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應當佩戴口罩?
據國外媒體報導,口罩可以說是傳染病時期的標誌之一,是對潛伏在我們身邊的、看不見的病毒的視覺隱喻。有些人會用圍巾纏住自己的臉,有些人把T卹拉上來、遮住嘴巴,有些幸運兒則戴著顯眼的醫用口罩、甚至是在國外很少見的N95口罩。
資料圖
就在幾個月前,許多國家的人還沒有戴口罩的習慣,假如在公共場所戴上口罩,必定會招來許多驚異的目光。而如今,戴口罩已經成了這個特殊時期的標誌。隨著多國政府開始放鬆封鎖、允許人們出門活動,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在公共場所佩戴口罩。
但針對是否應當鼓勵普通民眾佩戴口罩這個問題,目前仍有許多爭論。
在疫情爆發早期,許多國家政府曾警告民眾不要佩戴口罩,否則一線醫療人員可能會缺少口罩供應,還會給人們造成一種虛假的安全感。但有些國家(比如美國)後來又改了口風。猶他州已經表示,將為所有提出申請的市民配發一個免費口罩。捷克共和國、斯洛伐克、奧地利、摩洛哥、土耳其和德國等國家更是將“在公共場合佩戴口罩”設為強制要求。隨著各國開始逐步放鬆管制,也許會有越來越多的國家仿效這種做法。
但在這場抗擊Covid-19的戰役中,口罩真的能影響戰局走勢嗎?
“在那些已經拉平疫情曲線的國家,人們在公共場所都會佩戴口罩,這一點非常關鍵。”比利時安特衛普熱帶醫學研究所性傳播疾病部門主任克里斯·凱尼恩(Chris Kenyon)指出。他分析了口罩是否在部分國家限制Covid-19傳播的過程中發揮了關鍵作用。“其中大部分都是亞洲國家。不知何故,歐洲專家們(捷克共和國除外)一直到最近才開始學習亞洲的成功經驗。”
要想理解口罩如何發揮作用,首先要弄明白新冠病毒的傳播方式。
新冠病毒(Sars-CoV-2)感染某人後,便會入侵人體細胞、開始自我複制。在復製過程中,新的病毒顆粒會從細胞中湧出,懸浮在肺部、口腔和鼻腔的體液中。感染者一旦咳嗽,就會將充滿病毒的微小飛沫(即氣溶膠)噴入空氣中。
一次咳嗽最多可以產生3000滴飛沫。還有人擔心,光是說話也可以傳播病毒。一項近期研究顯示,光是說出“保持健康”這幾個字,就會將成千上萬肉眼看不見的飛沫噴灑到空氣中。
一旦離開口腔,許多較大的飛沫便會迅速沉降到附近的物體表面上,較小的飛沫則會繼續在空氣中懸浮數小時,直到被人吸入體內。雖然人們還不太清楚病毒飛沫在開了空調的室內和室外環境中的表現,但一般認為,病毒飛沫在受到攪動的空氣中的沉降速度更快。還有報導指出,新冠病毒可以通過建築物的通風系統傳播。
一項研究發現,Sars-CoV-2病毒可以在氣溶膠液滴中至少存活三小時,但尚未發表的一項更近期的研究指出,Sars-CoV-2病毒在氣溶膠液滴中懸浮超過16小時以上後仍有傳染性,與此前研究過的其它相似冠狀病毒相比,新冠病毒“以氣溶膠形態存在時格外頑強”。
綜合各項研究來看,在合適的條件下,新冠病毒在空氣中停留數小時後,仍然具有傳染性。並且在室內環境中,該病毒似乎格外容易通過空氣傳播。
一項尚未發表的、對318例新冠病例開展的分析發現,Covid-19多為在室內環境中傳播的,在家中傳染的病例尤其多,但在公共交通、餐廳、電影院和商店中傳播的病例也十分普遍。研究人員只發現了一起似乎是在室外環境中傳染的病例。
患者使用過的廁所和房間內的空氣中,也檢測出了新冠病毒的遺傳物質。針對廣州一家餐廳發生的聚集性感染的研究發現,在通風不暢的空間中,病毒可以通過氣溶膠液滴的形式傳給坐在近旁的人。
近日一項研究考察了口罩阻止患者傳播病毒的有效性。一隻標準醫用外科口罩足以顯著降低各類呼吸道病毒感染者通過呼吸和咳嗽釋放的病毒數量,包括一種較溫和的冠狀病毒、流感病毒和一種引發普通感冒的鼻病毒。
針對解除封閉的一項提議指出,應當在發生社區感染之前開展大規模核酸檢測,同時對接觸者予以追踪和隔離。如果你被確定為感染者,健康部門就可以追踪到你的家人、社交接觸者和職業接觸者,但很難對你在公交車或火車上的同行人員進行追踪。如果能限制這類場所中的傳播,將起到很大幫助。
民眾大規模佩戴口罩之所以如此重要,也與Covid-19存在大量無症狀攜帶者有關。這些人也可以將病毒傳播給他人。據估計,新冠病毒感染者中有6%至接近18%的人都沒有出現任何症狀。此外,Covid-19的潛伏期約為5天,但有些病例可長達14天。在出現症狀、開始發病之前,他們可能已經傳染了許多人。
因此,抑制Covid-19的社區傳播非常困難,但如果人人都戴口罩,感染者和無症狀攜帶者也都會戴上口罩,這就有助於減少傳播到環境中、可能傳染他人的病毒數量。
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的一項研究指出,即使是佩戴自製的口罩,也能減少說話時噴出的飛沫。
既然口罩能阻止感染者將病毒傳播給其他人,它們可以保護未感染者、防止人們吸入病毒嗎?
