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論文的正確姿勢是什麼?
讀論文的正確姿勢是什麼?通篇閱讀,不落下一個公式?但是有沒有發現當你費勁巴拉的讀到最後,發現所讀的論文並不是你想要的。顯然,這種不錯過每一張表格,不錯過每一個數字和每一個公式的“害怕錯過”式閱讀法並不是最有效的,而且這種閱讀方法容易在論文的細節中迷失方向。
那麼,什麼樣的閱讀方式能夠在閱讀之前就能建立有效閱讀的大局觀呢?首先要明確效率的定義:在有限的時間獲得最大的收益。
顯然,效率往往和時間管理相聯繫。最出名的兩個時間管理法則是,帕金森定律和帕累託的二八法則。在閱讀論文方面,帕金森定律表明:如果你計劃用10個小時閱讀論文,做筆記,寫摘要,那麼你完成的時間至少會是10個小時。二八定律則意味著理解論文80%的內容需要花費你全部精力和時間的20%。
帕金森定律:在完成工作所允許的時限內,工作會不斷增加,直到所有時間都被佔據為止
帕累托二八法則:在任何一組東西中,最重要的只佔其中一小部分,約20%,其餘80%儘管是多數,卻是次要的。
有了這兩個定律,那麼就可以解釋這麼一個現象:有時候,你用30分鐘完成了讀完了你認為幾個小時才能完成的論文,而且感覺還不錯。
實際上在這裡:帕金森定律強迫你在30分鐘內完成任務,而帕累托原則確保你只做對最終結果貢獻最大的任務。所以,帕金森定律給讀論文帶來的啟示是:試著給自己定下“不切實際”的最後期限。那如何能夠達到讀論文的二八法則境界呢?下面介紹的“三遍讀文法,能夠做到有的放矢。
論文閱讀三遍法
三遍法是一種反复閱讀論文的漸進方法,強調從總體概述到具體細節。在漸進的過程中每一步花費的時間都比上一步要長,每一遍的閱讀都會產生比上一遍更深刻的理解。第一遍閱讀大概需要5~10分鐘,在讀的過程中不用理會數學公式、原理論證等具體細節。只需要粗略地瀏覽了論文的結構,對摘要、標題、引言和結論做到“心裡有數”即可。
這一遍的任務是在總體上確定:論文是否應該繼續讀下去?這篇論文的內容是否是我需要的?第二遍大概需要花費一個小時左右,這一遍仍然可以忽略像數學公式此類的細節,但要試著在頁邊空白做一些筆記,並寫下來關鍵點,最好能用自己的話重新表述要點。
這一遍的主要任務是:通過整體閱讀來理解論文的內容。第三遍大概需要花費五個小時,所以,在這一遍閱讀開始之前,你必須確定這篇論文“值得我花費這麼多時間”。
第三遍需要仔細閱讀數學公式、原理推導等此類的細節,甚至你可以嘗試用工具重現論文結果。
第一遍:鳥瞰圖
第一遍的目的是讓論文變得清晰起來,無需深入細節,但摘要、標題、引言、結論需要完全閱讀。在閱讀這幾部分的時候,可以查看論文所引用的參考資料,在心裡問自己是否熟悉某些內容、是否看過相關背景的論文。
總體上,如果對整個論文的邏輯比較清晰,那麼就能明確回答5個C問題:1、類別(Category):論文是否涉及原型模式(prototype)?論文內容主講的是新優化方法還是調查綜述?
2、上下文(Context):與這篇論文相關的還有哪些文章?我能把他們聯繫起來麼?可以把上下文看成是一棵樹,第一遍讀的過程中,要在這棵樹上給所讀論文分配重要性權重:這篇論文是我專業領域的重要枝幹,還是無趣的樹葉?當然,上下文這棵“樹”在建立的過程中需要“厚重”的先驗知識,如果你的知識不厚重,那就從頭開始積累。
3、正確性(Correctness):正確性指的是一種有效性的度量。第一遍讀的時候或許沒有足夠的信息回答論文是否正確,但要有回答“正確性”問題的意識。
4、貢獻(Contributions):大多數論文會在引言部分列上一系列貢獻清單。這時候你需要回答的問題是:這些貢獻有意義嗎?它們有用嗎?他們解決了哪些問題?
5、清晰度(Clarity):主要回答的問題包括,這篇論文寫得好嗎?有語法錯誤了嗎?有拼寫錯誤嗎?
