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 標準制定繞不過華為美國無奈“鬆綁”
美國商務部(DOC)修改了禁止美國公司與華為開展業務的規定,允許雙方在就5G 網絡標準制定方面進行合作,但僅限行業標準制定場景。新規下,美企在特定場景就可以直接和華為披露、討論相關技術細節,不再需要先向美國政府申報。
但這並不意味著美方在封鎖華為上態度已經軟化,而是因為在5G標準制定上,美方這時不“鬆口”就意味著要“落後”。
去年5 月,美國將華為列入“實體清單”,即美國公司向華為出售或轉讓該國技術需要美國商務部工業與安全局(BIS)發放許可。在這個背景下,美國公司不確定能分享什麼技術或信息,導致他們的工程師減少了技術交流。而在5G 標準制定中,華為是個繞不開的名字,他們擔心這將間接讓華為擁有更大的話語權。
封鎖還在持續
美國時間2019 年5 月15 日,DOC 發公告,點名華為公司參與了有違美國國家安全或外交利益的行為,將把華為及其子公司納入“實體清單”。在實體清單中的機構須獲得美國政府的許可,才可以購買美國技術。美國政府也有權以違反國家利益拒絕許可。
劇變就此開始了。美國時間5 月20 日,先是Google 暫停與華為相關的業務,後有美國各大芯片製造商凍結與華為的供應協議。再之後,英國半導體IP 提供商ARM 宣布將和華為及其附屬公司停止業務往來。華為遭受了“軟”和“硬”的雙重封鎖。
“拉黑”華為一年後,2020 年5 月15 日,DOC 已啟動新一輪針對華為的出口管制,要求一款芯片如果由華為及其旗下的海思設計,在製造過程中使用了美國管控的設備,相關企業在向華為交付芯片前,就需要向DOC 申請許可。這直接導致台積電暫停接受華為新的芯片訂單,因為生產線上使用了不少美國設備。
台積電等仍在與美國政府確認,看是否有可能繼續替華為代工芯片|視覺中國
美聯社報導稱,美國商務部做出的這一宣布可能會令華為每年價值1230億美元的業務陷入危機之中。《華爾街日報》稱,華為旗下的海思半導體已經成為中國系統芯片的最大供應商,但這家無晶圓廠半導體公司沒有自己的生產線,而是依賴台積電等代工企業生產芯片。華為可能會將部分訂單轉至中芯國際,但後者技術仍落後於台積電、三星等企業。美聯社指出,在過去的二十年裡,北京斥資數十億美元創建中國本土的半導體產業。但是目前中國最大的生產商中芯國際只能製造落後於台積電兩代的芯片。
繞不過的華為
“這場混亂源於2019 年5 月的最新版實體清單不慎將美國公司從技術標準對話中排擠出去,讓它們處於戰略劣勢,”信息技術產業理事會(ITIC)的亞洲政策資深主管Naomi Wilson說道。
2019 年5 月20 日,DOC 給華為發了一張為期90 天的臨時通用許可證(TGL),允許美國企業與華為在國際標準組織內,進行5G 標準相關的接觸。然而,當DOC 下發第二張90 天臨時通用許可證時,新添46 家華為附屬企業進入“實體清單”,限制美國企業、個人與華為分享5G 標準發展相關的信息。
早在上個月,6 名美國參議員就致函DOC、國務院、國防部和能源部部長,要求他們盡快出台規定,確保美國在參與5G 標準制定上不受實體名單限制。
此次DOC 宣布新規時,指出美國參與標準制定“影響到5G、自動駕駛汽車、人工智能和其他尖端技術的未來。”在電信產業,5G 網絡將支持從高速視頻傳輸到自動駕駛汽車等方方面面的設備。
目前,制定國際5G 標準的機構主要是3GPP。據悉,3GPP 每隔幾個月就會舉辦一次會議,由3GPP 成員討論哪些技術應當納入最終的5G 標準。2018 年6 月,3GPP 完成了首個5G 標準Release 15 的凍結,目前正在討論Release 16 版本,聚焦車聯網和工業互聯網等垂直應用。
在5G標準制定中,華為是他們繞不開的公司。市場研究機構Strategy Analytics今年3月發布的報告顯示,儘管3GPP中有600多家成員公司,但5G標準化進程實際上是由一些領先的市場玩家引領的。報告顯示,到目前為止,在3GPP Release 15和Release 16中,所研究的13家公司貢獻了超過78%的5G相關報告,並領導了77%的5G相關工作項目和學習項目。而在3GPP 5G標準活動中排名前5位的公司是華為,愛立信,諾基亞,高通和中國移動。
Strategy Analytics 網絡和服務平台服務總監Sue Rudd 表示:“根據我們的評估,領先的網絡基礎設施供應商華為,愛立信和諾基亞對5G 標準的貢獻比其他研究公司要更大。在端到端5G 標準的總體貢獻方面,華為領先。”
5G 技術標準的成型,因中美博弈受到阻礙。如果先不談因此受傷的美國企業和華為,DOC 新規“陰差陽錯”地維護了全球標準的統一。
Strategy Analytics 無線運營商戰略總監楊光錶示,外界曾擔心,中美兩國的技術競爭有可能導致全球標準體系的分裂,現在中美可以在同一個組織裡參加標準化工作,共同為技術標準做貢獻,有助於維護全球標準的統一,避免產業鏈分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