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M中國“宮鬥”背後:中國“芯”再曝短板
近日,安謀科技(中國)有限公司,即ARM中國就其CEO吳雄昂罷免一事成為輿論的焦點。而吳雄昂到底是否已經被罷免?程序是否合規?ARM中國內部不同的聲明把業內搞得是一頭霧水。最終結果如何尚待觀察。
不過,鑑於ARM是一家以IP授權的芯片企業,結合當下非市場競爭因素的加劇,此次ARM中國的“宮鬥”,從技術層面看,再次暴露出中國芯片產業的短板,那就是半導體IP。
半導體IP 授權,中國企業市佔不到2%
所謂IP(Intellectual Property),是指在半導體集成電路設計中那些可以重複使用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功能的設計模塊,隨著芯片集成技術的進步和市場需求特點的變化,IP在集成電路設計中的重要性日益得到凸現,越來越多的集成電路設計以半導體設計IP為基礎進行展開。對此,有業內人士做過形象的比喻:如果說設計和製造芯片就像蓋房子,那麼IP核就是磚、門框和窗戶等,可見半導體IP的重要價值和意義。那麼問題來了,中國半導體IP處在何種水平?
據IPnest數據顯示,2019年,ARM、Synopsys、Cadence在全球範圍內分別擁有40.8%、18.2%、5.9%的市場份額(按營收計算),其中Synopsys(新思科技)、Cadence(鏗騰電子)兩家美國公司擁有的市場份額合計為24.1%,這表明英國和美國在半導體IP授權領域處於絕對領先的地位。
其中此次“宮鬥”主角的ARM 是CPU、GPU、VPU和DPU等產品的IP供應商,尤其是其CPU和GPU,在移動市場和嵌入式市場具有相當的影響力。
相比之下,中國大陸半導體IP授權廠商僅有一家名為芯原微電子的進入前十,但僅佔1.8%的市場份額。即便如此,單就芯原微電子的IP授權業務,業內也存有相當的爭議。
芯原微電子借勢過會,半導體IP 授權能力存疑
也許是由於非市場因素博弈所致,近期中國相關芯片企業紛紛借勢登陸科創板,其中就包括剛剛過會的芯原微電子。
芯原微電子招股書顯示,其主要有兩大業務,一塊是外包性質的芯片定制業務(包括芯片設計和芯片量產),另一塊則是半導體IP 授權業務,收入來自收取授權費和根據客戶使用公司IP 設計完成的相應產品銷售情況而收取的特許權使用費。
具體到本文涉及的半導體IP 授權業務,從其招股書顯示,芯原微電子目前擁有圖形處理器(GPU)、神經網絡處理器(NPU)、視頻處理器(NPU)、數字信號處理器(DSP )和圖像信號處理器(ISP)五類處理器IP,以及1400 多個數模混合IP 和射頻IP。
不過,從芯原微電子的發展歷程,尤其是期間發生的相關併購看,上述處理器IP均是通過外部併購而來,並非完全意義上的自主創新。
更值得注意的是,芯原微電子在半導體核心的CPU IP方面幾乎為零。而鑑於ARM是芯原微電子的核心供應商之一,所以即便是偶爾出現單獨的CPU IP授權,也基本是ARM IP的“改良”而已,非市場競爭因素之下,同樣會受制於人。
對此,芯原微電子在招股書中也坦言,其在需要集成CPU IP的應用領域存在競爭劣勢,在高端電腦、智能手機等應用領域與全球頂級IP供應商存在一定的技術和生態差距。
其實不僅是芯原微電子,像國內華大九天、橙科微、IP Goal 和Actt等所謂國內知名的本土IP廠商,其IP授權也多是集中在接口類IP,在核心通用型的CPU和GPU上的IP也基本處在空白狀態。
那麼問題來了,為何國內IP廠商在半導體IP方面如此落後?除了歷史的積澱外,是否還有其他原因?
