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巢事件後多小區興起自建快遞保管設施:前景如何,路在何方
豐巢超時收費事件引發了公眾對於智能快遞櫃的關注。近日,上海首個停用豐巢小區中環花苑業委會發文稱,為了小區業主收件便利、保障業主的用郵選擇權、豐富快遞末端配送環節解決方案的多樣化,特在開設“中環花苑快遞驛站”,作為豐巢快遞櫃和菜鳥驛站的補充。該驛站的開放時間為每天7時至21時,不限時間免費代管,專人看管。
文章評論中,業委會回復稱,目前配備的人力為1人,目前由保安總公司支持。房屋為政府配套用房目前不產生成本,設備都是現成的,但也表示試運營一段時期後可能會引入第三方專業服務末端物流平台來運營維護,前提是消費者取件免費。
不只是上海一家小區。據《錢江晚報》報導,阿里巴巴線上批發平台1688數據顯示,豐巢風波開始後的近一周,平台上快遞櫃近一周環比交易額增長1400%,買家數量暴增300%。小區物業和業委會以及創業公司成為採購主力。
此外,在豐巢風波之前,早在2014年,江蘇南京的部分小區就已經開始了自建快遞櫃的嘗試。
那麼,到底自建快遞保管設施對小區而言是否划算?安全性是否有保障?前景又如何?澎湃新聞記者採訪了多位業內專家嘗試解答。
為何自掏腰包
到底目前有多少小區開始了自建快遞櫃的嘗試?目前尚未有確切統計數據。
據澎湃新聞此前報導,光是南京就已有超過70多個小區目前配備了自建快遞櫃。
不過,這可能只是地區個別情況。
中國物流學會特約研究員楊達卿在接受澎湃新聞記者採訪時說,目前還不掌握小區自建快遞櫃數據,但預計比例很低,不是主流,也不符合數字物流環境的發展趨勢。
快遞物流專家趙小敏在接受澎湃新聞記者採訪時說,之所以有很多小區自建快遞櫃,不一定是受到此次豐巢超時收費事件的直接影響。可能還是因為此次疫情的暴發,讓很多人認為快遞櫃更安全,堆積的快遞需要一個地方來擺設。此外,目前很多小區內的快遞櫃數量不多,有的大小區可能只有一到兩個快遞櫃,導致規模達不到需求,因此還有很大提升空間。
不過趙小敏透露,據其了解,近一周來在重點區域的豐巢快遞櫃,97%的快遞都能在12小時之內取出,2%左右快遞櫃是空的,只有1%左右不到超時收費。“根據現在的概率,未來快遞櫃鋪設規模越來越大、成本下來時,其實從用戶角度來講,我們覺得還是更多人享受免費服務了。”
成本構成
自建快遞櫃的成本構成其實與豐巢無異,但在具體數字上會有差別。
趙小敏在接受澎湃新聞記者採訪時說,自建快遞櫃的成本構成,一是快遞櫃的建設成本,如果小區自建快遞櫃選擇聯合購買,那可能價格會有保障,但如果是單個去買,相較而言肯定會貴很多;二是運營成本;三是數據的整合成本,其中還包括快遞企業是否放心自建快遞櫃的數據;四是管理成本。
在獲利方面,趙小敏認為,小區自建快遞櫃很難有獲利空間,因為事先承諾了免費,加上廣告效應小。
目前快遞櫃主要費用,一是一組智能櫃近3萬~5萬元不等,二是社區進場費及水電費,各城市有別,一年有3000元~6000元不等,也有一些加價行為。和豐巢相比,小區自建快遞櫃可以減免進場費等費用。
但楊達卿在談及這個話題時表示,自建快遞櫃運營起來往往吃力不討好。社區自建快遞櫃容易淪為數字化快遞服務鏈上的孤島,僅以寄存收取微薄費用,既不能滿足快件櫃未來升級需求,向服務生鮮到家、醫藥到家的溫控保障能力,也難憑藉規模化網絡化的快遞櫃資源贏得議價能力,獲得櫃身廣告、屏幕廣告等關聯收益。
此外,也有擔憂,小區自建快遞櫃的成本最終會是否會“羊毛出在羊身上”?
楊達卿表示,小區自建快遞櫃使用了業主的公共權益,做了一個商業化設施,這個成本會如何反饋給業主,是均攤到物業費里面還是其他的方式?這裡面都要考量。另外從營收來說也存在問題,快遞櫃建完後,向快遞員收費的價位、時間、折舊費用、人力成本等等,如何跟業主講明白。“我們過去的信報箱很簡單,就是一個鐵櫃,沒有信息化的對接能力和手段,也不需要上網,現在智能快遞櫃還涉及到用網用電這些成本開支,所以我覺得從這個角度來看,自建的不是一個主流,也不符合發展趨勢,可能是一種個性化選擇,但未必是市場發展所需要的。”
那麼,自建快遞櫃是否可以做到自負盈虧呢?
