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人擺攤創業,就該去做貼膜
幾乎是一夜之間,地攤成了互聯網熱門話題,甚至演變成了一場狂歡。但嬉笑過後,我們應該把目光望向那些遭受疫情和經濟環境打擊,真正需要經濟來源的人,看看他們是否能在擺地攤上重回正軌。
文| 鋒科技
將移動互聯網動向作為重點觀察對象的鋒科技,最先想到的地攤經營類型是貼膜。給手機貼張保護膜的需求,幾乎伴隨了智能手機與移動互聯網從無到有的全過程,貼膜攤和背後的貼膜生意也曾有過暴利,具備成為新地攤經濟種子選手的潛力。
消費者依然離不開貼膜
全面屏、瀑布屏、多攝像頭……手機的形態可以說一直在改變,然而保護手機的需求不變。貼膜出現的本質是低成本代替屏幕承擔划痕破碎的風險,幾十塊到頂的貼膜錢相較如今動輒數百上千的屏幕更換成本,哪個更容易被接受一眼就能看出來。
不用擔心疫情之後大家都不樂意買手機,IDC市場報告顯示,中國手機銷售經歷第一季度的震盪後,之後三個季度有望出現回升。這家老牌調研機構樂觀地認為,2020年的中國智能手機市場只會出現個位數級別下滑,貼膜為首的配件也自然有對應的銷售潛力。
更何況在5G加持下,如今的中高端手機普遍迎來價格上揚,換機週期卻在不斷延長。為了讓手機以更美觀更舒適的形態陪伴走過兩三年的使用期,更有理由給手機貼膜了。不管什麼材質的貼膜都是消耗品,即使沒有購買新手機人們也有足夠的理由去貼膜。
不僅是手機,貼膜也在“變貴”。手機屏幕在大面積、高曲率方向上越走越遠,主流手機廠商也都推出多款曲面屏產品,這讓做好貼膜的成本從幾年前的幾分錢,上漲到幾塊錢甚至更高;同時貼膜產品也在追求手感、差異化等特性,共同推動了貼膜價格整體提升。
電商平台銷售的中高端貼膜產品,普遍定價為單片數十元到近百元,相較認知中相對廉價的貼膜已經形成了不小差別。打磨弧邊、超薄、防偷窺、防藍光、貼合表現更好等特性,是這些貼膜能夠標上高價格的主要原因。
在設計潮流和射頻功能需求的雙重引領下,玻璃材質已經大幅應用於手機,輕薄手感和防護性共存的需求,促生了後蓋貼膜。對於舊手機用戶而言,花上數十塊錢就能在外觀上煥然一新,當然是能滿足小小虛榮心又相當實在的消費。
貼膜需求仍在、貼膜單價提升、貼膜頻次增加,三大特性讓貼膜銷售在浩浩蕩蕩的擺攤大軍中,依然有自己屹立不倒的地位。與需求持續存在並有擴大趨勢相對應的,是貼膜銷售仍有豐厚利潤空間的現狀。
鋒科技調查了1688等平台的貼膜批發價,能夠滿足耐磨和美觀主流需求的中低端貼膜,定價大都在單片1元到5元之間,帶有更多特性的高端貼膜在10元上下。就算是按電商平台標價進貨,10元出頭的單片採購成本也預留了相當大的“發揮空間 ”。
經過市場洗禮,路邊貼膜攤的定價往往在20元~50元區間內,包含銷售貼膜以及給顧客一次性貼好。如果按單片10元成本計算,每次成功交易都會帶來10元以上的收入,再假設單次貼膜需要花費5~10分鐘,樂觀估計每晚出攤兩個小時能收入一兩百塊,作為副業足矣。
多方搶食,貼膜攤風險變大?
更多的手機廠商開始免費提供官方貼膜,似乎會是貼膜生意最大變數。小米、華為、OPPO、vivo都表示用戶能在實體店免費貼膜,後兩者更是在手機還沒出廠的時候就貼上了。既然手機廠商都來搶飯碗了,貼膜攤市場還能存續下去嗎?
