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大眾迎娶安徽江淮汽車看上了它什麼?
德國大眾迎娶安徽江淮汽車,在經歷了無數次傳聞後,這一次終於是非常接近現實了。上週開始,不斷有消息爆料,大眾集團即將以不少於35 億元人民幣,併購江淮汽車集團控股有限公司(下稱江汽控股)50% 股份,決定最早會於本週五公佈。
江汽控股是江淮汽車(SH.600418)的最大股東,持有後者總股本的25.23%。因為這一消息,江淮汽車近七個交易日六次漲停,股價從不到5 元迅速飆升至8.38 元。
大眾和江淮並不是頭一天認識的小情侶,這兩位已經一起過日子挺久了。2017 年,雙方50:50 合資成立了江淮大眾,成為繼上汽大眾、一汽大眾之後,大眾在華第三家合資車廠。不過之後江淮大眾始終沒什麼存在感,第一款也是至今唯一一款產品,既沒有掛大眾車標也沒有江淮車標,而是另闢了一個新品牌:思皓。
思皓的經歷也是坎坷,量產車思皓E20X 在2018 年便生產下線,但據稱因大眾方面不滿意其品質,拖了整整一年才正式上市。思皓E20X 是一款純電動車,眼下電池技術發展迅速,一年光景耽誤不起。再加上思皓E20X 被質疑為江淮新能源“換殼”而來,最後E20X 和思皓品牌都沒砸出什麼水花來。
所以如果你不知道在上汽和一汽之外,還有一家江淮大眾,實屬正常。
稍微看兩眼思皓E20X 的級別和競爭力,你很容易理解大眾方面對於這款車,為何始終難以下嚥。大眾旗下品牌多到數不過來,找國內車企合資,自然不會是為了再建一個新牌子。2018 年末,江淮大眾成立一年、思皓E20X 下線卻拖著不賣之際,大眾拉上了旗下西雅特品牌與江淮再次簽約,約定江淮大眾在2021 年前引進西雅特品牌。
對於江淮大眾,大眾方面最初是希望拿來賣西雅特電動車,同時搞定新品牌和電動車倆問題。至於思皓,就當是送給江淮的人情了。
然而就在本月早些時候,江淮大眾引入西雅特品牌的計劃告吹,基本被坐實。
眼看著國內電動車發展如火如荼,續航400~500km 的電動車已經雨後春筍,大眾在國內市場卻只能用油改電的老車型應急。2019 年末,大眾更換全新品牌logo,同時開展了聲勢浩大的品牌升級計劃。這是大眾“2025 戰略”的一部分,大眾計劃到2025 年實現年產100 萬輛MEB 平台電動車,其中2/3 即約66 萬輛來自中國。這66 萬輛產能中,36 萬輛來自上汽大眾專為MEB 平台電動車新建的安亭工廠,30 萬輛來自一汽大眾現有佛山工廠擴建後的新增產能,加在一起數正好。
言下之意,大眾就沒把江淮大眾的10 萬輛電動車年產能放眼裡。江淮這邊有沒有進展,不耽誤大眾在中國這盤大棋,江淮大眾推不動,先把一汽和上汽安排上就夠了。所以,急需電動車產能,並不是大眾此時入股江淮的主因。
(江淮汽車市值走勢,數據:億牛網)
反觀另一方江淮汽車,它最好的時候早就一去不復返了。
在因大眾入股傳聞股價暴漲之前,江淮汽車市值不足100 億元人民幣,相比2015 年最高值跌去了65%。2019 年,江淮汽車扣非淨利潤-9.78 億元,算上約11 億元政府補貼,這才勉勉強強盈利1 億元。據界面新聞統計,2014-2019 年,江淮汽車累計收到政府補貼近百億元,而期間淨利潤不足25 億。可以說沒有政府補貼,這幾年江淮汽車根本無以為繼,而眼下新能源車補貼正在迅速退坡,並且補貼力度越來越取決於產品性能指標。
2019 年,江淮汽車總銷量42 萬輛,其中乘用車16 萬輛。而在2016 年巔峰時,這兩數字分別為64 萬輛、37 萬輛。隨著乘用車銷量、乘用車業務佔比一步步萎縮,到2019 年,江淮汽車乘用車業務毛利率僅剩下可憐的3.5%,低於其商用車業務的13.6%。整個江淮汽車,乘用車業務的意義,幾乎只剩下獲取新能源補貼。
(江淮汽車市淨率走勢,數據:億牛網)
決定未來希望的乘用車業務難以為繼,直接反應在了市場估值上。這次股價暴漲前,江淮汽車市淨率僅0.74。市淨率不到1,意味著當時江淮汽車的市值,還沒有它的淨資產總額高。換句話講,假設此時你能一瞬間全資買下江淮汽車,再瞬間完成破產清算,還能白賺26%(當然了這是不可能的)。
而在這之前,江淮汽車市淨率跌破1.0 已經足足兩年了。市盈率的走勢也差不多。
雖然車越賣越少,江淮卻有著汽車新玩家夢寐以求的東西:資質和產能。傳統汽車和新能源車的生產、研發、銷售資質,江淮手裡都有;2019 年江淮年產量42 萬輛,但總產能高達80 萬輛,近一半產能閒置。所以才會有蔚來汽車找江淮代工的故事。
總市值不足百億、卻坐擁80 萬產能的江淮汽車,幾乎是國內最便宜的、沒有其他國際大廠合資、具備完整新能源車生產能力、以及大量現成產能的自主汽車廠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