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蟲害來勢洶洶,如何應對?兩院士建言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著力抓好農業生產”“大力防治重大病蟲害”;兩會首場“部長通道”上,農業農村部部長韓長賦強調“防止草地貪夜蛾等重大病蟲害”——在這新冠疫情席捲全球的特殊之年,糧食安全和農業病蟲害防控,尤其關乎大局。這也成為兩會期間許多政協委員密切關注的問題。
2020年以來,嚴重蝗災席捲近20個亞非國家。在中國,外來物種草地貪夜蛾威脅著將近1億畝農田。全國農技中心曾在今年初做出分析:“預計2020年我國農作物重大病蟲害發生總體將重於2019年,累計發生面積約45億畝次。”
病蟲來勢洶洶,防治困難重重
《時刻高度重視病蟲害災情,科學有效確保我國糧食安全》——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李景虹帶來了自己的提案。
“縱觀歷史記載和近百年社會生活發展,我國一直是農業病蟲害嚴重受害國。”李景虹對《中國科學報》說,“科學有效的防護對確保我國糧食安全尤為重要,需要常抓不懈,警鐘長鳴。”
除了備受公眾關注的蝗災和近期曝光度頗高的草地貪夜蛾,中國農業生產面臨的威脅還包括稻飛蝨、二化螟、小麥蚜蟲、棉鈴蟲、草地螟等農業害蟲,以及小麥赤黴病、條鏽病等流行性病害。
以小麥病害現狀為例,李景虹闡述了病蟲害對我國農業生產和糧食安全的巨大威脅:我國小麥種植面積佔比達1/4,是國家糧食戰略安全的關鍵。但是小麥病害常年發生,遇到流行年份,減產甚至會達到20%-30%。
更為棘手的是,僅小麥一種作物,就有20多種常見病害,大部分病原體為真菌、病毒和蟲害。病原菌易變異、難以預測、傳播面積廣泛,育種困難、抗逆性與產量存在矛盾……都給防治帶來了重重困難。
疫情下的病蟲害防治充滿新挑戰
近半年來,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多次就蝗災等嚴重病蟲害災情發出全球預警,並特別指出:東非沙漠蝗蟲災害的急劇惡化對糧食安全和經濟發展都構成了前所未有的威脅和挑戰。
來勢洶洶的沙漠蝗是否會入侵中國?牽動了眾多國人的神經。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康樂向《中國科學報》解釋,雖不排除零星沙漠蝗個體擴散到中國邊境地區,但沙漠蝗很難入侵中國核心地帶,尤其是主要產糧區。
但康樂同時強調,中國依然面臨著來自老對手——飛蝗和草原蝗蟲災害的威脅。特別是今年特殊的疫情形勢,給防治包括蝗蟲在內的諸多病蟲害提出了新的挑戰。
“面對挑戰,我們應該做好病蟲害的檢測和預報工作,同時積極儲備各類防蟲藥劑,發現苗頭及時防治。”康樂說,“這非常需要各級農技推廣部門和技術人員加強防控意識,對農戶做好具體指導工作。”
把病蟲害防控作為統一的整體
針對潛在的農業病蟲害威脅,李景虹建議立即啟動國家級應急措施,儘早開展相關工作的全國性部署。
“我認為大數據技術有助於建立我國病蟲害預警機制和預警體系。”李景虹說,“有必要及時建立信息公開透明的疫情上報機制和相關信息發布平台,全面掌握數據和蝗蟲動態,做到及時發布,並加強與FAO及相關國家、政府組織的信息交流與技術互通,為疫情的防控提供科學依據。”
康樂則表示,農業病蟲害防控是一個難度很高的專業技術。未來的農業病蟲害防控需要建立在對農田生態系統的整體認識上,對農田中的生物間關係進行破解和利用。而這樣的病蟲害防控將特別依賴基礎生物學的突破和先進技術的儲備。
“不能把病蟲害防控當作救火。”康樂說,“而應該把檢測、預報、防治和調控作為統一的整體,從而實現農業的綠色和可持續發展。其中生物間信息交流的解碼、基因編輯技術、微生物組學技術是非常關鍵的。同時信息技術、人工智能技術和無人機技術都會很大程度上提升病蟲害監測和防治的水平。”
“除了保衛我國自己的糧食安全,我國還應利用已有技術幫助巴基斯坦等一帶一路受災國家,既能體現大國擔當,也有助於把潛在災害阻斷於國門之外。”李景虹說。
(圖片來源: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