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損1000億美元,新冠永遠改變了航空業
有人說,這次的新冠病毒疫情可能會開啟監控和航空旅行的新時代。這次疫情帶來的轉變,或許不亞於9/11事件後航空業發生的轉變。當然,更徹底的轉變不會在一夜之間發生。航空公司希望在保持社交距離的前提下重回藍天,但大流行或許會重塑未來航空旅行。
自從克里斯托弗·舍伯格(Christopher Schaberg)為美國聯合航空公司(“美聯航”)工作以來,他一直在關注航空公司的發展。他在蒙大拿州客流量普普通通的博茲曼黃石機場檢查行李和負責登機手續的辦理。這些年來,他注意到航空旅行的方式正在發生變化,尤其是在9/11事件後,機場安檢變化明顯。而這,僅僅是開始。
隨著機場封鎖,航站樓變成了酒吧、商店遍布的購物中心,甚至還有水療中心,方便乘客不出機場就能消磨時間。餐廳裡到處都是iPad,往日熙熙攘攘的美食街卻不見了踪影。登機附近的座椅上也都配上了電源插座。在飛機上,免費的雞尾酒和餐食逐漸讓位真空包裝的零食和半罐可樂。漸漸地,腿部空間也越來越小,直到幾乎沒有空間。飛機上的每一寸地方都被利用起來。再接著,新冠病毒大流行來勢兇猛。
航空旅行正處於另一場巨變之中,原因不獨是公共衛生危機,隨之而來的經濟崩潰也在起作用。根據他的從業經驗,舍伯格出版了幾本有關航空旅行的書,包括“The End of Airports”(《機場終點》)。舍伯格認為,哪怕航班的基本要素始終沒變過,在登機口登機,在飛機上喝冰鎮飲料,在轉盤處等待行李等等,不會一成不變。即使疫情得到控制,我們熟悉的航空旅行可能已經一去不復返。
“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事兒正在發生根本性的改變,雖然這並非我們的本意,”舍伯格說。
舍伯格說的沒錯。空中乘客數量急劇減少。國際機場協會(ACI)估計,僅今年一年,航空行業已損失46億人次乘客和將近1000億美元。機場淪為一座空城。儘管已經獲得250億美元紓困金,美國的航空巨頭仍在裁員。
根據TSA的數據,3月份航班近乎中斷,並且此後一直未見起色
現在,航空行業希望弄明白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以及飛行體驗要怎麼向前發展。根據對十多位業內專家的採訪,在談到未來航班時,他們一致表示,乘客將看到一系列的變化,包括對衛生和空氣淨化的進一步關注、安檢時的健康篩查,甚至更多採用面部識別的登機。部分專家還提到了監控技術的使用,以評估在航站樓和登機區域人們有沒有很好地保持社交距離。
這些變化是否足以讓乘客再次選擇空中旅行仍是個未知數。我們很有可能再也回不到以前頻繁乘飛機出行的日子。畢竟,當人們只是開始計劃長途旅行時,有些人已經開始對擠在密封又逼仄的機艙裡呼吸循環空氣感到不適。這次的疫情也提醒了人們,想想航空業導致的巨大的談排放量。只是對飛行常客而言,一個壞消息是,有證據顯示,從長期來看,飛行成本高得出奇。或許之前人們認為值得乘坐飛機的旅行——尤其是商務相關的旅行——可以通過Zoom輕鬆解決。
“如果我們所有人都決定,’去他的——我不要坐飛機’,我們知道接下來會怎樣,”舍伯格說,“但其實根本沒什麼大不了。”
更多非接觸式交互和更少的人
隨著疫情持續嚴重,航空公司和機場希望減少乘客與高頻率觸摸表面的接觸,減少他們與機場工作人員的接觸。一個潛在的希望是,使用新的非接觸式技術不僅可以減少排隊時間,也可以減少我們在機場逗留的總體時間,從而減少與病毒攜帶者的接觸時間。
新的無接觸體驗大概始於乘客抵達機場和托運行李之際。美聯航已經在四個不同的機場測試一種非接觸式行李標記法,即乘客在出發前先註冊他們的行李然後在機場用智能手機掃二維碼的方式確認行李。航空公司也可以選擇使用生物識別技術(如面部識別),在行李托運處確認乘客身份,是否與永久的或RFID行李標籤一致。
另一個人們不大願意接觸的地方是自助值機台。SITA是一家向航空公司和機場提供技術的公司。公司的副總裁安德魯·奧康納(Andrew O’Connor)表示,乘客不必接觸值機台。相反,他們可以在手機上進行操作,然後使用面部識別系統來確認他們的身份。澳大利亞機場技術公司Elenium在他們的自助值機台上也展示了相似的技術,可以讓人們通過語音和頭部動作進行操作。
“日後乘客們將看到越來越多的非接觸式選擇,當然生物ID絕對是其中之一,”ACI計劃與服務全球副主任安托萬·羅斯沃斯基(Antoine Rostworowski)說,“現在,政府和監管機構也有新的動機,去了解這方面的事情並加速尋找解決方案。”
事實上在疫情爆發之前,有些美國的航空公司已經為部分國際航班設置了採用生物識別技術的登機手續。該系統結合了美國海關和邊境保護局維護的數據庫與NEC公司設計的算法。OneZero在今年年初發布的博客文章中將NEC公司描述為——“你從未聽說過的最為重要的面部識別公司”。雖然面部識別技術可能無法戴著口罩的人,NEC公司表示,儘管準確性還存在問題,但公司的系統仍可以識別戴口罩的人,因此在疫情期間該系統也可以發揮一定作用。
有創性健康篩查還會遠嗎?
