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版本十代酷睿桌面版,如何攢出更適合你的主機?
隨著十代酷睿桌面端的媒體測試數據正式解禁,玩家對期待許久的十代酷睿桌面版的實際性能也有一個直觀地了解,其主要提升—— 高頻運行性能的升級,也直接反映在了十代酷睿CPU 單核跑分的提升上;而在新TDP 功耗的提升下,性能的發揮,同樣與散熱效果有關:
畢竟在紙面數據之下,想讓十代酷睿桌面版飆出更接近理論值的性能水平,無論是主板、還是內存與散熱模組,其實都在整機的性能發揮中不可或缺。
而在十代酷睿中,無論是不鎖頻的K 系列,還是無核顯的F 系列,還是更加需求細化的X 系列,其實都針對的是不同需求的用戶,用戶能在十代酷睿桌面版的33 款陣容中,找到適合自己實際使用需求的一款。
而在此之前,無論你是計劃自己上手、想要根據自己的預算與需求攢出十代酷睿主機的硬核DIY 玩家、還是想一步到位、購買廠商已經預裝好的十代酷睿台式機,其實都有必要花上一點時間,來盡可能的了解更多十代酷睿桌面版在主機配置上新加入的“注意事項”。
核心:十代酷睿桌面版
作為“攢機”最重要的一部分,十代酷睿桌面版的性能提升側重點,直接決定了不同CPU、不同需求的用戶在裝機清單上會有較大的差別;但十代酷睿的通用升級:運行頻率提升、多核心/多線程升級等特點,也意味著對主機的供電性能、散熱模組乃至整機的要求提升,同時,Wi-Fi6無線網卡與雷電3 的支持,也讓玩家可以通過自行選擇主板、網卡的方式,實現功能的拓展。
此外,無核顯U在裝機搭配顯卡上的選擇、不鎖頻版十代酷睿U需要更高的散熱供電才能讓性能發揮更加接近理論值這些特徵;要求玩家在選擇適合的十代酷睿處理器之後,還需要根據其特性與使用場景,選擇相對應的其他主機配件,來保證CPU能長時間高效運行,同時讓主機能滿足用戶對功耗/低噪音的取捨。
新主板:400 系列主板
除了十代酷睿中除了主打創意工作站的HEDT系列,其他發布的主流家用桌面端CPU已經更新了針腳的設計,配套的主板已經全線升級為時下熱門的Intel 400系列主板:也就是說,使用十代酷睿桌面版也就必須要配合性能更好、拓展性更強的Z490、H410、B460等主板。目前,已經有微星、華碩等一線廠商發布了自家的新Z490主板;更多400系列主板也將在十代酷睿開售前後上市,方便用戶選擇。
圖片來源:技嘉
其實,本次主板的提升,一個顯著的升級點—— 強供電模組支持,也是為了給頻率提升的十代酷睿更高的性能釋放空間:400 系列主板相較於之前通用的300 系列,一個顯著的提升就是供電相數的增加。新主板除了要保證十代酷睿桌面版日常使用足夠的電壓之外,在CPU 超頻達到接近最高的睿頻全功率運行時,也需要主板來保證不在這種“基礎設施”上拉後腿:這種升級趨勢,從目前上市的旗艦級主板幾乎都採用了12pin 或更高的供電模組的設計中體現:其中既有分別為CPU+核顯供電的8+4 設計;也有針對無核顯的十代酷睿處理器將全部12 甚至16pin 用在CPU 的運行上;這種高規格的供電支持,也算是Z490 主板在十代酷睿的支持上比較顯著的改善了。
其次,在目前上市的400 系列主板主流產品,也都整合了對Wi-Fi6 無線網卡與2.5Gbps 有線網卡的支持;同時在硬件上為DIY 玩家加裝散熱模組預留的更多的升級空間;部分主板還在BIOS 層面給出更多的電壓、倍頻等自定義設計,這些都說明Intel 400 系列主板的標準,同時也是目前相比之下更加適合十代酷睿桌面版使用需求的主板標準。
新內存:DDR4-2933
作為十代酷睿在配套支持上的一個重要升級,本次十代酷睿桌面端i9/i7 原生加入了對雙通道DDR4-2933 內存的支持,除了能在十代酷睿主機的裝機中降低高性能內存的裝機限制門檻之外,其實也是在鼓勵值得主機用戶去選擇更高頻的內存:無論是遊戲還是創意工作,高頻內存的加入,內存性能的提升給使用體驗帶來的改變都不亞於CPU 頻率的提升。