投入、效率、生態、專注等均缺乏,國內企業難當失去ARM 之重
就像前述,半導體IP是芯片產業的基礎,具備高壁壘,高商業價值的特性,而要保持這些特性,不斷的研發投入是根本。但在這方面,國內企業與國外企業差距巨大。我們以ARM和素有““中國半導體IP 之王”之稱的芯原微電子作一對比,來直觀了解這種差距。
先看ARM,在2016年被軟銀併購後,ARM在研發上的投入逐年加大。據軟銀財報顯示,在2017—2019年,ARM的研發投入均在7億美元以上,均佔總營收的40%左右。
相比之下,2017年—2019年,芯原股份研發費用分別為3.32億元、3.47億元、4.25億元,研發費用占同期營業收入的比例分別為30.71%、32.85%、31.72%。
由此看,無論是研發佔比,還是研發絕對費用,芯原微電子和ARM相比都存有差距。其中研發絕對費用,ARM竟然是芯原微電子的11.5倍左右。
更讓我們感覺無力的是,以2019年計,ARM的營收是芯原微電子的23倍多,這說明ARM不僅在研發投入,在研發效率上更是遠超芯原微電子,從而從一個側面證明了其IP的高價值。
除了研發之外,IP 公司之間的競爭,還要看建立生態的能力,ARM 能夠成為移動時代的王者,除了CPU 和GPU 架構等核心IP領先外,還在於聯合眾多合作夥伴建立了IP 核、芯片及應用的一體化生態。
例如自2016年以來,ARM總的簽約客戶數分別為479家、511家和529家;授權許可總數分別為1557、1694、1767個。相比之下,芯原微電子累計向250 多家客戶進行IP 授權,去年授權總數僅為65個。這裡需要注意的是,芯原微電子的250多家客戶僅是累計,而ARM的客戶是每年的絕對數量。可見二者在生態方面的差距。
真是不比不知道,一比嚇一眺。畢竟從芯原微電子2001年成立至今,也接近20年左右的時間,如果真的從開始專注於其定位的IP授權業務,打造核心競爭力,即便是有差距,也不至於今天如此之大吧?
事實是,直到今天,這個有著所謂“中國半導體IP 之王”頭銜的企業,從其業務重心和營收的構成看,真的是盛名難負。
據芯原微電子招股書顯示,其營收主力仍來自一站式芯片定制業務,其中2017年——2019 年分別貢獻了74.08%、70.54%及67% 的營收。相較之下,核心的IP授權業務到2019年營收才勉強超過1/3。
令人困惑的是,作為芯原微電子營收主力的一站式芯片定制業務,其毛利率分別為15.06%、18.08%、13.66%,遠低於同行業公司毛利率均值的34.58%、40.13 %、40.97%。要知道,芯原微電子的前5大客戶是包括博世、英特爾、恩智浦、Facebook等這樣的歐美大客戶和高價值市場,按理說應該毛利率高才是,但實際的情況是,其非但不高,還遠遠低於業內平均水平。
究其原因,按照芯原微電子的說法,是為提升自身芯片設計技術、積累相關經驗等可能定價較低,導致戰略性設計項目可能存在虧損情況,拉低了芯片設計業務毛利率,如Facebook 、索尼等相關項目。同時,與博世合作的產品較為成熟,收入規模較高,而毛利率相對較低,對量產業務毛利率存在一定程度影響。
面對這種委婉的說法,我們認為,最可能的事實是,芯原微電子的一站式芯片定制業務本身含金量有限,不得不利用價格來搶單,另一種則是人家外包給芯原微電子的項目本身價值就不高,芯原微電子只是充當了一個低級承包商的角色。
總結
當我們了解了上述國內“中國半導體IP 之王” 芯原微電子自身的實力,尤其是與ARM在半導體IP授權相關的對比後,就不難理解安謀科技(中國)有限公司“宮鬥”的必要和無奈,在國內半導體IP頂尖企業都難當失去ARM之重時,惟有通過高層的維繫或者離去,盡量爭取到有利於我們半導體IP授權的政策,但誰都清楚,最硬核的技術掌握在人家手裡,最好的博弈之道自然也是我們擁有硬核的技術和產品。
眾所周知,面對越發不確定的非商業競爭因素,中國會有越來越多與芯片產業相關的企業從幕後走向前台,在讓我們看到希望的同時,也發現為何有些企業關鍵時刻總是顯不出身手的問題和短板,而未來中國芯片產業能否真正崛起,關鍵還是在於參與其中的每家企業首先要直面這些問題和短板,否則上市也好,政府大力補貼也罷,最終會變成“機會主義”的盛宴,所謂的自主領先也僅是阿Q式的“嘴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