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航天新時代馬斯克的Space X憑啥這麼牛?
冷戰期間,美蘇兩國在太空競爭中可是舉全國之力,如今,美國載人航天事業,居然要交給一個私營企業。馬斯克憑什麼?現實版鋼鐵俠剛剛再次創造了人類奇蹟!時隔九年,美國再次啟動載人航天。不過,這一次,送宇航員上太空的,不是大家熟知的NASA,而是矽谷鋼鐵俠馬斯克的Space X.
北京時間5月31日凌晨3點22分,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旗下的龍飛船,載著兩名宇航員成功上天了。
這次歷史性的載人任務可謂是波折重重。先是由於天氣原因被推遲了幾天,而就在龍飛船升天前幾個小時,Space X星際飛船原型機在美國得州研發基地進行測試後發生猛烈爆炸。
這讓人們為Space X的首次載人發射能否成功捏了一把汗,好在Space X把這關鍵的一步紮實地邁了出去。
一個造電動車、玩線上支付的矽谷富豪,怎麼就要接過美國載人航天事業的大旗?冷戰期間,美蘇兩國在太空競爭中可是舉全國之力,如今,美國載人航天事業,居然要交給一個私營企業。
不只是載人航天,馬斯克在太空探索上的夢想可大著呢!
自從18年前創建Space X公司以來,他的終極目標就是要把人類送上火星,讓人類成為多行星物種,在地球之外建立另一個家園。
野心勃勃的他,甚至還憧憬把荒涼無比、渾身如鐵鏽一般顏色的火星改造成地球一樣適合生物生存、發展的藍色星球。
這次的任務,對暫停了9年的美國載人航天來說,是一大步,但對馬斯克和他的Space X來說,這只是最開始的一小步。
01
前奏:Space X的數次墜落
2006年3月24日,馬斯克的Space X第一次發射火箭獵鷹1號,在點火25秒後,凝聚了Space X團隊多年心血的火箭就重重地砸在了發射場地上。
將近一年之後的2007年3月21日,獵鷹1號再次發射。這次發射比第一次堅持得久一些,火箭第二級進入軌道後五分鐘,獵鷹1號開始像一個醉漢一般開始打轉,隨後燃燒、爆炸。
時間來到了2008年,Space X在8月和9月連續進行了兩次獵鷹2號發射實驗,終於,在9月28日進行的發射中,獵鷹1號成功發射。
對此,美國的軍工巨頭洛克希德輕蔑地稱:
這不過是小屁孩兒過家家,發射個火箭和在耳邊的蚊子嗡嗡叫沒啥兩樣。
但是,洛克希德沒有意識到的是,一個私營太空時代的大門正在由Space X打開。
02
私營太空時代
人類對太空探索的渴望,從未停歇。
二戰之後,航天技術迅速發展,並成為當時美蘇兩國全球爭霸的關鍵環節之一。
上世紀五十年代及六十年代前半期,蘇聯在太空競賽中處於優勢地位,先後發射了人類第一顆人造衛星,並首次將人類送往太空。
當時的美國,傾全國之力奮起直追,終於在1969年首次將人類送上了月球,美國的優勢逐漸展現。
儘管社會制度有所差異,但不可否認的是,當時的美蘇兩國都採取“舉國體制”的方式來支持太空探索計劃,並培養了龐大的航空航天和軍工產業集群。
以美國為例,波音、洛克希德等廠商就長期為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五角大樓提供產品。
冷戰結束之後,美國在太空探索上的投入佔財政收入的比重逐漸降低。
2003年,美國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失事後,時任美國總統小布什認為,航天飛機系統太過複雜、危險係數過高,由此決定逐漸退役航天飛機。
2011年,亞特蘭蒂斯號執行完最後一次任務後,美國的所有航天飛機均退役。此後的9年,如果美國人想要登上國際空間站,就不得不借道俄羅斯,並向俄羅斯繳納高額的旅行費用。
但是,美國人從來沒有放棄重現載人航空的夢想。2014年,NASA決定重啟載人航天計劃。
不過,和冷戰時期的“舉國體制”不同的是,NASA這一次採取了商業模式,選擇了兩個潛在的商業夥伴來研發下一代載人航天器——一個是NASA的老朋友波音,另一個就是初出茅廬的Space X。
03
為什麼是Space X?
在最近十多年,太空探索的初創公司並不少。
不只是馬斯克的Space X,還有亞馬遜CEO貝佐斯在2000年創辦的藍色起源,大洋彼岸的英國富豪理查德·布蘭森則在2004年創辦了維珍銀河,推銷商業太空旅行計劃。
在去年,維珍銀河已經首度載客,實施商業太空飛行;藍色起源也雄心勃勃地公佈了在2024年重新將美國人送上月球的計劃,而馬斯克的Space X,則一舉擊敗波音,接過了美國載人航天的接力棒。
是什麼,讓Space X超越波音,成為第一個把美國人送往太空的私營公司呢?