不必太過悲觀,手機廠商對貼膜攤的衝擊還有待商榷。包括iPhone在內,仍有多款手機沒有免費官方貼膜,這些產品貼膜的較高定價又提供了最大利潤空間。官方貼膜也大都是塑料材質的低成本貼膜,手感耐用性都很難和第三方產品相提並論,夠用但不好用。
最重要的一點是,手機廠商貼膜雖然免費,但需要消費者前往固定的實體店;貼膜攤可以四處遊走,哪兒人多往哪兒擺不受限制。以貼膜衝動消費佔一部分的特性而言,人們還是會樂意在不免費但是不用走太遠更方便的遊攤上,給自己的愛機換個新裝。
至於消費者自己動手換貼膜,會不會影響貼膜攤的生意的問題,就更不用擔心了。願意自己貼膜和交給商家貼膜的消費行為轉化不明顯,把膜給貼好這件事越來越難,貼好膜需要有多次練習得來的專業技能,這也是貼膜攤能存續到現在的一大理由。
“貼膜神器”的出現,大幅降低了貼膜貼準這件事的難度,但更麻煩的事情在貼膜產品升級的路線中隨之而來。要消除手機屏幕弧邊與貼膜之間的空隙,必須精準滴入“白邊油”;水凝膜想一次性貼好無塵無氣泡,需要手速和判斷力。
貼膜門檻對於並不了解手機的普通消費者來說,當然並不輕鬆的。況且貼膜失敗也是有成本的,輕則買來的貼膜報廢需要重新購置,重則手機屏幕損壞還賠上了維修成本。將貼膜失敗的現金成本,和購買貼膜所需的實踐成本轉嫁給貼膜攤,無疑是個好選擇。
到了貼膜攤一側,成本控制就變得輕鬆許多:除開上崗之前可能要消耗數十張貼膜的練習過程,整個擺攤生涯投入最大的就是自己的人力成本。膜貼好錢一交不再有多餘投入,就算貼膜太次被要求售後,也不過是一張膜和對應的時間,沒有其他擔憂。
相較於貼膜生產早期的魚龍混雜,經過多次洗牌能存活至今的廠商,大都具有相對穩定的生產線較高的工業化水準,品控能力相對放心也免去了計算損耗的麻煩。換句話說,只要能給顧客貼好貼膜,那麼貼膜就是能夠賺到錢的擺攤形態。
看到這裡,你是不是想立馬弄一副小桌小凳,練好貼膜手藝就上街去攬客了?只是玩玩而已給自己找個輕鬆有趣的副業,我不會說太多,但要是把貼膜當成正式職業去經營,那就得多說點不那麼美好的事情了。
擺攤也得花心思
首先得想好自己貼的是什麼膜,中低端膜成交量可能很大,但能不能擴大利潤空間就得看交涉能力,還有隔壁一起擺貼膜攤的敢不敢搞價格戰了。高端膜賣得更貴利潤也更高,開張的次數恐怕不多,想要當成唯一收入來源還得花點心思。
其次,貼膜不是高頻次消費。消費者給手機貼過一次膜,下一次消費最快也得等大半年貼膜消耗得差不多之後。若是沒能在人流量最密集的地方搶到攤位,想要貼膜生意能持續穩定地進行下去,估計得時不時地挪挪位置發掘還沒有被覆蓋到的地區。
擴充銷售品類是個可行的應對辦法,與手機和數碼產品相關的周邊和服務肯定不只是貼膜,而這些東西又有內在聯繫及客觀需求。比如說各種配件產品,手機殼充電器移動電源一直是單價不低的長賣產品,還孕育出了紫米、Anker等知名品牌。
再比如說傳輸數據、下載內容、註冊賬號,雖說都到移動互聯網紅利給吃得乾乾淨淨的2020年了,但下沉市場的互聯網新住戶們仍對這樣細緻的服務有需要。幫助他們更好地使用手機又能賺到錢,可謂雙贏。
但這也是一把雙刃劍:擴充品類也好提供服務也好,都需要在原本的貼膜攤基礎上加大投入,採購各類配件並準備服務工具,如何賣出去不虧損在自己手裡還引申出了經營問題。原本一個盒子一副桌椅就解決的事情,變得複雜起來了。
不過說到底,商業經營難免會遇到風險,如何化解風險並獲取更大的利潤,正是經商的樂趣之一。得到鬆口的擺攤能成為熱門話題,在全民共同記憶的加成之外,客觀上降低了門面等高投入帶來的高風險,的確有可乘之機。做生意嘛,不寒磣。
貼膜這一出賣勞動力為主要構成部分的經營模式,也給了人們重新審視工作價值的機會,如何用更理性的方式去將自己的勞動轉化為收入。無論最後出現了多少貼膜致富的普通人,人們能從不同角度獲得價值,就是貼膜攤存在的最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