當旅客最終來到安檢處,他們將接受一系列潛在的健康檢查,包括測量體溫和對可能症狀的詢問。有專家認為,僅發熱篩查一項能否成為有用的指標,尚有存疑。美國公民自由聯盟(ACLU)提醒稱,依賴熱成像或測溫槍等技術的發熱篩查系統可能存在風險。別忘了,我們已經報導過不少無症狀新冠病毒攜帶者,而且很多有發熱症狀的病人也並沒有感染新冠病毒。然而,有些機場仍舊會測量體溫。
據其他媒體報導,倫敦希斯羅機場最近宣布擬嘗試基於熱量的溫度篩查,美國運輸安全管理局(TSA)預計也會採取相同的辦法。一名TSA發言人稱,“目前尚未就機場採用的具體健康檢查措施做出任何決定”。
但是發熱篩查——即便它不夠準備——也可能僅僅是開始。在一趟阿聯酋航空公司的航班上,乘客接受了新冠病毒的血液檢測。美國雷神公司的子公司Collins Aerospace的副總裁黎安·里奇韋(LeAnn Ridgeway)甚至建議,政府可能需要在篩查過程中“三角化重要生命特徵”——測量體溫的同時,也通過各種傳感技術收集血壓和心率等信息。羅斯沃斯基還說,乘客也可以在入境前主動報告健康信息。
多家安全公司已經在嘗試簡化和標準化這一健康篩查流程。生物識別公司Clear推出的一項已經被廣泛使用的服務允許付費用戶在掃描確認身份後,可以省卻健康檢測。該公司最近還宣布了一項名為“健康通行證”的計劃。這項新的服務允許人們上傳針對是否出現新冠病毒症狀的健康狀況問答,並且馬上還會推出新的功能,允許用戶添加最新的實驗室檢測報告鏈接。這些功能的目的是,購買了“健康通行證”服務的用戶可以在值機台掃碼確認他們的健康狀況。不過這項新的服務是否會、以及什麼時候在機場可用,仍不清楚。公司發言人稱,“健康通行證”技術非常適合機場,公司目前也正在與旅遊行業的利益相關方進行接觸。
不過,生物識別技術的使用很有可能不僅限於機場安全。面部掃描也可以使機場商店內的非接觸式付款成為可能,可以管理誰能進入VIP休息室。各大機場已經在使用激光雷達這些工具,這是一種依靠激光和人工智能監測客流量的遠程傳感技術。據報導,包括拉斯維加斯機場和邁阿密機場在內的少數機場,正賦予這些工具新的用途——評估社交距離,避免大量的人群湧入,以及在機場任何特定區域可能出現人群聚集之前預先提醒機場管理人員。
飛機構造也在悄然改變
下一次,你登機的時候,沒準會發現一些微小的變化,比如中間座位被遮擋和強制性的面罩等。航空公司也可能會決定讓經濟艙乘客先登機,以防止過道擁堵。未來數月,機艙內還將繼續發生更多戲劇性的變化。航空公司可能會想辦法讓乘客的飛行旅途更加舒適。一些可行的方案要么打算取消中間座位,要么重新佈置每排座位間的距離,以減少人與人之間的接觸。設計師們已經在製作概念模型。
飛機工程師弗洛里安·巴爾約特(Florian Barjot)繪製了一幅名為“PlanBay”的草圖,其中中間座椅周圍安裝上了透明隔板,並且一直從座椅靠背向上延伸,從而在兩排位置之間形成一道屏障。巴爾約特解釋說,這樣的設計是為了減少飛沫傳播,同時確保機組人員依舊可以觀察到整個機艙內的情況。
意大利飛機內飾製造商Aviointeriors提出了另一種設計理念:讓中間座位面向後方,然後使用透明擋板分隔兩側乘客。這種設計的一個缺點是,中間座位朝後的乘客將與後排座位的乘客面對面坐著。這家公司的首席執行官帕羅·德拉戈(Paolo Drago)說,有幾家航空公司已經對此表示感興趣,並正在考慮另一個模型原型——沿用之前的座椅模式,但在座椅上方和兩側安裝透明擋板。
Aviointeriors的Janus設計打算讓中間座位面朝後,並在乘客之間安裝透明塑料擋板
考慮到這些,人與人之間更加疏離的航班或許不僅將成為一種新的安全標準,而且還可能成為飛機上一種新的艙位等級劃分方式。
“比方說,未來飛機上前半部分都是座位間距達到六英尺的頭等艙,後半部分是擁擠的經濟艙,然後每個人都戴著口罩,互相噴灑消毒劑,”舍伯格說,“每個人都自顧自地坐著,心裡嘀咕坐在旁邊的人最好沒生病。”
