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宮小行星表面的奇特現象:接近太陽時被“烤紅”
2019年2月底,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將“隼鳥2號”探測器降落至“龍宮”小行星表面採集樣本,然後再彈射返回運行軌道。2019年2月21日,當“隼鳥2號”在龍宮小行星表面著陸時,成功拍攝了該小行星表面的高分辨率圖像,清晰度高達每像素1毫米。
這些圖像便於我們深入觀察龍宮小行星表面對探測器著陸時產生的物理干擾反應,包括:取樣拋射碰撞和航天器推進器氣體噴射等。
研究人員稱,我們認為如果龍宮小行星在太陽附近經歷了短暫的軌道漂移,將產生更高的表面溫度,那麼短時間內小行星表面變紅的事件就可以解釋。
這些圖像便於我們深入觀察龍宮小行星表面對探測器著陸時產生的物理干擾反應,包括:取樣拋射碰撞和航天器推進器氣體噴射等。
當“隼鳥2號”再次從小行星表面升空時,相機拍攝到一些奇特現象——該探測器在小行星表面留下了深色斑跡。現在這些奇特的斑蹟有助於天文學家揭開這顆小行星的顏色之謎。研究人員稱,龍宮小行星表面存在兩種不同類型的物質,它們分別具有不同顏色,藍色物質位於赤道脊和極地區域,紅色物質位於中緯度區域。然而這些光譜變化的原因還不清楚。
但當“隼鳥2號”返回軌道時,其著陸破壞的物質層似乎與紅色物質相符,而不是藍色物質。在研究這顆小行星的過程中,藍色和紅色物質分佈呈現出一些特點,較大的岩石呈藍色,而周圍體積較小的物質——泥土和碎石,則呈現紅色,充滿藍色物質的隕坑比充滿紅色物質的隕坑形成時間更晚一些,就好像隕石撞擊穿透了紅色表層,暴露出下方的藍色物質層。
所有這一切表明,小行星表面岩層最初是藍色,伴隨某些進程而逐漸變成紅色。同時,該研究還顯示,使碎石變紅過程所用時間比大型岩石遭受碰撞破壞或者高溫加熱變紅的時間更長。
科學家知道小行星在太空風化和太陽輻射的作用下,將有規律地逐漸變紅,這可以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發生變化,但與太陽輻射相比,太空風化通常僅會導緻小行星表層幾納米的厚度變紅,而龍宮小行星表面紅色物質層厚度大約幾十厘米。
如果龍宮小行星在太陽附近經歷了短暫的軌道漂移,將產生更高的表面溫度,那麼短時間內小行星表面變紅的事件就可以解釋,龍宮小行星表面的多數大型隕坑都是紅色的,這表明這顆小行星離開小行星帶之後,它的紅色調逐漸增強,並經歷了更頻繁的隕星碰撞。表面結構暗示這顆小行星非常年輕,大約僅有900萬年的歷史。它的生命始於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這裡與其他天體發生碰撞的頻率遠高於之後進入近地軌道的小行星。
如果龍宮小行星仍處於小行星帶,那麼其表面變紅的時間可能發生在30萬年前。天文學家可以採用很多方法來縮小範圍,他們可以模擬龍宮小行星軌道穿越的時間,推測它接近太陽軌道的具體時間。但是“隼鳥2號”著陸小行星表面過程中採集的樣本更具啟發意義。
可以預測,從龍宮小行星表面採集樣本含有改變和未改變的物質,小行星表層記載著“太陽加熱事件”。目前該項研究已發表了《科學雜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