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港二次上市潮起中概股何以再次成焦點?
中概股的投資者們或許以後不用再熬夜了,當下,“回家”成為了中概股的關鍵詞。一批在美上市的中概股準備在港交所進行二次上市。繼阿里巴巴在2019年11月赴港二次上市後,網易-S(09999.HK)、京東集團-SW(09618.HK)也陸續在2020年6月回歸。另一方面,有關攜程、拼多多、好未來、新東方等一批在美上市的中概股,即將赴港二次上市的意向消息也接連傳出。
網易和京東等何以受到投資者熱烈追捧?究其背後原因,在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美聯儲無限量的量化寬鬆(QE),使得全球資金熱捧基本面受影響較小的科技股,納斯達克在6月10日創出了歷史新高,站上一萬點大關,這一天,中概股至少上演了80次熔斷。先是房多多上演“一夜暴漲12倍”神話,其他中概股也經歷了“瘋狂的一夜”,多隻股票股價暴漲。
中概股在美股市場的熱度在持續。6月11日開盤,在美股大盤重挫之際,部分中概股盤初大漲,華富教育盤初漲超400%,安博教育漲近70%。
“同股不同權”企業集體回歸港交所
自小米集團-W(01810.HK)在2018年7月赴港上市、拉開同股不同權企業的上市序幕後,一批中概股陸續從美國市場回歸,從阿里巴巴-SW(09988. HK)到6月11日剛掛牌的網易,京東集團正計劃在6月18日掛牌。
掛牌首日,網易大漲5.69%,報收130港元,成交額為72.27億港元,總市值達到4458.21億港元。京東方面,如果按照發行價236港元計算的話,其估值有望達到7293.28億港元。
根據港交所的命名規則,“S”是“第二上市代表符號”,“W”指的是“不同投票權架構的公司代表符號”。因此,在香港第一上市的小米集團和美團點評-W(03690.HK)命名的後綴為“-W”,從美國回歸的阿里巴巴和京東集團等中概股命名的後綴為“-SW” ,而網易的後綴就只有“-S”。
據Wind資訊統計,目前在美上市的中概股,以科技、消費類企業為主,共251家,總市值達1.7萬億美元左右。未來,更多在美首次上市的中概股公司可能會回歸,香港是它們二次上市的潛在目的地之一。
根據港交所的最新原則,在美中概股回歸的要求為市值大於400億港元,或市值大於100億港元且當期收入超過10億港元。據瑞銀統計,截至6月4日,有42家在美首次上市的中資公司符合在香港二次上市的要求。一旦這些公司在香港上市,現有股東可將美股轉換成港股。此外,上市公司在滿足一定條件後還可選擇申請在香港首次上市,市值小於100億港元的約180家在美首次上市的中資公司可以私有化、退市或在其他地方再次上市。
華興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兼首席策略分析師龐溟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現階段中概股回歸優先考慮的還是通過港股,主要原因是大部分新經濟成分的公司都是美元基金下搭建的架構,或者說這些公司有美元融資、境外融資的需求,所以這種情況下,在港股上市更為便捷。此外,還有具體行業受監管情況、紅籌架構上市便利度等各方面的考慮。
中金公司投資銀行部負責人、管理委員會成員、董事總經理王晟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回歸香港上市為企業提供了新的融資渠道、豐富了投資人結構、更貼近母國用戶、為投資人提供更便利的交易時間,等等,帶來了諸多好處。企業選擇回歸香港上市,一定程度上是由於香港已擁有了成熟的第二上市機制與確定性先例,對企業而言是個低風險、低成本的選擇。
一位資深美股律師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美股、港股以及A股存在不一樣的特性,因此對於企業而言,吸引力也有所區分。“目前來看,A股科創板盡量向中國香港以及美國的方向轉,這是一件好事。但是從歷史來看,仍存在文化上的區別。美國更注重的是披露制度,香港市場即便也是披露制為核心,但是仍會對企業是否適合上市做出判斷。就三個市場的不同情況,未來還是會有企業選擇美股市場。”他表示。另一方面,中概股應該不會出現退市潮,中概股中不乏阿里巴巴這樣的優質企業,此類企業退市對於美國資本市場而言也並沒有好處。
除了回歸港交所上市外,A股也是一些中概股二次上市的選擇之地。A股市場正在經歷新一輪的改革,更具包容性的政策也將為中概股回歸提供更好的土壤。
中倫律師事務所合夥人許世奪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採訪時表示,中概股回歸內地市場,主要考慮科創板和創業板。“因為是施行註冊制的板塊,上市的確定性和可操作性都更強,時間也可控。原則上,如果在時間上要求很高的,希望很快上市的,建議通過境內結構上市,但是對於有眾多境外股東的紅籌結構,可以考慮通過CDR境內上市。”
就在近日,上交所發布《關於紅籌企業申報科創板發行上市有關事項的通知》,對紅籌企業申報科創板發行上市中,涉及的對賭協議處理、股本總額計算、營業收入快速增長認定、退市指標適用等事項,作出了針對性安排。至此,紅籌企業在科創板發行上市的“最後一公里”也被打通。
二次上市熱潮背後
隨著美聯儲3月推出無限量QE後,美股大幅反彈,納斯達克指數也在6月10日創出歷史新高,突破一萬點大關。
今年以來,新冠肺炎疫情的發生令實體經濟受到比較大的衝擊,不過科技股受到的衝擊相對小,從而也受到了更多的資金追捧。某些市值較小、基本面並不理想的中概股,則在6月10日隔夜美股交易時段暴漲而引發熔斷。
博大資本國際總裁溫天納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當前美聯儲量化寬鬆政策,讓資金大量流入香港,而網易、京東等中概股回歸香港,也使得較多資金進行追捧,近日港元多次觸及強方保證,讓香港金融管理局賣出港元買入美元。中概股回歸對港股有一定的提振作用,其實網易和京東都不是新上市的企業,屬於二次上市,要仔細觀察它們的業績是否會有明顯的突破,這也有待日後考驗。
就疫情影響而言,與其他行業相比,科技股受到的影響要相對小一些。
騰訊2019年年報稱,2020年疫情暴發進一步體現了遠程辦公及遠程醫療服務的效用。騰訊會議自2019年12月底推出後的兩個月內,日活躍賬戶數超過1000萬,成為當前中國最多人使用的視頻會議專用應用。公司進一步深化微信及企業微信的互通,協助企業進行客戶管理及銷售轉化,疫情期間有數百萬企業通過企業微信順利恢復辦公。
京東集團招股書當中也稱業務並未受疫情明顯影響:“我們在2019年進一步提升了多個城市的物流效率,特別是欠發達地區,以此來進一步拓展當日達和次日達的服務能力。事實證明我們的物流服務高度可靠,在疫情暴發、商業活動停滯的情況下,我們服務可靠性特點得到了極大的凸顯。”
龐溟表示,受惠於恆生指數的優化、港交所上市新規及越來越多新經濟公司在港上市,新經濟公司在香港市場的市值佔比在過去2年內已經由23%上升至26%;預計這一比例,有望在未來5年間進一步上升到30%至35%,並進一步推高港股的增長潛力與估值水平、提升港股的交易量與多樣性。以阿里巴巴為例,其上市當日在港融資額僅佔港股總市值的0.3%,但其交易量在最近90天內,卻佔港股市場總交易量的3%~4%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