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域流量爭奪日益激烈微信該殺Wetool嗎?
望京soho,輝哥(化名)團隊密集如雨的鍵盤聲倏忽中止,前一刻他們還如齒輪般在格子間奔忙趕明天的線上課程,此刻只剩下團隊成員面面相覷錯愕的表情。當晚7時起,騰訊封殺了一大批使用Wetool等微信外掛的個人號,Wetool突然“猝死”讓團隊苦心經營的數百社群資源隨之一夜歸零。
原標題:微信該殺Wetool嗎?
作者:黃青春
截圖來源網絡
而Wetool創始人劉睿泳在微信群里通知大家都退出Wetool時,算是官方坐實了這一消息。
隨後,微信群、微博等社交平台上針對騰訊的口誅筆伐瞬間四面湧來。
諸如“騰訊截胡Wetool”、“養肥Wetool再殺給企業微信讓路”、“騰訊怎麼總改不掉想吃獨食的臭毛病”、“騰訊說封誰就封誰,還有底線嗎?” 這樣的言論成為很多互聯網社群運營、新媒體從業者事後的第一反應。
Wetool為什麼“猝死”?
流量紅利殆盡的當下,私域流量興起,挖掘老用戶價值成為所有公司的共識,這也讓運營們看到了脫身流量困局的新曙光,微信生態雨後春筍般湧現出眾多微信插件工具與服務廠商。比如群脈、驛氪等用戶運營平台;有贊、微盟等社交電商;虎贊、Wetool等社群裂變工具。
其中,Wetool因其實用性,一直是微信社群運營者、微商、淘寶客、教育培訓機構等企業或用戶最受喜愛的微信工具之一。尤其是在線教育行業,從新東方到學而思、從猿輔導到跟誰學、尚德教育都在使用Wetool管理社群。
Wetool作為一款微信社群管理工具,與同類產品相比,不僅支持群統計、自動接受好友、批量群邀請、自動踢人、多群轉發、好友去重還支持接入竹間、圖靈和吾來機器人,可謂技能全面、場景豐富、高效便捷。
路人甲TM在相關分析文章指出:
“外行人可以簡單理解為微信外掛,實際更像一款爬蟲抓包工具。做開發的同學都知道用戶不管是拉群、加好友、發消息、收消息都是一個網絡請求,所以Wetool 找到了PC端微信的網絡請求接口,然後模擬這些接口發送請求。比方說自動通過好友請求、自動發送歡迎語、不限制數量群發消息、批量加好友、群管理、自動回復等等,非常方便進行人員管理和營銷。”
所以從技術層面來說, Wetool誕生之初就裹挾著與微信規則衝突的基因,本身就游離在灰色地帶。不過因為其解決了某些市場痛點才能一直“寄生”在微信的生態裡野蠻生長。
然而,當Wetool 幫助那些數量可觀的裂變社群一點點擦掉好微信群與壞微信群的邊界時;當商家用批量機器不斷加人、拉群時;當商家通過朋友圈、群聊發券讓大家不勝其煩時,就應該料到遲早有一天會被微信官方封殺。
對於Wetool被封事件,虎贊創始人廖俊龍(微信社群第三方服務商,在業界被稱為私域流量管理專家)接受虎嗅採訪表示:
“首先,虎贊做類似微信個人號功能時還沒企業微信,那段時間湧現出很多第三方公司做工具類插件。但去年我們的產品被下架,官方就在向市場傳達一個明確的信號:希望大家通過正規途徑(企業微信)解決這種市場剛需。從我們產品下架到Wetool被封中間有一年過渡期,並非外界看到的突然封殺。
其次,官方去年就給了明確信號希望往企業微信的方向去靠攏,如果創業者還持續在個人號這個方向執著,就要面臨隨時被清算的風險。
第三,從這件事也看到人性醜陋的一面,有同行蹭熱度宣揚自己的個人號解決方案能繞過風險,實際上,行業裡不管哪家想要和騰訊對抗技術,對抗規則都是癡人說夢。正視問題,不要製造壓力、製造恐慌是創業者起碼的素質。”
虎嗅作者林華(知識產權法博士)亦表示:“Wetool工具我沒操作過,不過在幾個群裡看到有些人對Wetool的質疑,其中好友在不知情下被拉進陌生群的行為明顯存在問題,第三方服務能存活的前提先要遵守微信的規則。”
騰訊截胡Wetool?
