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雨綢繆華米新一代自研芯片官宣:兼具高性能/低功耗
2018年9月17日,華米發布了全球智能可穿戴領域第一顆人工智能芯片——“黃山1號”。這是全球首款集成了AI神經網絡的可穿戴處理器,擁有四大核心人工智能引擎:心臟生物特徵識別引擎、ECG、ECGPro、心律異常監測引擎。目前,黃山1號已經在華米多款Amazfit品牌手錶、手環中量產商用。
最新消息顯示,華米將於6月15日舉辦的AI創新大會上,發布新一代可穿戴設備AI芯片。今日,華米官方發布預熱海報稱,“黃山一號”只是牛刀小試,一鳴驚人應該是什麼?
華米科技CEO發布微博長文表示:“ 眾所周知,國內芯片產業的發展這些年內外受阻,困難重重,今年的形勢尤為緊迫。誰也不敢保證,明天會不會拿錢也買不到貨。 ”
他表示,華米從創立之初,就下定決心走出一條自己的道路。去年6月,華米量產了智能穿戴領域的全球首款AI芯片——黃山1號。這款芯片採用RISC-V開源指令集,數據可在本地運行,避免雲端計算的通訊延遲。採用的AlwaysOn模塊能夠自動把傳感器數據搬運到SRAM中,並通過神經網絡系統進行分別運算整合,及時回饋運算結果,讓功耗大幅降低。
“作為華米在自研芯片上的首次試水,黃山1號發布後得到業界的廣泛好評。那麼,比黃山1號更好的可穿戴芯片,應該叫紅山1號還是黃山2號?”
黃汪認為,做芯片,當然不是取個好聽的名字這麼簡單,做可穿戴設備芯片更是。
由於使用場景的約束和限制,相比個人電腦的X86架構和移動設備的ARM架構,適用於可穿戴設備的芯片架構必須擁有超高的運算效率和超低的使用功耗。
高性能和低功耗,似乎就像硬幣的兩面。一面,是不同技術路徑和算法規則下,如何最大限度的提升本地AI數據計算性能,因為計算性能影響著疾病識別速度,疾病識別速度每提升1%,就可能多挽救一條鮮活的生命;另一面,是電池容量保持不變的情況下,如何有效提升續航,畢竟,我們可不打算給你的華米設備配一個充電寶。
“這時候,我是一個堅定的兩面派。我們要做的,是讓硬幣立起來。”黃汪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