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易京東通過港交所聆訊多家企業謀求回歸為哪般?
據港交所文件,網易已通過港交所上市聆訊,與此同時,彭博社消息稱,京東也已向香港交易所提交上市申請,且通過上市聆訊。隨後,網易創始人、CEO丁磊發布致全體股東書,表示網易正準備在港二次上市。京東方面則對《財經》新媒體表示暫不方便接受采訪。
原標題:網易、京東通過港交所上市聆訊,多家企業謀求回歸為哪般?
一邊呈開放之姿,另一邊則加碼監管。上市地“西方不亮東方亮”,更多科技企業開始將目光投向香港。
文|《財經》新媒體劉洋
編輯| 蔣詩舟
此前有媒體報導,網易計劃6月11日在香港二次上市,籌資目標最多為20億美元,而一周之後的6月18日京東也將上市,通過出售5%的股權,籌資目標最多為30億美元。
中概股回流早已有之,目前伴隨國際市場的變化,回流似呈加速之勢。早前,港交所大力改革,大幅降低了新經濟公司的上市標準,並允許同股不同權企業上市,在這一政策下,當年與港交所失之交臂的阿里巴巴於2019年末高調上市。而如今,伴隨著美國資本市場的不確定因素,多個中國互聯網公司開始考慮回流上市,5月21日,百度創始人李彥宏公開對媒體表示,正在研討香港等地二次上市。同時,攜程也被傳將赴港上市。
對此,東方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邵宇對《財經》新媒體記者表示,多個中概股選擇赴港上市的主要原因在於美國收緊了對中概股的管理規則,選擇香港作為第二上市地,對企業而言是一個PLAN B。“上市公司如果在美國市場出現問題,至少還有一個可持續融資的平台。”
一方面是政策因素的誘導,另一方面則是企業自身的考量。老虎證券投研團隊對《財經》新媒體記者分析,中概股回歸港股與美國監管嚴格程度並不直接相關,公司是獨立的個體,優秀的公司少有來自監管的後顧之憂,回港二次上市更重要的是分散二級市場的風險,增大在不同市場上的影響力,同時也能給公司發展帶來新的資金。
中概股扎堆香港上市?
京東“預謀”已久,網易“相信熱愛的力量”
早前券商中國報導,京東最快將於5月31日在港交所掛出招股書,並於6月4日左右開始招股。此次京東承銷團裡除了瑞銀和美林等牽頭行外,包括中銀國際、交銀國際以及招銀國際等中資行也加入。
據了解,京東赴港二次上市計劃已經“預謀”已久。此前有報導稱,京東原計劃定於今年一季度二次上市,但由於疫情的原因,不得不推遲。同時,2020年以來,劉強東已經卸任旗下近50家公司高管職位,另有幾位高管也在此期間作出了調整,這一系列操作也被解讀為“二次上市的準備動作”。
另據2月11日京東提交給美國證監會(SEC)的一份文件顯示,京東集團(Nasdaq:JD)創始人、董事局主席兼首席執行官劉強東直接及代持京東16.2%的股權,代表78.7%的投票權。選擇香港上市,亦可以滿足這種同股不同權的需求。
而從京東的財報上看,根據5月15日京東發布的2020年第一季度財報顯示,公司的營業收入為1462億元,同比增長20.75%,高於市場預期的1366.66億元。在非美國通用會計準則下,公司的淨利潤則為30億元。
互聯網分析師秋源俊二曾分析,京東目前處於市場看好階段,至少一年之內不會改變。雖然京東已經開始盈利,但是對於它要發展的業務來說是遠遠不夠的,京喜、物流等業務下沉市場,需要大量資金的投入。拓展第二上市地,也為其融資提供了新的渠道。