微信封殺Wetool後不久,很多人跳出來說這是“騰訊截胡Wetool”、“像素級抄Wetool,準備為企業微信鋪路”、“違規為什麼不掐死在萌芽狀態,還不是韭菜長出來了才好收割”。
網友Pablo在《小花花》公號分析就比較有代表性,其表示:“企業微信試錯成本巨大,有第三方充當小白鼠何樂而不為。其次,可以藉助重要會議進行掩蓋,轉移大眾的關注點明哲保身。最後,Wetool對大家心智的佔據遠高於企業微信,通過對Wetool狠開一刀對其他分微信羹的企業敲山震虎,能藉此放大企業微信品牌聲量。”
對此,廖俊龍表達了不同看法,他對虎嗅分析道:
“作為從業者,沒有過這種感覺。如果一開始就全部掐死,大家又會說騰訊不夠開放。市面上的微信第三方服務工具都是新需求催生出來的新事物。
在這個過程中,可能有一個灰度的窗口期讓這些第三方工具有了生存的時間窗口,但這些產品表面看似提供便利性,實際上對整個生態破壞越來越明顯,因為國內的創業環境是這樣的,當一個市場突然起來就有一堆人削尖腦袋往裡面擠,最後出來的產品良莠不齊,有一些甚至成為黑產的工具,那就會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
目前大家的質疑只能說明一個問題,微信在Wetool問題上處理的不及時。
當騰訊官方從戰略高度去重新審視這種開放,封殺Wetool,不過是想通過其影響力再次傳遞此前的信號:用正規的、官方的方式去提供服務;在不騷擾消費者前提下為創業者提供商業土壤。
所以,官方急於收割的說法其實站不住腳。
林華也對虎嗅分析:“吃私域流量這波人其實積累了一定的用戶數,對這個產品產生了強依賴,現在騰訊做這個決定對這些人而言是有點突兀。但要杜絕此類事情發生,前提應該是第三方工具一開始的功能性就有底線才對。”
“人即服務”一直是張小龍的理念,微信一直希望每個人用完即走,即便是運營這樣的工種也能體驗到微信的簡潔之美。或許一開始,張小龍沒有想到微信能衍生出如此巨大的商業化場景,但要求其一開始便建立起完備的規則有點過分苛責。
虎嗅採訪一位產品經理對此事看法時,其亦表示:“規則總會有不嚴謹的地方,很多規則無法前置,因為發展和演化總會產生新的需求、用戶場景和玩法。微信近幾年的規則修改本身就有與時俱進的味道,Wetool嚴格意義算灰產工具,既沒有到黑產要被打壓的地步,本身服務也不那麼正派。如今封殺也是因為其提供未經用戶同意拉群,裂變海報刷屏此類觸碰基本規則和原則的服務。”
每每發生類似事件,就有人覺得一定是騰訊為自身利益去打壓弱者。
事實上,廖俊龍認為:“作為共生在微信平台的服務商,Wetool更應該站在官方的立場去思考問題,比如怎樣在不破壞生態的前提下挖掘真正市場需求,怎樣在騰訊規則之下滿足真正的市場痛點。”
目前,市面上諸多微信第三方插件提供的所謂便利性,不過給特定人群提供了便利,比如說Wetool是給社群運營、新媒體從業人員提供了便利。
那麼,這些挖掘私域流量價值的第三方團隊,最後的歸宿是什麼?有沒有被騰訊收編的可能性呢?
一位資深從業者接受虎嗅採訪時表示:“說實話,本身第三方們提供的服務背後的技術壁壘不高,因為第三方做個人號工具不過是個人號的能力增強,個人號一更新第三方服務商就要隨著它的規則去更新。本質上第三方沒有建立起護城河,只是說在時間窗口內有了一定客戶沉澱,騰訊完全沒有收編的必要。”
生菜老師在相關文章分析道:“長期以來,由於微信流量價值巨大,一直都有人利用微信機器人技術在微信內做營銷和導流,所以微信機器人一直游離在灰黑產的邊緣,甚至有一種說法,微信10億日活裡面有1億是機器人。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微信是在封殺Wetool工具背後的微信機器人,這些微信機器人連天然合規性都不具備。”
私域流量時代謝幕的信號?
現在私域流量的風頭一度蓋過此前的增長黑客,但私域流量本身並不是新東西,其本質就是客戶關係管理。
簡單點說,就是各個企業把原本花大價錢吸引到微博、自家App、微信公號等平台的用戶二次遷徙到微信個人號裡持續經營,產生互動甚至建立信任感,從而讓這些老客戶產生更多消費,是在流量紅利見底大環境下,挖掘老客戶剩餘價值的方式。
雖然眾多私域流量運營工具可以提供一些諸如消費者的用戶畫像、消費習慣等信息,但是工具不能替代能力。
廖俊龍接受虎嗅採訪時說道:“雖然說CRM在整個行業裡面不是新東西,但是對很多商家來說用微信來做客戶管理還是一種新的玩法,商家是迷茫的。很多商家以為用一套工具就能解決所有問題,實際上工具只能提升效率不能解決問題。企業服務領域的創業者不該是一個只懂工具開發的創業者,他更多需要了解整個行業、了解商家的需求,在某個領域深紮下去提供定制化服務。這裡面的服務除了工具還需要各種運營思路、培訓、應急方案等,而不單是賣一套工具給他。”
況且,騰訊開始封殺插件工具,並不意味著私域流量時代就此謝幕。
廖俊龍對虎嗅表示,“從這次對Wetool處罰看,私域流量野蠻生長應該徹底告一段落了,此後第三方插件大家也不敢用了,不可能用了,但這並不意味著私域流量時代就此謝幕。接下來,大家更多的心思會放在企業微信上,長遠來看,是一件好事。”
只要大家對流量的渴望不變,獲客成本逐年遞增,私域流量還會持續流行下去。尤其是經濟不景氣的時候,盤活存量至少能讓公司苟住。
經此一役,企業微信算是經過官方認證,至少為商家們確定了可靠的平台。
深圳一位企業主接受虎嗅採訪時就表示:“以前企業運營微信個人號,試錯成本是很高的。2B領域的企業需要投入巨大的人力、財力成本,我們當然不希望每次被封號後推倒重來,有一個清晰的規則、健全的生態,商家和第三方才能安心,也敢投入。”
希望微信珠玉在前,企業微信能讓品牌與用戶之間不再是過往的流量收割關係,而是人與服務的信任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