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靈敏暗物質實驗宣布發現意外:或是苦尋40年的新粒子
位於意大利格蘭薩索地下實驗室的全球最靈敏暗物質實驗XENON1T(“氙一噸”)宣布觀測到了來源不明的意外結果,可能是一種被稱作“軸子”(Axion)的新粒子。軸子在1977年被物理學家預言存在,是一種超出粒子物理標準模型的存在,由諾獎得主弗蘭克·維爾切克(Frank Wilczek)命名。
不過,XENON國際合作組織並未排除其他更常規的可能性,例如是微量氚雜質產生的誤差。
XENON實驗
為什麼暗物質探測實驗沒有發現暗物質,反而冒出來一個“軸子”?
什麼是軸子?
43年前,“軸子”假說的提出是為了深入解釋現代物理中的對稱性問題。
1956 年李政道、楊振寧與吳健雄等人提出並在實驗上驗證了宇稱P在弱相互作用中不守恆。後來人們發現弱相互作用中正反粒子共軛(C)與宇稱(P)的聯合變換CP 也不守恆。C 變換即將一個粒子變成它的反粒子,P 變換即空間坐標反演。
那麼,強相互作用中CP變換守不守恆呢?
1977年,諾獎得主史蒂文·溫伯格(Steven Weinberg)和維爾切克提出了軸子模型。在解決強CP 問題的方案之中,軸子最為自然,也最為優雅,引起了眾多關注。
根據模型,軸子是一種質量很小的粒子,可能只有電子質量的萬億分之一。它與其他物質相互作用極其微弱,因此很難通過對撞機等高能物理實驗裝置尋找。
不過,同樣根據理論,軸子與光子在強電磁場中會相互轉化。太陽因此應是一個天然軸子源。
位於高能物理聖地——歐洲核子中心的“太陽軸子望遠鏡”(CAST)就利用加速器磁鐵將理論上存在的軸子轉化為光子,從而探測是否有源自太陽的軸子流存在。
暗物質候選人?
有趣的是,為了解決粒子物理理論問題而提出的軸子模型,也可能破解天體物理學家苦苦尋覓的暗物質謎團。雖然它並非暗物質最主流的候選人,但也無法排除。
所謂暗物質,指的是它不與光相互作用,無法被“看”到,但它的存在切切實實地影響到了可見物質的運動,從星係到宇宙學尺度上的觀測均可驗證。
比如,我們所在的太陽系圍繞銀河系中心旋轉的實際速度,明顯快於基於牛頓引力定律的計算結果。這意味著,銀河系中存在大量不可見的神秘物質提供了額外的引力。若非如此,太陽系早該被“甩”出去才是。這些不可見的物質,質量應該高達宇宙中物質總量的85%,遠遠大於我們認知的物質。
之前最主流的模型,是一種被稱為弱相互作用大質量粒子(WIMP)的粒子。它參與引力和弱核力,質量相對較大。根據計算預測,每分每秒都有無數暗物質粒子穿透地球。
因此,XENON實驗、中國四川錦屏山地下隧道裡的PandaX實驗、美國南達科他州廢棄金礦下的LUX實驗,都採取了守株待兔的思路:囤積數以噸計的液氙,等待與暗物質粒子進行一次“電光石火”的碰撞。
一旦WIMPs與其中一個氙原子發生了碰撞,其衝能就會轉化為光電信號,被探測器中靈敏的光電管記錄下來。實驗室設立在千米深的地下,是為了更好地屏蔽外界的噪音。
多出來的53個信號
雖然模型很受歡迎,但WIMPs存在的概率越來越渺茫。
在國際上各個團隊的合作競爭中,液氙實驗的精確度不斷被刷新,排除的範圍越來越大,提出的限制越來越高,人類仍是一無所獲。這意味著,留給WIMPs的理論存在空間越來越狹窄。
上一個對WIMPs質量提出最新限制的實驗組,正是XENON1T。
XENON國際合作組織由來自10個國家(地區)、28個研究機構的163名研究人員組成,主要分佈在歐、美、日。
雖然名字叫“氙一噸”,但該實驗目前實際用到了3.2噸超純液氙,其中2噸用於被撞。
當然,科學家們考慮到了會有已知的常規粒子闖入其中。他們預期這些粒子會產生232個信號。
沒想到,最終實驗出現了285個信號。既然不符合WIMPs的特徵,這多出來的53個,從何而來?
3種可能性
在當日舉行的在線研討會上,XENON科學家們給出了三種可能的解釋。相關論文也同時上傳到預印本網站ArXiv上。
第一,也是最“正常”、沒有新物理的一種,是探測器裡混入了微量氫的同位素氚(一個氚原子由一個質子和兩個中子構成)。事實上,只要每10^25(1000000000000000000000000!)個液氙原子混入幾個氚原子,就能造成這53個多餘事件。目前,尚無測量結果能證實或排除這一點。
第二,也是最令人興奮的一種,就是太陽軸子產生了光電信號。雖然這些由太陽產生的軸子不可能是宇宙暗物質的來源,但證明新粒子的存在本身就是重磅發現。
第三,就是另一種質量非常小、每時每刻都在大量穿透地球的粒子——中微子。不過,如果要產生這個量級的多餘信號,中微子需要具備此前未知的一些物理屬性。因此,這個可能性也包含新物理因素。
上述三種可能性的顯著性都很可觀,從信號能譜等信息來看,與太陽肘子模型最為吻合。不過,XENON國際合作組織強調現有證據尚不足以下結論。
隨著未來“氙一噸”升級成“氙幾噸”(XENONnT),液氙規模增加2倍,背景噪音也會進一步壓低,實驗才可能給出最終的答案:是數據波動,是雜質污染,還是激動人心的新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