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稱3.6億年前的大滅絕事件與臭氧層破壞有關
據外媒BGR報導,一項新研究稱,3.6億年前的大滅絕事件很可能是由迅速變暖的氣候引發的臭氧層破壞造成的。科學家從這一時期的植物樣本中發現了被紫外線輻射破壞的DNA。科學家們警告說,如果我們不能控制自己的氣候變暖,我們可能會迎來另一次這樣的事件。
在《科學進展》雜誌上發表的一篇新論文中,研究人員探討了之前未曾解釋的大滅絕事件。當研究人員在處理岩石時,他們發現了微小的植物孢子。正是這樣的孢子讓遠古植物得以繁衍,但並非所有的孢子看起來都是一樣的。有些在保存下來的時候看起來是正常健康的,而另一些則明顯已經受損。
在比較這兩組孢子時,研究人員發現,這些畸形的標本很可能是被強烈的紫外線灼傷了它們的DNA,使它們被“毀容”。科學家們表示,這是地球的臭氧層急劇快速破壞的證據,而臭氧層通常可以保護我們免受破壞性的紫外線輻射,否則會對植物和動物造成嚴重的傷害。
臭氧層的這種破壞在過去也曾出現過,但歷史上它與火山活動的增加有關。在這種特殊的情況下,似乎火山並沒有起到作用,但研究人員認為,冰河時期後迅速變暖的氣候是導火索。正如你可能想像的那樣,這是令人擔憂的,因為我們知道,我們的氣候目前正處於快速變暖之中,而科學界的共識是,人類的活動是罪魁禍首。
“重要的是,泥盆紀-石炭紀邊界的陸地大滅絕恰好與最近的泥盆紀冰河期的最後一次激烈的冰川週期結束後的氣候變暖相吻合,”研究人員寫道。“快速變暖期間臭氧層減少的一個機制是ClO的對流運輸增加。因此,快速變暖期間的臭氧損失是地球系統的固有過程,其結論是不可避免的,在未來變暖的世界裡,我們應該警惕這樣的偶發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