其實最開始,Space X也不招NASA待見。和NASA合作多年的洛克希德把Space X當做小屁孩,NASA在最初也沒太把這家初創公司太當回事兒。
但是,可能讓NASA態度發生變化的是Space X在控製成本上的能力。
我們剛剛提到,NASA每年從美國政府得到的經費支持雖然在連年上升,但是佔財政預算的比例卻不斷下降。
和冷戰時期舉全國之力、力排眾議進行太空探索不同,如果現在NASA還這麼燒錢,肯定會引來不少反對的聲音——更何況在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美國社會深層次問題逐漸暴露在人們面前,就在不少美國人連最基本的醫療保險都買不起的時候,政府如果花巨資再去登月甚至探索火星,必然招來罵聲一片。
因此,NASA選擇了商業合作的路徑。選擇波音,的確是因為波音有過硬的技術、全美最好的工程師隊伍,以及數十年來在合作中不斷磨合的經驗。
但是Space X讓NASA眼前一亮的是,馬斯克擁有出色的成本控制能力。
公司組建之初,馬斯克就對員工說,Space X就是航天界的西南航空,也就是說,維持低成本,將是Space X成功的關鍵。
在成本控制方面,最典型的就是Space X研發的獵鷹9號火箭——這是人類首個可以重複使用的火箭。
獵鷹1號火箭完全是馬斯克自己花錢研發的,當他提出可重複使用火箭這一概念後,NASA表示出很大興趣,並且開始對這一項目進行投資。
Space X沒有讓NASA失望。在僅僅花了四年半時間、3億多一點美元之後,獵鷹9號就進行了首次發射。
NASA隨後評估,如果和傳統的伙伴合作,如果研發出獵鷹9號這樣的火箭,耗資將達到36億美元,而且根本不可能在4年半中完成研發。
可以和獵鷹9號橫向對比的是,美國空軍研發的同類型EELV火箭,單是研發就花了35億美元。
隨後獵鷹9號在多次試驗和實際應用中越來越成熟,對NASA來說,一個便宜、好用的產品,自然是充滿了吸引力的。
問題來了,馬斯克是如何把研發費用砍到只有NASA或者美國空軍的10%的呢?
馬斯克控製成本有這樣幾個秘訣:
第一是產品通用化,避免反复投入。
Space X在動力系統選擇、箭體設計、導航控制等方面都盡力做到通用。例如,獵鷹9號、重型獵鷹等火箭都採用的是灰背隼1號發動機。
這是很多公司維持低成本的秘密。例如很多廉價航空就只採購同一家公司的同一型號飛機,因為同一型號飛機的零部件通用,維修技術相通,後期的維護成本和人工成本就會大幅降低。
第二是盡可能使用已經成熟技術和現成設備。
在零部件和工藝設備的應用上,Space X盡一切可能使用成熟的技術和現成設備。
還是以Space X的主力發動機灰背隼1號為例,發動機中至關重要的噴注器,採用的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阿波羅計劃中登月艙發動機上的同種產品。燃料箱殼體的2195鋁鋰合金,也是在航天飛機外置燃料箱中使用過的成熟材料。
馬斯克深知,成熟的技術與產品,代表著更低的價格與更穩定的表現,太多新材料、新零部件,對風險極高的航天產業來說,未必是好的選項。
第三,就是力爭做到可重複使用。
不只是獵鷹9號火箭,從零部件到整個系統,Space X都力爭做到可重複使用。在最初研發獵鷹1號的時候,這家公司就在設計時考慮了重複使用80%的零部件。
尤其是昂貴的火箭箭體。傳統火箭一旦發射,無論成敗,箭體就無法回頭。但是獵鷹9號不一樣,一級火箭箭體能夠返回以供再次使用,這一切都有效降低了成本。
04
馬斯克的秘訣
低成本並非是Space X成功的唯一因素。
馬斯克獨特的個人魅力、來自矽谷的創業文化等等都是Space X成功的關鍵。
在矽谷,馬斯克可以說是擁有外號最多的企業家:花花公子、鋼鐵俠、偏執狂……不論是他的夢想、公司還是個人生活,都能成為人們茶餘飯後的談資。
個性張揚的馬斯克,毫無疑問是個魅力型的領袖,僅僅憑藉著他的夢想,就招攬到了一大批為他不分晝夜工作的員工。
對於美國的理工科高端人才來說,當他們踏出名校大門之後,最主流的職業發展路徑就是進入波音、洛克希德這樣的“大廠”,領著豐厚的薪水,過一輩子中產階級的生活。
但是,這對尚存有冒險精神的年輕人來說,難道人生就這樣了?畢業之後就能看得到退休的樣子?
