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中和抗體臨床試驗在上海啟動完成首例受試者給藥
上海君實生物醫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與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等單位共同開發的重組全人源抗新冠病毒單克隆抗體注射液(以下簡稱“JS016”)獲得國家藥監局批准,進入Ⅰ期臨床試驗階段。今天上午,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完成了首例受試者給藥。
這是全球首個已經完成了非人靈長類動物實驗後,在健康人群中開展的新冠肺炎治療性抗體臨床試驗,標誌著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新冠病毒特異性抗體藥物成功進入人體臨床評價階段。
這項臨床試驗採用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研究方法,由華山醫院張菁教授與張文宏教授聯合主持,目的是評價JS016靜脈輸注給藥在中國健康志願者中的耐受性、安全性、藥代動力學特徵及免疫原性。
張菁教授介紹,上午首個劑量組4例健康受試者情況良好,後續將嚴格按照試驗方案持續推進。所有獲得的健康受試者安全耐受性數據,將為後續在新冠病毒感染患者中開展臨床試驗時,選擇合適劑量提供支持。
君實生物首席運營官馮輝博士介紹,中和抗體由人體B淋巴細胞產生,當病毒入侵細胞時,這種抗體能搶先與病毒表面的抗原結合,把它們“中和”掉。作為基因工程重組表達的“外援”,中和抗體藥物注射進人體後,能搶先與新冠病毒的刺突蛋白(S蛋白)結合,使病毒無法感染人體細胞,從而被免疫系統清除。以往臨床試驗表明,單克隆中和抗體能降低埃博拉病人的病毒水平,起到有效中和病毒毒力、實質性改善臨床症狀、降低感染者死亡率等作用。
張文宏教授表示:“中和抗體可針對新冠病毒精准進攻,具有獨特的靶向性,能阻止病毒在人體內復制,快速產生作用。我們希望在Ⅰ期證明JS016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為後續臨床計劃提供數據支持。中和抗體療法有望率先成為抗擊新冠病毒的治療選擇。”
除了潛在的治療效果,以往研究還顯示,中和抗體藥物有預防病毒感染的效果。與疫苗不同,這種藥物更適用於應急狀態下重症監護病房的醫護人員、高齡老人等重點人群的預防,與疫苗呈互補關係。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嚴景華研究員說:“臨床前研究表明,JS016有很強的中和活性和阻斷能力,以及針對新冠病毒的預防和治療雙重作用。我們非常期待它能在臨床中得到進一步驗證。 ”
據介紹,JS016源自新冠肺炎康復期患者體內。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科研人員採用單細胞測序技術,從患者外周血單個核細胞中分離出新冠病毒中和性單克隆抗體;再利用流式細胞技術,進行阻斷試驗分析,篩選出中和活性很強的抗體並在體外重組表達。在科技部、上海市科委應急科技攻關項目支持下,君實生物對中科院微生物所篩選的抗體進行多路並行開發,完成了蛋白表達、免疫球蛋白Fc段(可結晶段)工程化改造、細胞株構建等抗體工藝開發和規模化生產的關鍵步驟,將原本需要4~6個月才能製備好的穩定細胞株縮短到3個月。
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統籌推進下,抗體研發工作得到了科技部、國家衛健委、國家藥監局、中科院、上海市、北京市的大力支持,上下聯動、協同攻關,體現出新型舉國體制在重大藥物研發方面的巨大優勢。
臨床前研究顯示,JS016對新冠病毒S蛋白的受體結合區域(RBD)表現出極高的特異性親和力,達到納摩爾水平,能夠搶先與病毒結合,從源頭上阻斷病毒入侵宿主細胞。
在有效性方面,恒河猴動物感染實驗表現出JS016的治療和預防效果,結果表明:中和抗體有效地阻斷了新冠病毒的感染,顯著降低了恒河猴呼吸道中新冠病毒的載量,保護由病毒感染造成的肺部損傷。相關數據已在線發表於國際頂級科技雜誌《自然》。
在安全性方面,JS016抗體基因來源於康復病人單個B細胞,是全人源天然抗體,預計有較好的安全性。此外,為了減少抗體介導的急性肺損傷風險,確保臨床應用中的安全性,科研團隊對JS016進行Fc段改造,有效降低了可能存在的抗體依賴增強效應(ADE)、抗體介導的細胞毒作用以及細胞吞噬效應。臨床前食蟹猴毒理學研究中,最大耐受劑量、未觀察到明顯毒性反應劑量是人體臨床試驗推薦起始劑量的數十倍,意味著存在較大的安全窗。
專家表示,從進入人體臨床試驗階段,到抗體藥物最終使用,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成果的取得來之不易,未來依然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