N95和歐洲的FFP-2這類專業口罩過濾顆粒物的能力當然很強。佩戴者呼吸時,分別可以過濾掉95%和94%的、直徑0.3微米以上的顆粒物。
然而,這些口罩阻擋病毒進入的能力卻參差不齊。有些病毒顆粒的直徑只有0.01微米,而研究人員指出,此次新冠病毒的直徑介於0.07至0.09之間。不過,呼吸道病毒通常以氣溶膠液滴的形式存在,直徑從0.1至900微米不等,阻擋這些液滴往往更為關鍵。
此前有研究提出,體積更小的病毒可以從N95口罩中漏過去。但研究發現,N95口罩可以有效阻擋流感病毒。
還有一些研究指出,這類口罩可以有效保護人們不感染新冠病毒。一項針對中國醫務工作人員的分析顯示,佩戴N95口罩的工作人員即使照料了具有高度傳染性的病患、也不會感染病毒。這也是這類口罩對一線醫務工作者如此重要的原因之一。
問題在於,這些口罩在國外的供應已經處於短缺狀態,如果普通民眾將其搶購一空,一線工作者就會缺少防護、暴露在病毒之中。世衛組織已經力勸普通民眾不要佩戴N95口罩,從而確保醫務工作者有充足的口罩供應。這也是許多國家政府不願鼓勵民眾戴口罩的考量之一。
雖然有證據顯示,這類口罩可以在消毒後重複使用,但這並不是一項完美的解決方案。
要求民眾佩戴口罩還存在另一個問題:需要針對使用方法展開培訓。如果佩戴不當,病毒顆粒仍可從口鼻周圍的空隙中“趁虛而入”。面部毛髮也會影響口罩的密封性,繼而影響效果。美國疾控中心專門發布了一本針對蓄須人士的手冊。有些形狀的鬍鬚可以正常佩戴口罩,有些形狀則可能需要刮鬍子才行。
不過除此之外,還有一些更簡單的替代方法。近期一項尚在接受同行評審的研究發現,3M醫用外科口罩(即醫生做手術時戴的那種)對直徑大於0.02微米的顆粒物的阻擋率接近75%。雖然比不上N95口罩,也能減少佩戴者吸入的顆粒物數量。但如果在絲襪末端剪一個洞、將其套在口罩上,就有可能將顆粒物阻擋率提高到90%。
與N95口罩不同,醫用外科口罩的設計並不會緊密貼合面部。這樣一來,部分空氣就會從口罩周圍的空隙中直接進入呼吸道。而研究發現,只要在口罩外面加一層尼龍材料,便有助於減少這種情況的發生。
但在連醫用外科口罩也供不應求的情況下,許多普通民眾不得不想方設法自製口罩。網上已經出現了五花八門的口罩教程,大多數都是將棉布做成口袋狀、再放入某種過濾材料。有些人提出用吸塵器集塵袋,還有些人在兩塊手帕之間縫入幾張咖啡濾紙、或是疊起來的枕套。
密蘇里科技大學環境工程師Yang Wang與一名學生一起製作了幾隻口罩,結果發現,所用布料的支數越高、效果越好。效果最差的是手帕,其次為羊毛圍巾,但疊了四次的600支枕套便可將60%的顆粒物隔絕在外。用空調防過敏濾網和吸塵器集塵袋製作的口罩效果最佳,幾乎能與N95口罩媲美。
還有研究人員發現,雖然將T卹拉上來蓋住鼻子只能阻擋不到一半的氣溶膠,但如果蓋兩層、甚至三層T卹,在緊急情況下便大有助益。絲綢和化纖等材料也十分有效。法蘭絨、羊毛氈和棉胎都可以有效阻擋超細顆粒。還有一項研究指出,遇到緊急情況時,將一隻襪子展平、緊緊摀住口鼻,也能起到不錯的預防效果。
就像N95和醫用外科口罩一樣,自製口罩也只能在初次使用時達到最佳效果。要想多用幾次,就要進行消毒。美國疾控中心建議定期清洗自製口罩。光用熱水可能還不夠,因為一項近期研究發現,新冠病毒能耐至少60℃的高溫。好在用肥皂和家用消毒劑便可輕鬆破壞新冠病毒的油性包膜。
但以上沒有一種材料可以替代N95口罩。對解讀我們收集的數據的健康部門官員來說,這個問題非常重要。究竟怎樣的顆粒物過濾水平才叫足夠安全?有時我們只能在一系列不完美的選項中’瘸子裡面挑將軍’,這很不幸,但事實就是如此。
但即使沒有一種口罩能做到完美,在公共場所佩戴口罩仍然可以影響疫情走勢,有助於在封鎖放鬆後降低感染率。如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的研究人員曾提出過警告,倫敦和全球許多城市的人行道都不夠寬、不足以與他人保持安全距離。在公共交通等封閉空間中,保持距離更是難上加難。
假如在公共場所佩戴口罩的人足夠多,便可大大影響新冠病毒重新開始在人群中傳播的速度。如果再輔以社交隔離和洗手等措施,則效果更佳。亞利桑拿州立大學開展的一項尚未發表的研究指出,假如有80%的人戴口罩,即使只是效果一般的口罩,也能在兩個月內使紐約的死亡人數減少17%至45%。哪怕口罩的有效性只有20%,只要戴的人足夠多,也能使華盛頓的死亡人數減少24%至65%、使紐約減少2%至9%。
還有研究人員提出,在口罩供應短缺的國家,優先為老年人提供口罩也是一種有效舉措。
雖然戴口罩可能有點不舒服,說話時還很難看清對方的面部表情,但為了周圍人的安全健康,這些都只是小小的代價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