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智捷敗走大陸十年耕耘只剩下段子三千
台灣裕隆與東風集團初步達成共識,納智捷品牌將退出大陸市場。重複一遍:百公里三個加油站神話正主,三桶油的全境守護者,石油化工板塊最堅實支柱,沒有感情的烷烴殺手,加油站紅毯待遇終身白金會員,數學蓄水池問題終結者,最熟悉公交時刻表的汽車品牌,汽油車死忠粉的靈魂聖殿,腳踩法拉利的高淨值名片座駕,二手車商心中的珠穆朗瑪峰—— 納 ·不費油· 智 ·超保值· 捷,要走了。
納智捷的整個大陸生涯,是近十年車市從“風口飛豬”到“潮退見裸”的生動寫照,也是技術落後的邊緣車企最終結局的教科書式案例。
2010 年底,納智捷以國產身份登陸大陸市場。前一年,納智捷母公司台灣裕隆集團與東風集團成立了合資公司東風裕隆。納智捷在上世紀50 年代成立之初,曾依靠日產公司的技術支持在台灣市場立足,於是當它來到大陸,找到東風日產的母公司東風集團合資也就順理成章。
非常幸運,納智捷入華那幾年,正是大陸車市增長最為迅猛的淘金年代。2009 和2010 年,大陸車市銷量增幅分別達到了46.1% 和32.4%。往前數十年,2001-2010,車市平均年增長率居於24% 的逆天高位。
也非常不幸,納智捷入華時,亦是大陸車市野蠻生長最後的尾巴。2011 年開始,汽車銷量增幅連續兩年跌落至個位數。此後一直到2017 年,僅有兩年增長率在10% 以上。至2018 年,神話般連續增長了28 年的車市,終於迎來了負增長,這是後話。
作為一家後進車企,納智捷在大陸的市場表現,完美呈現了一家產品缺乏競爭力的車企在由盛轉衰的市場大環境中,逐漸被邊緣化直至難以生存的全過程。
2011-2015 年,初來乍到的納智捷在大陸步步為營,銷量從7000 輛迅速增長到約6 萬輛。作為一個從零起步的新品牌,五年抵達6 萬輛不可謂發展不快。然而如果你熟悉觀致、DS 等類似的新品牌,應該能嗅到一絲熟悉的味道。2016 年納智捷銷量掉頭跌至4 萬輛,從此便一發不可收拾:2017 年跌至不足2 萬輛、2018 年是可憐的7000 輛、2019 年只剩下不到2000 輛。
來得挺快,去得更快。
正所謂,一切不考慮基數的增速都是耍流氓。對於一個新品牌而言,由於基礎是零,起步階段獲得嚇人的增幅增速並不難。倘若在進入時這個市場本就處在快速上升通道,驚人增速中隱藏的水分就更多。正如大盤形勢一片好的時候,總不缺渾水摸魚的爛股。
納智捷進入大陸的首款車型,是定位高端的大7 SUV,當時國內售價約20 萬元,直面主流合資品牌SUV 車型,又成功借力當年的SUV 井噴熱潮。
為了快速獲得消費者認可,納智捷大7 SUV 是以接近中大型SUV 的身段,去拼主流合資品牌的標準中型SUV,其車長達到4.8 米,尺寸比同級合資品牌車都大一圈。這是自主品牌一直用到今天的老手段了。另一個老手段是高配置,為了凸顯“性價比”,納智捷像自主品牌一樣,為大7 SUV 準備了比同價位合資車豐富得多的配置單。
然而這些快速討好消費者的表面功夫,無法掩蓋納智捷基礎技術的薄弱。大7 SUV 作為一款4.8 米長的SUV,還在使用扭力梁結構非獨立後懸架。甚至直到今天,納智捷依然保持著全系扭力梁後懸,令人嘆為觀止。變速箱方面,大7 SUV 的5 速自動變速箱在當時就已經落伍。
當然與這些比起來,納智捷最出名的還是它的油耗“神話”,簡直如品牌標籤一般牢牢綁定。許多人知道納智捷這個品牌,都是從數不勝數的段子開始。納智捷使用的2.2T 引擎,178 馬力的動力參數,無論當時還是如今都算不得強勁。並不偏重動力輸出,燒油能力卻是一流。光是工信部的綜合工況法油耗,納智捷就能跑出11.3L/100km,車主們開出的實際油耗高達15~20L,於是引來了數不清的段子,直至……成為傳說。
- 納智捷汽車說明書的最後兩頁是什麼?是公交車時刻表(方便車主拋錨後坐公交回家)。
- 別的車都說百公里幾個油,納智捷是百公里三個加油站。
- 如果加油的時候不熄火,你永遠也加不滿一輛納智捷。
- 一腳油下去,納智捷油箱裡會發生什麼?一道旋渦。
- 中石油中石化戰略合作夥伴,車主去加油站員工夾道歡迎。
- 相親時如何證明自己億萬身家?開一輛納智捷。
……
你不得不感嘆,藝術來自民間。
不光是油耗感人,納智捷在不少基本功方面也令人一言難盡。最經典的例子是其備胎位置,備胎被放在了後排座椅正下方、車底中央位置,以至於很多車主直到看了一張納智捷事故翻車後的照片,才知道原來自己的車是有備胎的……“不翻車找不到備胎”,最終成了納智捷的又一個梗。
納智捷在大陸推出的首批車型,大7 SUV 和大7 MPV,積累的問題在2011 年入華後幾年內迅速發酵,發展到段子漫天飛。後來推出的新車型,換用了來自法國標致雪鐵龍集團的1.6T 引擎,以及6 速自動變速器和CVT 無級變速器。這些舉措客觀上改善了納智捷的質量問題,卻也更加凸顯出納智捷缺乏先進核心技術的事實。
2015 年前後,度過最野蠻生長時期的中國大陸車市,已經很難容下這樣一個“合資”定位的汽車品牌了。東風引進納智捷,自然不是希望它去打10 萬元以下的低價自主品牌市場。與主流合資相比,納智捷競爭力只剩挨打;與廉價自主相比,納智捷沒法徹底放下身價。
更要命的是,前幾年的迅速發展,也讓消費者認識到納智捷新品牌光環下的拙劣內在,更加速了納智捷油耗嚇人、質量控制堪憂的印象深入人心。於是這個尚未來得及發展壯大霸占一方的品牌,無論對整個市場,還是對東風集團,都已經沒有繼續存在的價值了。
其實,中國車市經歷了幾十年迅速膨脹,積累出的垃圾車企還有很多。尤其是大陸自主品牌,納智捷只不過是從台灣地區跨海而來的一個特例,入場較晚、根基不牢,這才離場較早。在大陸車市短期內難以逆轉的緩慢負增長、博存量形勢下,前些年車市泡沫積攢下的雞肋車企被時代清退掉,還會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