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天生懶惰嗎?無所事事反而會帶來焦慮
據國外媒體報導,新冠肺炎的大流行迫使世界上的許多人都呆在家裡,避免出門聚集。在社交媒體上,近期的一段短片吸引了三百多萬人的觀看。在視頻中,美國喜劇演員拉里·大衛(Larry David)以他標誌性的嘲諷風格敦促人們聽從官方建議,呆在家裡,以阻止新冠肺炎的傳播。他說,你們這些“白痴”到底是怎麼了?你們放棄了一個整天坐在扶手椅上看電視的絕佳機會!
我們已經習慣了那些規勸我們的健康警告,比如多參加鍛煉,或者每天吃5份、8份甚至10份水果和蔬菜等。我們對這些建議往往沒有多少付諸實踐的動力。但這一次,官方的建議聽起來很簡單:你可以待在家裡,躺在沙發上,看看電視,玩玩遊戲。一切似乎都很符合我們懶惰的天性。
事實上,事情並沒有那麼簡單。你可能會在幾星期的社交隔離之後發現,作為人類,我們在生物學上並不適合無所事事。相反,我們的生命在於運動。或者說,我們至少應該在忙碌和休息之間保持很好的平衡。
的確,我們經常會做出更容易的選擇,尋找阻力最小的道路或成功的捷徑。如果有遙控器,為什麼還要起身去打開電視呢?如果有車,為什麼還要騎自行車去超市呢?如果能比同事少做一半的工作,何樂而不為呢?
任何形式的工作或努力都會涉及精神和身體的負擔,因此盡可能避免這些負擔是可以理解的。有時候我們就是這麼做的,這被稱為“最小努力原則”——人們在解決任何一個問題時,總是力圖把所有可能付出的必要努力最小化。你可能認為沒有人會嘗試打破這個原則,但實際上,我們總是在打破它。
你有沒有夢想過什麼都不做?比如在吊床上躺一下午,盯著天花板發呆,聆聽寂靜的自然之聲。聽起來似乎是個可愛的主意,但事實上,我們會發現什麼都不做——除了睡覺——其實很難做到。幾年前,在美國弗吉尼亞大學進行的一項著名的研究中,參與者被分別帶入一個完全沒有乾擾的房間。他們沒有電話,沒有書,也沒有電子屏幕,甚至不被允許小憩。研究人員將電極安裝在他們的腳踝上,讓他們獨處15分鐘。很顯然,這是一個讓他們休息片刻的機會。
結果怎麼樣?在讓參與者獨處之前,研究人員向他們展示了一個裝置。當按下連接到一台機器上的電腦按鍵時,參與者就會感受到電擊。你可能會認為,參與者在嘗試過一次之後就不會再嘗試第二次了,但事實並非如此。實驗結果發現,參與者中71%的男性和25%的女性在禁閉期間都至少電擊了自己一次,其中一名男子甚至電擊了自己190次。事實證明,無事可做是非常痛苦的,以至於許多參與者寧願折磨自己,也不願忍受沒有無事可做的焦慮。
這項實驗是一個極端的例子,但是我們從日常生活中了解到,人們往往會選擇去做他們不需要做的事情,即便有些事情是痛苦的。想想那些跑馬拉鬆或者在健身房鍛煉的朋友們,他們所做的遠遠超出了保持健康和健身的需要。還有那些長途跋涉,穿過冰層到達地球兩極,或者在海上航行環遊世界的人,他們選擇的生活並不輕鬆。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邁克爾·因茲利希特(Michael Inzlicht)將此稱為“努力的悖論”。有時我們選擇簡單的路徑,試圖盡可能少做一些事情;但在另一些時候,如果必須付出相當大的努力,那我們反而會更加珍惜。努力的內在樂趣帶給我們如此多的快樂,以至於我們放棄了走捷徑。我們可能會花幾個小時在高難度的字謎上冥思苦想,而不願意用搜索引擎來尋找答案。
我們在很小的時候就學會了這麼做。當還是孩子的時候,經驗和勸導告訴我們,努力就會有回報;隨著時間推移,我們會越來越享受努力本身帶來的好處。這就是所謂的“習得性勤奮”。
在印度尼西亞的弗洛雷斯島上,有一座克里穆圖火山,其火山口已經形成了色彩絢麗的三色湖泊。這些湖泊每隔幾年就會改變顏色,景像神秘而壯觀。當背包客們歷經千辛萬苦到達克里穆圖火山的山頂湖泊時,會發現離觀景區不遠處就是一個直升機停機坪,富裕的遊客大概就是在那裡降落的。但這些富人並不值得羨慕,他們會像登山者那樣欣賞湖泊嗎?可能不會。
乘坐纜車或纜車可以到達世界上許多山峰之巔,但對於登山者而言,他們寧願冒著凍傷的危險在陡峭的岩石表面上過夜,也不願意走旅遊路線。
行為經濟學家喬治•洛溫斯坦撰寫了一篇關於這種行為的論文,題名為《因為它就在那裡》(Because it is there),這是藉用了英國著名探險家喬治•馬洛里的名言。格溫斯坦解釋道,人類就是無法抗拒實現目標和掌控局面的機會,即使並不需要這麼做。
即使你個人並不認同登山運動員從爬山的勞累和危險中獲得的興奮感,我們大多數人也會認同“宜家效應”(Ikea effect),即人們會更加看重自己動手組裝的家居用品。
所有這一切都意味著,當我們待在家裡自我隔離的時候,躺在沙發上看電視只是打發時間的方式之一。有人可能認為連續幾個星期的閒散很有趣,但事實上這也會讓我們分心。強制性的延長休息時間,除非是生病或身體需要休息,否則並不會讓我們感到放鬆,反而會讓我們不安和煩躁。我們需要找到一種方法,在隔離期間盡可能地複制正常生活中達到最佳狀態的節奏和平衡感。
因此,鍛煉身體,給自己設定任務,做一些需要努力且有一定難度的事情是很重要的。我們都應該尋找一些能夠促進“心流”——源自心理學家Mihaly Csikszentmihalyi所著的《心流:高手都在研究的最佳體驗心理學》(Flow: The Psychology of Optimal Experience)——的活動或體驗。這些活動,比如繪畫、園藝或做拼圖等,會讓我們沉浸其中,以至於注意不到時間在流逝,也不再擔心其他的事情。
在正常時期,大多數人都對休息不夠重視。因此,在新冠肺炎疫情的特殊時期,如果可以的話,我們應該更多地休息,並且在復工後把休息和忙碌之間更加平衡的節奏帶入我們的生活。我們會發現,人類其實並不是天生懶惰的動物。(任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