楊達卿認為,如果能做到整個網絡裡面的一員,是有可能可持續發展的,比如像菜鳥驛站,是鼓勵城市合夥人從事創業,把整個末端服務的能力都疊加進來,包括代收、代寄、代存等服務能力,甚至可能將來會有代銷服務,改變了過去僅僅是寄存的單一服務,而是依託於公共服務平台價值和流量入口價值去延展服務,從而實現變現,形成一個良性循環。但是脫離這一點,會很難,若小區自建的快遞點建完後沒有升級服務,也沒有聯通網絡的能力,到時就需要考慮發展的問題。
安全性
中國政法大學傳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在接受澎湃新聞記者採訪時,特別提到了安全性問題。
他表示,小區自建快遞櫃倒不一定導致物業費升高,因為有些小區就放在保安室旁邊,保安照看一下很容易,但能不能保證錯拿件就不好說了。“最重要的是要保證快遞的安全,和收費與否相比,安全才是核心。”
有報導稱,有自建快遞櫃的小區物業可以將滯留在快遞櫃的快件送上門。
對於自建快遞櫃的服務模式,朱巍認為,如果物業願意送上門當然好,但是保安對於小區業主侵權的事件也有發生,也存在安全隱患。其次,小區物業在純粹免費的情況之下,做這件事能否持久,能持續到什麼程度,保證安全到什麼程度,一旦發生糾紛誰承擔責任,都是問題。再次,放到小區櫃子裡就意味著簽收,用戶在需要退換貨前很難當面驗貨,也不可能讓保安查驗,從電子商務法的快遞業風險來看,小區不佔優勢。“所有的風險都需要消費者自己承擔,其實最免費的才是最貴的。”
在朱巍看來,小區自建快遞櫃的優勢可能是免費,其次對於消費者來說,小區建的可能有親切感。但從安全性的角度和快遞風險的角度來說,不如豐巢。“並非所有產業都得必須每個人都自己建,這其中包含了垂直化科技含量,交給專業的干可能會更好。當然開放市場,各個小區自己建,我覺得也充分反映出來這個行業目前沒有壟斷可言。”
趙小敏表示,在快遞櫃產品出現之前,業主不在家會讓快遞員將快遞送到物業,但這個過程當中導致了很多投訴和法律糾紛,快遞丟失、破損特別多,所以才有快遞櫃產品的出現。“物業每天給業主送貨上門也不現實,最終可能導致的是物業費上漲,最終導致的還是業主自己吃虧。”
還有小區也提到自身是義務管理,但在趙小敏看來,短時間內是可以,但一年365天都義務,可能性很小。“還是要回歸到基本的商業路徑上來。我們認為核心還是快遞公司要繼續參與其中,如果快遞公司一直不出來參與其中,最後整個問題都會堆積到快遞公司身上,比如說快遞櫃自建運營過程當中出現管理不善、遺失、破損、偷盜等,甚至可能還會存在快遞放在快遞櫃裡取不出來的情況的發生。”
此外,楊達卿還提到,小區禁止快遞員未經用戶允許放快遞櫃臨時是能解決的,但是一旦快遞櫃發生了一些安全事故,比如造成了快件的損毀,甚至可能是比較大額價值的合同標書,在這種情況下,誰來賠償?考慮到安全因素和風險因素,它的承載能力是有限的,作為公共服務設施,它是解決低層次的普遍服務的簡單服務,但對於高層次高附加值的需求,是有風險的,參與者需要考量。理性來看,還是要走一個市場化合適的路。
數據整合
儘管有小區自建快遞櫃,但也有快遞公司認為不穩妥而選擇不用。這其中,除了快件的保管安全性問題之外,其實還涉及到數據整合的問題。
趙小敏介紹,目前快遞櫃公司跟快遞公司有數據對接,雙方都有安全防護措施。但如果現在小區自建快遞櫃,數據如何上傳和對接、用戶的數據安全誰來保護都是問題。“與其相信個人肯定不如相信公司,因為公司畢竟商業行為的合同契約都非常清楚,如果在管理過程當中導致很多數據的洩密,包括一些用戶隱私的丟失,都要承擔法律風險。”
因此,他表示,從商業邏輯上來看,若小區自建了快遞櫃,不僅數據掌握在誰手裡不清楚,數據的洩密概率也肯定會超過公司的洩密概率,“因為它管理的成本會更高,而且輪流接觸的人更多,無法完全做到信息化管理,若小區自身想做到信息化管理也需要考慮成本問題。”
前景如何
那麼,自建快遞櫃到底前景如何,是否會成為一種趨勢呢?