與此同時,還有很多航空公司已經在做的改變可能就沒那麼明顯了。他們已經在加強衛生措施,每飛完一次航班就使用靜電噴槍殺菌,並換上抗菌椅套。乘客可能會更傾向於使用他們自己的手機而不是座位上娛樂屏幕,消遣打發時間。事實上,有些航空公司在幾年前就已經開始逐漸淘汰鑲嵌在座椅後面的娛樂屏幕。乘客或許會更加頻繁地聽到飛機上的空氣過濾系統內置了醫用級HEPA過濾器,儘管很多飛機在疫情爆發前已經採用了這樣的系統。雖然空氣過濾也許會有幫助,但他們未必可以保護你遠離身邊乘客咳嗽或打噴嚏時傳播出來的飛沫。
Collins Aerospace的內飾產品和售後服務部總裁格蘭特·韋斯特(Grant West)在郵件中解釋說,有些航空公司可能會考慮調整飛機內部使用的材料。目前,他的團隊正在研究一種可以抑制病原體的材料,包括一次性使用的罩子,覆蓋頻繁接觸的區域如椅子、安全帶、餐盤和扶手等。
私人飛機公司AvidJet的布蘭登·威爾遜用噴霧器對飛機進行消毒,攝於丹佛國際機場,5月6日
在疫情期間,航空公司的機上餐飲服務受到限制,甚至在某些情況下被迫取消。比如,美國航空取消了經濟艙的酒水銷售,不過頭等艙的酒水供應依舊。達美航空將提供的飲料僅限於瓶裝水。美聯航取消了續杯服務。不過,這些服務以後會怎樣,現在還不好說。但是眼下的調整可能會重置我們對飛機上餐食的期望。舍伯格說,飛機上的餐食服務日後可能會變得更貴。
沒有一成不變的東西
有人說,這次的新冠病毒疫情可能會開啟監控和航空旅行的新時代。這次疫情帶來的轉變,或許不亞於9/11事件後航空業發生的轉變。當然,更徹底的轉變不會在一夜之間發生。
“機場會出現哪些新面貌最終還是政府說了算,”安全和風險管理顧問約翰娜森·塔爾(Johnathan Tal)說。
我們在乘坐航班時或許需要再犧牲掉一些隱私,這勢必會引發新的歧視形式。比如,現有的檢查已經對有色人種帶來不成比例的影響。穆斯林或被認為是穆斯林的乘客在機場尤其容易受到宗教和種族歧視。ACLU提醒說,遠程發熱篩查的不准確之處可能會導致“因外表和政治觀念引起的騷擾和選擇性執法”。
TSA是否會主動限制這一類型的歧視?目前很難說。儘管我們不知道疫情期間採取的措施究竟會對人們的航空旅行體驗有多長時間的影響,但業內領導者們認為,至少短期內,某種形式的健康篩查將持續成為安檢流程的一部分。這將是一個新的且可能非常重要的補充。即便從公共衛生的角度來看,所有這些措施可以讓航空旅行變得更加安全,但人們需要時間,來重拾對航空旅行的信心。ACI估計,商業航班將需要數年時間才能恢復到2019年水平。
“9/11事件後,人們對恐怖主義和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有各種各樣的擔憂,”NEC副總裁本吉·哈欽森(Benji Hutchinson)表示,“在我看來,大流行更令人難以捉摸。它是那麼抽象且無影無踪。”
同時,我們將不得不重新考慮機場本身的實際用途。近年來,我們看到數十億美元資金被用在機場的改造建設上,把機場變成華麗的商場,鼓勵乘客們提前到達候機樓,以便他們有更多時間在候機樓的商場裡吃飯逛街購物。
舍伯格以自己工作的新奧爾良機場為例。該機場幾個月前開放了一個造價13億美元的新航站樓,成為該國第三個沒有登機牌也能享受其內部便利設施的機場。
“現在完全不一樣了,”舍伯格說,“即使我們願意乘飛機出行,我不認為我們還會在機場商店看到曾經那般熱鬧的場面。”
作者:Rebecca Heilweil
文章來源:https://www.vox.com/recode/2020/5/27/21263647/pandemic-flight-future-airplanes-airports
出品:新浪科技
編譯:圖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