其實,作為十代酷睿所配套的主板的升級項,Intel 400 系列的主機廠商也都不會局限於官方的數據:之前,如Thermaltake 曜越就推出了專門搭配Z490 主板的16GB 內存,既“即插即用”的DDR4 4600MHz 模式:用戶拿到裝機,無需太多複雜的設置,內存就能在4600MHz 的頻率運行。
此外,DIY 玩家還可以通過搭配眾多支持XMP(Extreme Memory Profile)標準的內存,在Z490 主板上手動開啟超頻模式,目前主流的旗艦內存甚至可以高達4500MHz 甚至是頂級的5000MHz;來實現更高的內存性能,搭配十代酷睿CPU 發揮出更高效能。
高性能工作站定制:十代酷睿X 系列
在主流桌面端十代酷睿陣營中,性能極致幾款U 之外,部分發燒級玩家可能還對於帶有X 後綴的HEDT(High end DT)處理器有印象,但在與主流的桌面端處理器(Mainstream DT)的區別上,大部分DIY 玩家也只是知道X 系列是針對內容創作者而發售的定製版本,對於與其主流的十代酷睿未鎖頻版本有何區別並不清楚。
顧名思義,HEDT 的X 系列芯片也是為“最高規格”(High EndDesktop)需求的用戶準備的,在大多數DIY 玩家關注的性能上,與主流桌面端頂尖的K/KF 系列其實並無明顯差別:這一點從各大媒體的實際U 效能測試也能得出結論。
在主流的創作領域,X 系列也一直是高端工作站無法忽視的一個選擇:憑藉多核心、更多的PCIe 通道數來滿足創意工作台式主機不同於遊戲的性能要求:在之前的文章中筆者也有介紹,創作領域在重要的渲染、輸出等性能場景,更看重多線程壘砌起的性能,十代酷睿X 系列也在核心數上為維持了從12 到18 不等的多核心陣容,相比於主流桌面端十代酷睿的最高10 核心能在創作工作站中實現更高的工作效率。
此外,十代酷睿的X 系列,在售價上相較於九代酷睿X 系列的售價,在性能有所提高的同時,價格上打了對折,其最高配置的i9-10980XE 官方定價已經下探到了979 美元(約合6976 人民幣),相比於前代一萬七的售價可以說是“親民”了不少,也讓更多希望自己動手DIY 定制的高性能主機、同時還對“生產力”有高要求的用戶可以在自己預算之內選擇十代酷睿X 系列。
超頻玩家怎麼玩?
與前代類似,十代酷睿桌面版同樣祭出了6 款性能強勁的不鎖頻版本,從i5 到i9 覆蓋了相當一大段價位,不過“超頻”這個主打賣點才是玩家看重的優勢所在,如何通過這種方式簡單粗暴的將性能釋放榨出來,也算是超頻玩家津津樂道的話題之一。
在官方支持的超頻框架下,十代酷睿還加入了睿頻加速Max 3.0 的支持,通過支持單核心獨立的超線程開關以及更加細化電壓/曲線控制,給DIY 玩家更多的調教優化空間。
在十代酷睿的直面數據之外,想要讓自己的主機CPU 運行頻率更接近最高睿頻,確實離不開更強供電的主板帶來高電壓、更強的散熱性能支持,因此玩家在DIY自己超頻主機時,同樣需要在主機的這些性能上合適搭配,才能發揮出理想的高效能。
目前,作為發燒台式機的首批廠商,外星人也對其Aurora 台式機系列進行了更新,推出十代酷睿桌面版的R11:雖然在外觀上維持了前代“白色飛船”的設計語言,但在主機內部,R11 全版本均搭載不鎖頻的十代酷睿K/KF 系列處理器;同時搭配定制的Z490 主板;內存也是DDR4-2933 起步,最高搭載DDR4-3200。
此外,為了保證讓十代酷睿不鎖頻版本充分發揮高頻運行性能, R11 還在散熱模組上採用了蜂巢結構散熱設計,同時高配版本還內置了一體式的定制水冷模組:直接將散熱模組獨立出來,佔用一條插槽,來實現更高效的循環:從外觀上看上去,有點像是直接在主機中插了另一張顯卡。
從R11 的裝機配置中也可以看出,在十代酷睿桌面版的裝機清單中,高供電新主板+強散熱模組也在十代酷睿頻率提升之後成為了裝機玩家必須要注意的升級點,玩家在選擇適合自己的十代酷睿桌面版CPU 之後,選擇適合當前CPU 規格的主板、內存與散熱模組來DIY 出自己的高性能主機,才能讓主機的十代酷睿火力全開的運行,來讓自己的主機滿足日常使用中的高性能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