對此,趙小敏表示,自建快遞櫃未來暴露的問題會更多:首先,不可能所有小區都能實現,比如老小區、管理不善的小區等;其次,最終這個成本誰來買單?將來這個費用會不會分攤到物業費上?這時業主反彈的聲音會更大;最後,在數據整合方面也有問題。“後續可能會產生很多問題,包括投訴等各方面的疑難雜症。短期內的情緒性收縮可以理解,但目前大部分小區不具備自建快遞櫃的條件,包括是否有足夠的地塊建設、是否保證專人管理、費用問題等。”
楊達卿則表示,今天的智能快遞櫃不同於傳統的郵政信報箱,它的服務不只是一組物理性貨櫃,還是一個快遞服務鏈的一環,在派件寄存服務上類似快遞服務鏈下游的水龍頭,如果沒有與上游電商、中游快遞商的信息鏈上的打通和協同,就是沒有自來水管道的水龍頭。智能快件櫃在攬件寄存上時,有類似一個社區物流需求的吸水口,但如果沒有上游電商支持,就缺乏足夠的吸引力,尤其是隨著未來快遞櫃向多元化服務迭代升級時,孤立的快遞櫃缺乏自主升級的能力,得不償失必然被淘汰。另外,各類社區如孤立地發展社區快遞櫃,也將加大上游快遞商優化升級的難度。
楊達卿介紹,現在可以看到很多社區的小店都可以代收代存甚至代寄,但是從商業化角度來說,它的投入和產出實際上不成比例,尤其隨著快遞櫃將來升級,現在已經升級到將近4-5代,每年都在強化一些新的功能,未來隨著一些生鮮到家,可能在裡面會增加一些溫控的設施設備,這種情況下傳統的服務可能會滯後於市場的需求, 慢慢就會被淘汰。
楊達卿介紹,目前,包括豐巢、京東物流、菜鳥驛站等,實際上背後形成了管道服務的能力,能夠去支撐數據的對稱等,這種都是孤立的個體很難實現的。除非在一個區域範圍之內形成了規模化,這樣可以從那些大的公司裡去獲取流量、對接資源,如果說不是的話,僅僅在一個小區裡面,它的投入產出還是不成比例的,雖然可以獲得一些營收,也可以獲得一些便利,總體來說不是發展趨勢,不符合潮流。
那位自建快遞櫃會否成為一個趨勢?
楊達卿認為,“我覺得發展有限,它可能在某些地方、某些區域小規模小範圍存在,但是成為普及化的東西,成為一個行業現象,很難。”
朱巍也對此持悲觀態度,“風險解決不了,最後會發現個人信息保護也不行。”
對豐巢的影響
那麼,如今有多處小區自建快遞櫃是否會造成對豐巢的影響呢?
趙小敏的態度較為樂觀。在他看來,目前很多小區興起的自建快遞櫃行為,從長期來看,培養起了快遞櫃行業消費習慣,因此也有利於豐巢未來擴大規模,因為相當於變相推廣了快遞櫃的使用。同時也加速了相關企業提供更多的解決方案。
楊達卿則持反對意見。他認為,自建快遞櫃對豐巢肯定會帶來一個排斥,因為社區往往不會允許多主體去進入,在這種情況下有可能影響到規範專業的平台企業進入社區。“我覺得如果只是博弈的話,實際從某種程度來說是不利於物業業主的,因為專業化的網絡化的服務企業,畢竟有安全保障,有配套服務,也有逐年的服務提升,還有個性化的服務,這都是自建快遞櫃很難實現的,要看到這種客觀事實。”
但他也強調,這對末端配送而言也是好事。中國目前的快遞日單量,每天將近20億,以目前的人力是不足以解決的,所以快遞櫃肯定是一個解決末端配送人力不足的必要的服務環節。自建快遞櫃不論劣勢大於優勢或者優勢大於劣勢,對於這個環節是有完善的。
朱巍的態度則更為中立。他認為,自建快遞櫃對於豐巢不會有太大影響。快遞櫃的核心一是方便,二是安全。現在可能還沒有更好的一種方式能替代安全,包括個人信息的安全,也包括貨物保管的安全,還包括風險轉移的安全。作為一個有理性的消費者來看,豐巢可能更安全。
解決之道
既然自建快遞櫃也有不足之處,那麼智能快遞櫃進社區的解決之道在何方呢?
對此,趙小敏建議,快遞公司需要承擔更多的責任。“如果在國家的相關規定沒有改的情況下,快遞櫃發展不好, 最大的受損方是快遞公司,然後是用戶。”
楊達卿提出,對快遞末端服務的關係處理,不應該由快遞櫃企業或者物業公司來協調,因為這屬於一個生態問題,這個市場規則還是需要政府部門來出台相關具體的政策措施。
第一,要給予智能快件櫃一個合格身份,如果把它定為公共服務設施,那就要在物業用地、進入社區的許可上提供便利。
第二,收費需要去構建行業標準,因為不同的服務產品背後的成本不一樣,需要有個規矩,不能一家企業一個價,那麼這個市場一定是混亂的,也不符合公眾消費利益。要在其中尋找最大公約數,能夠既兼顧到物業的有序管理,維護業主利益,也兼顧到市場的可持續發展,同時照顧到消費者要用公共服務設施便利的訴求。
朱巍表示,快遞櫃和物業的共同點都是服務於業主的,只要尊重業主的要求、業主的自由選擇權、業主的需求,剩下的問題都可以談。“每個小區的情況不一樣,不能一刀切,可能更多得靠業主自己的選擇,不管是物業公司也好,不管是業主委員會也好,還是豐巢也好,快遞公司也好,一切要把用戶的權益至上,這是最關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