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無症狀患者傳播病毒頻率有多高?仍是個難題
據外媒報導,在過去幾個月的時間裡,人們經常會就新冠肺炎無症狀感染者的病毒傳播能力有多強而展開辯論。最近的一次源於世衛組織(WHO)的一位專家在一次新聞發布會上發表的含糊言論。在這位專家提出無症狀傳播“非常罕見”後,WHO最終表示,他們只是還沒有足夠的信息。
要想要得到一個明確的答案是困難的。它需要仔細、細緻的偵查工作才能弄清人們在沒有症狀的情況下攜帶病毒的頻率以及他們在健康狀態下將病毒傳染給他人的可能性。
俄勒岡健康與科學大學研究病毒免疫學的教授Mark Slifka表示,在過去幾個月裡,這種情況已經發生了好幾次。但這顯然還不夠,人們還需要更多的數據來解決這一爭議。
這種混亂始於今年1月,當時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JM)》的一篇報導稱,一名德國商人被來自上海的同事感染了新冠病毒。報導稱,這位上海同事在德國期間沒有表現出任何症狀。於是一些專家將其視為無症狀患者。
但後來發現,她有輕微的症狀的,在那個時期她有感到有點發燒、疲倦以及輕微的疼痛。
所以研究人員面臨的第一個挑戰在NEJM的錯誤中得到了反映,即很難判斷一個人是否真的沒有任何新冠肺炎症狀。由上面這個例子不難得出結論,一些感染跡象可能很容易被忽略掉,有些喉嚨裡有輕微癢癢的人可能不會認為自己生病。如果科學家們試圖找出一個檢測呈陽性的人是否有症狀,他們通常會依靠那個人來表達自己的感受。而實際上這樣的自我報告可能並不准確。
如果一個人真的沒有症狀那麼下一步就是檢查他們之後是否會發展處這些症狀。對新冠肺炎病例的許多研究只對最初檢測呈陽性的人進行一次檢查。如果這些人沒有感到不舒服,他們有時會被歸類為“無症狀”。不過,他們中的許多人後來會出現症狀,科學家將其歸類為“症狀前”。
“我們不應該使用’無症狀’這個詞,除非你至少14天后回來問那個人,’你還好嗎?’”Slifka說道。
為了獲得準確的數據研究人員必須對他們進行至少14天的追踪才行。
一旦科學家有了長期數據,他們就可以開始檢查無症狀或有症狀前的人感染他人的頻率。研究表明,在出現症狀之前,人們的喉嚨中就有高水平的病毒。一項研究發現,那些從未出現症狀的人的鼻子和喉嚨裡也會有復制病毒,但數量比那些最終感到不適的人要少。
這些研究表明,理論上沒有症狀的人可以將感染傳染給其他人。他們的鼻子和喉嚨裡有病毒,這些病毒可以通過唾液滴或偶爾的噴嚏傳到其他人那裡。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真的會這麼做。Slifka指出,一個人鼻子裡的病毒數量仍只是衡量其傳染性的一種間接方式。
來自哈佛醫學院的新冠肺炎應對措施研究者Abraar Karan博士指出,那些沒有感到不舒服的人可能不是在咳嗽或打噴嚏。
關於無症狀人群中漂浮的病毒數量的信息以及它們產生的呼吸道飛沫數量的估計可用於推斷其傳播病毒的方式。但這些只是模型並不能直接回答這個問題。確切地說,如果有人確實從無症狀患者那裡感染了新冠病毒那麼則需要詳細的跟踪並接受更多的測試。
Karan表示,如果一群人定期接受檢測就更容易重現感染從一個人傳到另一個人以及感染髮生的時間。
佛羅里達大學流行病學家Natalie Dean則在Twitter上發文稱,為了說一個人生病是因為其他人的檢測結果呈陽性但沒有症狀,研究人員還必須排除他們可能生病的所有其他原因。這在高感染率的地方很難做到。如果病毒在社區中傳播,那麼那個人有可能是在公共場所或超市觸摸門把手時染上的。
有幾個研究小組已經設法把所有雜亂的東西整理好。其中一項研究跟踪了在韓國一個呼叫中心工作時感染病毒的人。調查期間,一些職工出現症狀,一些則是後來出現症狀,還有一些從未出現過症狀。在沒有症狀的情況下跟工作人員接觸的人都沒有感染病毒。另一項詳細的研究則仔細追踪了新加坡157名新冠肺炎患者的感染路徑,結果發現只有10人是從無症狀患者那裡感染過來的。
早期數據表明,即使病毒在鼻內那些尚未出現症狀或從未出現症狀的人傳播新冠病毒的頻率低於有症狀的人。不過,這些研究規模還相對較小,所以還不足以確定誰可能傳播了新冠病病毒。
由於新冠病毒還是一種新病毒,所以科學家們對它還有很多需要了解的地方。
“我們仍在研究這個問題,我們不能完全確定症狀前病例、或無症狀病例、或有症狀病例傳播的確切數量,”Karan指出,“這就是為什麼,儘管我們仍在了解不同群體傳播的比例,但我們在高風險情況下仍始終要佩戴口罩。”
Slifka表示,當人們在採取這些步驟的同時研究人員應該繼續尋找更好的數據。在新冠病毒感染率較低的地區,公共衛生官員可以進行必要的詳細接觸者追踪以確定是否有人從無症狀者那裡感染了病毒。州和城市做的檢測越多,就越有可能發現那些攜帶病毒四處走動卻沒有任何症狀的人。“我們應該監測每一個病例,包括症狀前、無症狀和症狀,並還要檢查二次發作率。那麼我們就會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