利行為無可厚非,但如果這些電商套路涉嫌違法營銷與欺詐消費者,便應予以抵制。
同時,對於電商違法營銷“套路”的監管,王貝貝律師表示目前《電子商務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和《價格法》等相關法律法規已作出了相應規範,消費者在電商平台消費過程中也要注意妥善保存有效證據,如訂單、發票、快遞單、收貨單、付款單、涉及交易的溝通記錄以及交易產品包裝等憑證,既要敢於維權,同時也要善於維權。
結語:
誠者,百行之源也。對待電商大促中的種種套路,需要多方的努力。
一方面,要加強網絡購物領域監督管理。針對一些平台商家用文字遊戲困擾消費者,以及在新消費模式方面打擦邊球,政府部門要加大管理力度,進一步建立健全相應法律法規,督促平台和商家誠實守信、依法經營。
另一方面,面對平台的各種促銷活動,消費者一定要避免低價陷阱,拒絕衝動消費,謹防促銷中的各類套路和陷阱;同時也希望各大電商多一點真誠,少一點套路,讓消費者享受到真正的實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