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通信行業經歷盛宴頂點之後用戶數量開始下行
突破人口總量天花板限制並在2018年和2019年實現瘋狂增長之後,移動電話用戶規模終於在2020年出現了明顯的負增長趨勢,雖然不確定這個走勢能夠持續多久,但是這個動向已經非常值得大家關注。導致移動電話用戶負增長的因素當中,雖然有疫情方面的影響,但是這不應該是唯一的重要因素。在分析用戶負增長的原因時,大家需要重點研究的自然也就不僅僅是疫情的影響。
一、移動電話用戶規模下行趨勢明顯
移動電話用戶規模在突破人口總量14億的限制之後,在全網通手機硬件和不限量套餐軟件的刺激下再現了2G時代才有的爆發式增長。經過2018年和2019年之後,移動電話用戶規模迅速攀升至接近16億戶,移動電話普及率更是高達114.7部/百人。然而這種情況在2020年終於出現了逆轉。
工業和信息化部公佈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今年4月底,移動電話用戶淨增負1126萬戶,雖然相對於今年前2個月的淨增負2142萬戶和前3個月淨增長負1180萬戶來說,縮減規模在持續減少,但是相對於2019年同期淨增2465萬戶以及2018年同期淨增6541萬戶來說,2020年的負增長導致了移動電話用戶規模下行已經非常明顯。
實際上,三大運營商公佈的月度經營數據也印證了移動電話用戶的負增長走勢。來自三大運營商的數據顯示,今年前4個月,我國移動電話用戶淨增負1065萬戶,2019年和2018年同期的淨增分別為3128.1萬戶和4622.1萬戶。從2018年到2020年的三組數據已經非常清晰的證明了移動電話用戶規模增長已經明顯進入了不給力狀態。
二、移動電話用戶增長已經回歸理性
移動電話用戶規模超過人口總量之後的瘋狂增長雖然有全網通和不限量套餐的客觀刺激,但是催生用戶爆發式增長的真正原因應該是業績考核之下的酬金拉動。前幾年監管層對運營商的考核還包括用戶增長,即便現在還有收入增長考核。
在4G時代中晚期之前,運營商的營收增長主要靠新增用戶拉動,這個操作在2G、3G以及4G時代早期都是拉動營收增長百發百中的靈丹妙藥。這在無形之中就要求運營商必須盡全力最大新增規模,並據此拉動營收增長。因此,無論監管層是否考核運營商的用戶增長,運營商內部各層級都會主動將各種資源用於用戶新增。
為了搶奪新用戶,三大運營商使勁渾身解數,甚至不惜赤身肉搏,不但忘記了自己同為國有企業的本質,而且也不顧行業的良性發展需求。三大運營商這種互挖牆腳的低水平獲客消耗非常驚人。有通信行業專家曾經測算稱,三大運營商每年用於客戶獲取的代理酬金超過1500億元。這些錢足夠國家建造並裝備幾艘航空母艦了。
2019年二季度末,電信行業營收已經負增長,眼瞅著行業的價值就被三大運營商自己毀掉了,監管層終於出手嚴令要求三大運營商應在三年內逐步並最終全面取消代理酬金。如果有回饋用戶的資金,那就直接回饋給用戶好了。沒有必要讓代理商在中間撈取好處。
在營收增長乏力、淨利潤增長主要靠壓縮支出實現的情況下,監管層推動三大運營商回歸理性競爭非常有必要,其實這種介入如果早點實施,通信行業也不至於陷入營收負增長的境地。未來5-10年內,運營商需要解決5G建設所需的天量資金,如果還在重複低水平競爭,那麼爭搶5G全球領先很可能成為空談。
三、運營商亟需改變營收增長方式
營收增長靠新增拉動的舊模式已經過時,現在運營商需要探索新的營收增長方式。當前正處於5G風口到來前夕,屬於新舊動能轉換期,運營商雖然不可能全面拋棄原有的增長方式,但是尋找新增長動能的努力絕對不容有任何鬆懈。畢竟5G的應用場景還不明確,投資回收模式還存在不確定性。
在5G時代運營商需要特別注意避免重蹈4G時期走過的彎路。4G中期以後的大流量+大視頻並未如預期那樣依靠薄利多銷帶來足夠的營收支撐。不限量套餐的失敗就在於過分低價銷售,甚至低於成本價銷售。5G前期的應用主要還在個人用戶,目前5G市場的競爭有點向白熱化程度發展的苗頭。為爭奪5G用戶,現在運營商已經開始大規模打折促銷,部分地區已經低至套餐原價5折銷售。
單靠流量增長刺激營收增長的模式或許已經過時。韓國運營商的5G經營成果顯示,經過一年來的發展,韓國5G用戶的ARPU僅比遷移之前增長了不到2%。如果我國的5G用戶ARPU也僅增長2%,那麼5G的天量投資何時能夠收回以及是否能夠收回都成問題。
5G時代移動網絡大概率不會向從前那樣一家獨大,成為營收的主要貢獻者,相應的固定網絡將承擔起營收增長的拉動責任。無論是以家寬為延伸的智慧家庭,還是以專線為入口的智慧工廠或者智慧製造都將成為運營商營收增長主要拉動力。
從目前運營商的各種操作動向看,按照傳統思維經營5G的苗頭和趨勢越來越濃,各種各樣的玩法還是局限於個人用戶市場。在5G時代,個人用戶增長受限、用戶ARPU增長有限的情況下,一味專注個人用戶市場會不會誤入歧途呢?5G技術瞄準的大數據、雲計算、邊緣計算等新興業務才是運營商更應該努力的方向。希望運營商的高層管理者能夠更加全面地分析未來的發展趨勢並帶領行業沿著科學的路徑發展。(張運來為C114特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