據媒體消息,同日尋求港交所上市聆訊的網易計劃6月11日完成在港的二次上市,另有消息稱,6月1日(週一)網易就將在香港進行招股。據了解,網易此次在港二次上市的募資規模預計為10至20億美元,瑞士信貸、摩根大通和中金公司作為聯席主承銷商安排上市事宜。
網易5月20日發布的2020年第一季度財報顯示,Q1淨收入為170.6億元人民幣,同比增加18.3%;毛利潤為93.8億元,同比增加21.2%;歸屬於公司股東的持續經營淨利潤為35.5億元,同比增長近30%。
網易是中國早期門戶網站的開拓者之一,儘管如今已經再難躋身互聯網公司前排,但近年來,網易在遊戲、電商、教育、音樂等方面的成績依然可稱優秀。根據財報及電話會議,網易Q1網絡遊戲業務的淨收入135.2億元,同比增長14.1%,遊戲業務第一季度在總營收的佔比突破80%;網易有道Q1淨收入為5.41億元,同比增長139.8%;網易云音樂的收入同比增長128%。
各項指標高於預期,不怕香港資本市場不買賬,這給了網易二次上市的底氣。在致全體股東信中,丁磊表示,全球化是網易在自身實力提升基礎上會做出的必然選擇,接下來,網易會立足中國,同時通過內部孵化、投資、合作開發和戰略聯盟等方式,繼續推進海外市場的創新與突破。
網易CEO丁磊致全體股東信來源:網易供圖
事實上,網易在2002年就曾謀求香港上市。當時,網易加碼網游後公司業績得以快速增長,但網易在美國納斯達克市場的股價卻連創新低。當時的網易公司首席財務執行官李廷斌曾表示,網易股票在納斯達克市場每天的成交量只有幾萬股,低迷的交易量已經不利於公司的發展,公司正考慮在香港創業板等地再次上市,並且表示在將來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考慮在大陸證券市場上市。然而,因種種原因,這一計劃未能成為現實。
中概股回流早已有之,早前便有多個中概股企業選擇香港作為第二上市地,或通過多種方式回歸A股市場。
成立於2000年的中芯國際在2004年實現美國和香港兩地上市,但由於成交低迷和成本太高,2019年5月該公司宣布將美國存託憑證從紐交所退市,降級到OTC市場。而就在不久前,中芯國際(00981.HK)發佈公告稱,擬於科創板發行不超過16.86億股股份。中芯國際在公告中還表示,人民幣股份發行將使其能通過股本融資進入中國資本市場,並於維持其國際發展戰略的同時改善其資本結構。符合整體利益。
圖片來源:中芯國際公告
另外,隨著去年港交所對新經濟公司上市製度改革的完成,當年與其失之交臂的阿里巴巴再次選擇香港作為第二上市地,並於2019年11月成功上市。阿里巴巴在港上市共募資1,012億港元,佔當年香港IPO市場募資總額的32.4%,是港交所有史以來第三大IPO,同時還是新上市製度下第三家同股不同權上市公司。對於阿里巴巴而言,在香港上市能夠更為接近東南亞市場,便於東方投資者投資交易。有媒體分析,“阿里巴巴在港上市的一大好處是拉近和本地及區域投資者的距離,豐富和擴大股東基礎,並且,香港與紐約存在時差,兩地上市能滿足投資者全天候交易的需求,進一步提高流動性。”
老虎證券投研團隊分析,中概股回歸港股或退市,與美國監管並不直接相關,公司是獨立的個體,優秀的公司少有來自監管的後顧之憂,回港二次上市更重要的是分散二級市場的風險,增大在不同市場上的影響力,同時也能給公司發展帶來新的資金。“公司選擇上市地點都有自己的戰略考慮,並不會盲從,也不會隨意改變。”老虎證券投研團隊如此認為。
幣幣基金經理鄧崛對《財經》新媒體表示,在國際資本看好中國的情況下,中概股通過港股上市,一方面能夠更便利地獲得國際資本的青睞,另一方面也可藉助深港通和滬港通,給內地投資者投資企業的機會。可謂“一石二鳥”。
“西方不亮東方亮”?