這時候,一個花花公子跳出來和這些高材生們說:
嘿!我有一個夢想,這個夢想可能完全失敗,但是我會給你相當多的股權,一旦成功,我們的夢想將改變整個世界。
這種宣言,吸引了非常多的人才——他們為自己的夢想而活,並且在發現,現實中也有志同道合的人,為什麼不為了這個夢想拼一把呢?
馬斯克十分欣賞年輕人身上的拼搏精神,為Space X工作的普通工程師幾乎都是剛剛畢業的小伙子。
馬斯克經常會去頂尖大學親自打聽那些成績最棒的孩子,甚至親自打電話給他們,邀請這些年輕人和他一起實現夢想。
在Space X成立的第一年,幾乎每週都有一兩個新人加入這個團隊。面試之後,這些年輕人甚至要自己置辦辦公用品,每天至少工作12個小時,不少人說,這種工作是“對生理和心理的雙重折磨”。
即便如此,很多年輕人依然在短時間內適應了這種工作節奏,並難以自拔。
馬斯克固執的個性,讓他成為一個很難對付的老闆。甚至不少員工對他產生了恐懼情緒。
有Space X的員工說,馬斯克經常質疑那些比他經驗更豐富的工程師們提出的意見,經常問:“為什麼要這樣做,而不是那樣做?”
霍爾曼是誰呢?這位工程師在艾奧瓦州立大學拿到航天工程本科學位後,在南加州大學拿到了航天工程的碩士學位。之後加入波音,並在波音做了好幾年的測試工程師,負責噴氣機、火箭和航天器的測試。
在波音,霍爾曼幹得併不舒服,大型公司中的條條框框讓他覺得束手束腳。在波音,他的上司一面要求所有人努力節省一分一毫,另一方面又把每一個項目都搞得極為龐雜,一直像無底洞一樣燒錢。
所以,當馬斯克帶著他的夢想來游說霍爾曼的時候,霍爾曼認為,這個機會可不能錯過。
本來意氣相投的馬斯克和霍爾曼,卻因為獵鷹1號首次發射失敗分道揚鑣。
在獵鷹1號首次發射失敗之後,馬斯克對外宣稱,這一次發射失敗是因為在發射前一名工程師沒有做好火箭的檢查工作,燃油管上的一個配件沒有擰緊導致了爆炸。
負責這些配件的,正是霍爾曼。霍爾曼知道,他肯定擰緊了這個配件,NASA的觀察員也檢查了他的工作。
負責這一工作的工程師是霍爾曼,當看到這樣的聲明後,氣得霍爾曼直接飛到洛杉磯,和馬斯克對質,並在馬斯克的辦公室里大吵了一架。對霍爾曼來說,過去幾年時間中沒日沒夜地位馬斯克工作,他可受不了這樣的詆毀。
2007年,霍爾曼還是離開了Space X。在創立沒幾年的Space X,很多人當時都認為,霍爾曼的離開對公司損失巨大——想要找到這樣的人才,並不容易。
後來,Space X很多高管認為,當時把發射失敗的責任歸咎於霍爾曼,主要是為了給世人一個交代,而非真的是霍爾曼的錯。
霍爾曼離開之後,馬斯克的脾氣一點沒改。
一些工程師發現了火箭的缺陷,或者提出一些讓火箭研發進展更快的建議,馬斯克通常不予理會,甚至還會用更惡劣的態度對待員工。
這些工程師雖然年輕,但是他們也把自己視作公司的重要資產。馬斯克的惡劣態度讓很多人受不了,很多優秀的工程師完全因為和工作不搭邊的事兒離職,還有一些則被直接開除。
儘管如此,更多的人選擇留下來,選擇繼續實現馬斯克和他們自己的夢想。
05
殖民火星,還有多遠?
在太空探索方面,馬斯克的終極目標是,讓人類成為多行星物種。換言之,人類不能只有地球一個家園。
於是,靠近地球、和地球有諸多相似之處的火星就成了馬斯克的目標。
殖民火星,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都是科幻小說、電影的主題。但真正認真想把這件事兒做成的,馬斯克恐怕是第一個。
Space X開發出的一系列產品,包括可回收的獵鷹9號火箭、龍飛船等,都是為了殖民火星。
馬斯克還在年初談及了把100萬人送到火星上的計劃,他的目標不僅僅是登上火星那麼簡單,而是要讓百萬人長期居住在火星上,甚至,將火星的環境改造得和地球類似,這樣人類就有了第二個家園。
馬斯克的殖民火星夢想能否成真,還需要時間驗證。
但是大家不要忘記,十年前,幾乎沒有人看好私營企業能扛起航天業的大旗,如今Space X就要把NASA的宇航員送往太空。
對我們來說,一個充滿夢想的馬斯克,看到的,可能真的是人類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