能夠回答上述五個問題之後,就能決定是否繼續讀第二遍。一般不能讓你繼續讀第二遍的原因往往有以下幾點:1、不了解背景信息;
2、對主題不了解;
3、論文無用,或者不感興趣;
4、論文寫的不好;
5、論文作者做了錯誤的假設。所以,如果該論文不在你的專業領域內,但可能以後用的著,那麼讀第一遍就足夠了。如果不是這種情況,那麼就可以繼續第二遍。
第二遍:掌握內容
第二遍的閱讀時間可能會持續一個小時,讀的時候要在紙張的邊緣做一些筆記並寫下要點。最好用自己的話做一些總結,因為這會讓你記得時間長一些。
在這一遍讀的過程中仍然可以忽略證明或者方程之類的細節,但需要仔細查看圖表,首先要明確這些圖表傳達了什麼樣的信息?坐標軸是否標記正確?圖表的標題是否恰當?在這一遍的過程中,可以將一些涉及的參考文獻標記為進一步閱讀,這也能夠幫助你了解背景。
在第二遍快讀完的時候,可能仍然對論文沒有很好的了解,但是不要氣餒,要明白研究小組通常會花費數月甚至數年的時間進行研究,他們不會把所有的結果和知識都壓縮到一篇論文當中,有時候論文投稿的時候也會有一定的限制,例如頁數。所以,論文缺少明確的上下文聯繫也是導致論文讀不懂的原因之一。
但是,你要把論文中不了解的內容記下來,積極的通過背景閱讀填補空白知識。所以,在第二遍讀完的時候,你會有下面三個選項:1、停止繼續閱讀,原因是論文確實對你沒啥幫助;2、把論文放在一邊,閱讀一些背景材料然後再繼續閱讀;3、直接讀第三遍
第三遍:虛擬地複現論文
第三遍對初學者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因為在這一遍的過程中通常需要4~5個小時。所以,在這一遍開始之前,一定要仔細思考,是否繼續讀下去,這篇論文是否值得花費這麼多的時間。
當然,如果你是一位有經驗的論文“老司機”,那麼第三遍閱讀可能只需要花費一個小時。在這一遍的時候,要閱讀全文,並質疑每個細節。深入研究數學方程式,做與讀者相同的假設,從頭開始推導原理。可以在頭腦中,或者使用你認為可以的工具重現論文的細節步驟。
例如,如果你正在讀與人工智能和計算機科學相關的論文,那麼Python或者Jupyter Notebooks就可能是首選了。在讀第三遍的末尾,你應該化身“專家”,了解論文的強項和弱項,並對論文缺失的部分或潛在的問題進行思考。
另外,這一遍過後,最好能夠用自己淺顯易懂的話解釋論文的內容,也就是用所謂的“費曼技巧”加深理解。注:費曼技巧是一種“以教為學”的學習方式,能夠幫助你提高知識的吸收效率,真正理解並學會運用知識。學習方法其實很簡單,就是驗證你是否真正掌握一個知識,看你能否用直白淺顯的語言把複雜深奧的問題和知識講清楚。
具體方法如下:1、向不熟悉某議題的人解釋該議題,用他們能理解的方式及最簡單的語言向他們解釋;2、發現自己不能理解的地方或不能簡單解釋某議題的地方並記錄;3、回頭查看資訊來源並研讀自己薄弱的地方直到能用簡單的語言來解釋;4、重複前面三項步驟直到能夠專精這個議題。
如何去找好論文
找論文是閱讀一篇論文的第一步,一開始就能找到好論文進行閱讀往往事半功倍。推薦三步法尋找論文。第一步:收集可能有用的論文,可以使用Google Scholar此類搜索引擎,輸入關鍵詞,找到3到5篇最近的論文。然後建立一個簡單的論文列表,將論文按主題分類,再加上發表年份和引用次數。一般來說,引用次數是能夠看出論文是否重要的指標。
當你建立論文列表之後,可以對每一篇論文進行粗略閱讀,了解一下大致情況,並看看是否有共同的參考文獻,一般共同的參考文獻都是不錯的論文。
第二步:找到共同的參考文獻之後,可以查找對應的作者,看看這些大佬有沒有近期的論文發表,以了解最新的領域進展。第三步:這裡可以嘗試著去各大頂級會議或期刊的網站上看看近期的論文集。盡量找出相關的高質量的作品,對單篇論文應用三遍法。
推薦小工具
有一些幫助閱讀的小工具也非常棒,但是使用小工具的過程中往往也會增加閱讀時間。所以,如果你一開始就打算略讀論文,那麼就不要使用這些非常優秀的工具☺。
首先可以在論文上畫小方框,把數學公式、圖形、表格框起來。如上圖所示,這樣能夠讓論文有層次感。小方框這個工具一般會在第一遍閱讀時候使用,會有助於清晰數學方程式、原理推導等細節。
熒光筆是論文仔細閱讀的靈魂,不同顏色的熒光筆可以賦予論文不同章節獨特的含義。你可以用黃色畫下來論文中有趣的或者重要的句子,用橙色畫下來引言,用綠色畫下來定義等等。但是,請記住,用熒光筆劃“道道”並不能代替筆記。
如果你比較注重視覺效果,又想對論文有一個比較全面的了解,思維導圖可能比較合適。製造思維導圖並沒有嚴格的規則,可以從論文的標題放在中間,用大箭頭指向主要章節標題,並用橙色高亮顯示等等。如果你缺乏動力,那麼番茄工作法是督促你的好工具。首先,將一個計時器設為25分鐘,不要定目標,只要設置25分鐘即可。然後心無旁騖的開始論文閱讀“三遍法”,知道25分鐘結束。25分鐘的時間,可能對三遍法並不能完整的執行一次,但是在25分鐘結束時,你可能會驚訝於你所取得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