中概股回歸多是企業對自身發展的考量
一邊呈開放之姿,另一邊則加碼監管。上市地“西方不亮東方亮”,更多科技企業開始將目光投向香港。
據中金公司發布的《中概股回歸港股六問》,以美國為主上市地的中概股共計234支,總市值約1.2萬億美元(截止2020年2月13日)。其中大部分來自互聯網及科技(含金融科技)、消費、醫藥等新經濟領域,市值及流動性分佈兩極分化,超過100億美元的30家,日均交易量超過5000萬美元的22家。同時中金統計,共有19家中概股公司符合香港上市條件,他們的總市值約3400億美元。
而另一方港交所則在2018年4月發布了上市新規,“新規”生效後,香港交易所新增允許三類公司上市:一類,尚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二類,不同投票權架構(WVR)公司,且符合特定要求;第三類,以大中華為業務重心的公司在港實現第二上市:可保留現行VIE結構及不同投票權架構,但需符合以下要求:一、市值大於400億港幣或市值大於100億港幣,且最近1個財年盈利不少於10億港幣;二、 2017年12月15日前在合資格交易所上市。
這一新規生效後,港交所成為眾多新經濟公司的上市備選地,這一措施也讓港交所成為當年全球主要交易所中IPO募資額排名的榜首。據統計,2019年,香港交易所新上市公司共有183 家,募資3,127.41 億港元,遞交上市申請的企業高達350 家。其中,阿里巴巴和百威亞太分別是2019年全球第二、第四大IPO項目。
5月11日,恆生指數發布諮詢總結,推出巨大改革,納入同股不同權公司及第二上市公司至恆生指數及恆生中國企業指數選股範疇。此後,來自內地、港澳台的同股不同權公司及在港二次上市公司,均將被納入至恆生指數及恆生中國企業指數的選股範疇。此類公司在指數里的比重上限設定為5%。這一措施將吸引更多資金流入,提升港股公司估值。
圖片來源:網絡
邵宇認為,企業選擇赴香港上市意味著更多的機會,同時公司所募集的資金是外幣,這也能滿足企業的特殊配置需求。
另一邊的美股市場,近日則釋放了更多不確定性信號。一方面,瑞幸咖啡造假事件再一次將中概股的信任危機推向高潮;另一方面,美股監管層也通過多項措施加碼監管力度。
5月20日,美國參議院通過《外國公司承擔責任法案》,該法案規定,任何一家外國公司連續三年未能遵守PCAOB的審計要求,將禁止該公司的證券在美國證券交易所上市交易,此外還要求上市公司披露它們是否為外國政府所有或控制。這既可能增加中國公司在美上市的難度,又可能增加上市公司的上市成本和審計風險。
不確定性因素疊加下,多個公司開始考慮回流。5月21日,百度創始人李彥宏便公開對媒體表示,正在研討香港等地二次上市。美股上市公司攜程也被傳將赴港上市。
中概股的撤離對美國股市未必是件好事,鄧崛分析,優秀的公司撤離美國,熱衷於這些公司的國際資本也會跟隨轉移,對美國股市來說是釜底抽薪。相反,如果他們退而選擇香港或在港二次上市,對香港來說,將進一步強化了香港作為國際金融市場的地位。同時他表示:“過去中概股都喜歡在美股上市,如今再照方抓藥可不行了。”
老虎證券投研團隊則表示,公司選擇上市地點都是有自己的戰略考慮,每個市場也都有自己的優缺點。香港市場與大陸無時差,交易更方便;明星企業容易成為稀缺標的,產生溢價;香港市場有更多內地投資者,對本土企業了解程度更深;同時,香港市場監管壓力更小,支持“同股不同權”公司上市,更有被納入港股通或其他指數的可能。反觀美股,機構投資者多、對標公司多;監管嚴格下能夠過濾劣質企業;在美上市亦能提升企業的國際知名度。
除另選第二上市地外,許多中概股們通過多種方式徹底離開了美股市場。4月,聚美優品,正式從紐交所退市,結束了其接近6年的美股上市生涯。而在5年前的中概股回流潮中,巨人網絡、盛大遊戲、完美世界、奇虎360等在美國上市的公司紛紛完成私有化退市。他們退市多是因為價值被低估、上市維護成本高昂、易被做空機構做空、公司戰略調整等多重原因。多數企業回歸A股市場後,估值得以提升,股價也表現強勁。
而為了探索紅籌企業境內上市,國內資本市場也在嘗試做出改變。3月8日,首次當選全國人大代表的深交所總經理王建軍在兩會上對媒體表示,深交所已經基本完成了規則準備,以迎接“獨角獸”企業。4月30日,證監會公佈《關於創新試點紅籌企業在境內上市相關安排的公告》,調整了已境外上市紅籌企業在境內股票市場上市的市值要求,以助力符合要求的海外中概股回歸A股市場。中概股回A之路正在拓寬,這也為中概股們提供了更多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