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芯國際答問詢:14納米訂單充足扣非淨利或虧損
中芯國際交出了科創板首輪問詢答卷,這距4日接受問詢僅4天。在國人對芯片格外關注的時間點,作為中國大陸最大晶圓代工廠,中芯國際回歸A股的一舉一動都備受矚目。此次問詢共涉及六大類問題,涵蓋股權結構、業務、核心技術、財務信息等事項,合計29個小問。
14納米代工業務訂單充足
中芯國際是大陸最大晶圓廠,是大陸國產芯片的重要一環。根據市場調研機構拓墣產業研究院統計,2020年一季度全球十大晶圓代工廠營收排名中,中芯國際排名第五,佔總市場份額4.5%。
半導體製造是資本、技術和人才高度密集的行業。此次上交所問函也問到中芯國際技術先進性問題。中芯國際回復稱,在集成電路晶圓代工領域內,全球範圍內有技術能力提供14納米技術節點的純晶圓代工廠有4家,而目前有實際營收的純晶圓代工廠僅剩3家。
根據公開信息,台積電、格羅方德和聯華電子分別於2015年、2015年和2017年實現14納米製程晶圓代工的量產,中芯國際2019年才開始量產14納米。由於14納米晶圓代工產能初步開始佈建,因此中芯國際佔全球市場的份額相對較低。
2019年四季度,14納米節點產品佔該公司當季營收的1.0%,今年一季度這一比例微升至1.3%。
根據中芯國際此前規劃,14納米及後續先進工藝在今年3月和7月分別擴產至4000片/月和9000片/月,2020年底將擴產至1.5萬片/月。
由於需求強勁,中芯國際宣布追加全年資本開支11億美元至43億美元。在5月14日的財報會上,趙海軍提到,“來自客戶的反饋非常積極,不管是14納米、12納米先進製程還是成熟工藝需求都非常強勁,我們的產量和客戶的實際需求量差距非常大,增加的這11億美元將用來填補這一缺口。”
上交所要求中芯國際分析說明14納米製程業務的持續性和穩定性。中芯國際稱,公司14納米製程集成電路晶圓代工業務主要服務於手機應用處理器等領域的終端客戶,將致力於拓展該項業務,服務於智能手機、平板電腦、機頂盒、AI、射頻、車載和物聯網等領域的終端客戶。
在該公司5月初舉行的20週年晚宴上,中芯國際向參會員工發放了採用其14納米製程代工的麒麟710A處理器的華為榮耀 Play4T手機,意味著其14納米FinFET代工的移動芯片,真正實現了規模化量產和商業化。
面對智能手機等高端應用對晶圓代工技術節點水平要求的不斷提升,以及終端需求的不斷增長,中芯國際預測14納米產能利用率可以穩定保持在較高水平。該公司援引市場調研機構IHS Markit數據稱,14納米及以下更先進製程的集成電路晶圓代工市場將保持快速增長,預計2024年全球市場規模將達386億美元,2018年至2024年的複合增長率將達19%。
在5月財報會上被問到14納米何時能貢獻10%以上的營收時,中芯國際聯席CEO梁孟松回復稱,要到明年才可能會達到10%,今年這一比例仍會保持在低個位數。
從結構看,中芯國際主要收入收仍來自於成熟工藝,與台積電有較大差距:28納米和14納米營收合計佔比不到一成。而台積電今年一季度更先進的7納米製程出貨佔晶圓銷售額的35%,16納米晶圓佔19%。總體而言,先進製程(包含16納米及以下製程)佔台積電總晶圓收入的55%。
扣非淨利可能存在虧損風險
中芯國際聯席CEO趙海軍此前在一次論壇中指出,“做晶圓代工廠第一名賺錢,第二名基本不賺錢,第三名虧錢,所以一定要爭做前二名。”
此次科創板IPO約40%資金用於12英寸芯片SN1項目(中芯南方一期)。中芯南方為一間12英寸晶圓廠,主要滿足中芯國際14納米及以下先進工藝節點的研發和量產計劃而造,目前產能已達6000片/月,目標產能是3.5萬片/月,投資總額達120.4億美元。
對於先進晶圓生產線而言,投資動則就達幾百億美元,因此良好的資金狀況十分重要。在首輪問詢中,中芯國際的財務會計信息被重點問詢,包括收入與毛利率、研發費用、政府補助、存貨、在建工程等共10問。
從2017年到2019年,中芯國際28納米收入佔比從8.12%下滑到4.03%。該公司稱,主要是28納米全球純晶圓代工廠商的產能佈局較多,造成2018年和2019年度全球28納米市場產能過剩。“出於市場經營策略和客戶需求考慮,在滿足訂單需求的前提下,優化產品組合,將部分原用於28納米製程的通用設備轉用於生產盈利較高的其他製程產品,使得28納米製程產品的收入呈現下降趨勢。”
中芯國際此前表示,先進技術正在成為該公司業務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過往,中芯國際主要依靠成熟節點增量實現成長;然而,在此新階段,中芯國際正在努力提高先進技術節點所帶來的收入增量。”
從披露的信息看,該公司的確近三年來加大研發投入。在其他晶圓代工廠研發費用佔營收不到10%的情況下,中芯國際從2017年的17%提升至2019年的22%。
不過,從絕對值看,雖然中芯國際2019年研發費用47億元,佔營收的22%,高於台積電9%的比例,但是和後者211億元的絕對值相比仍有差距。
芯片行業離不開國家的扶持。從2017年到2019年,中芯國際來自政府補助分別為10.24億元、11.07元及20.4億元。對於2019年政府補助收益為何大幅增加,中芯國際回復稱,主要是因為2019年該公司加大了對於先進製程研發的投入,得到了各級政府的進一步支持。
在扣除政府補助等非經常性損益後,2017年到2019年,中芯國際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淨利分別為2.73億元、-6.2億元及-5.2億元。中芯國際提示風險稱,考慮到2020年下半年市場環境變動影響及中芯南方固定資產轉固導致折舊費用上升,使得淨利潤具有較大不確定性,扣非後歸母淨利潤可能存在虧損風險。
中芯國際指出,集成電路晶圓代工行業是資本密集型行業,新產線投產後會在短期內面臨較高的折舊負擔,且部分新工藝平台升級帶來的銷售收入增長具有一定的滯後性,對晶圓代工企業的盈利水平產生一定影響。隨著生產規模的增長與折舊壓力的遞減,產線的毛利率水平將會逐漸提升。因此,公司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短期內為負的情況符合行業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