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古南極區域發現白堊紀早期“怪異恐龍”殘骸
據國外媒體報導,科學家在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州一處遺址發現1.1億年前外形怪異的恐龍物種,它被命名為“伊拉夫羅龍(elaphrosaur)”,遠古時期該地區位於南極區域。這是在澳大利亞境內首次發現蜥腳類恐龍的證據,也是迄今全球發現第二具白堊紀時期蜥腳類恐龍化石。
這種恐龍長著較長的脖頸,前肢短小,爪子較小,身體小巧靈活,其體形在恐龍家族中非常怪異。
工作人員在維多利亞州奧特韋海岬發現該遺址,暗示著至少在白堊紀早期(1.1億-1.07億年前)該區域曾存活著伊拉夫羅龍,同時表明恐龍能夠在類似極地的環境條件下倖存,儘管當時極地沒有冰層覆蓋,遠比現代更加溫暖,目前澳大利亞較接近赤道,但在1.1億年前卻更接近南極。
這種恐龍長著較長脖頸,前肢短小,爪子較小,身體小巧靈活,其體形在恐龍家族中非常怪異。伊拉夫羅龍(elaphrosaur)的名稱意思是腳步輕快的蜥腳類恐龍,它與霸王龍、迅猛龍和現代鳥類是近親物種。但與近親不同的是,這種恐龍的遺骸相對罕見,該恐龍在化石記錄中很少出現的一種解釋是:它們是隱藏在人們眼皮底下的秘密,而且經常被誤認為是其他恐龍分支,最初該具恐龍化石被誤認為是翼龍。
對數量不多的恐龍頭骨分析來看,古生物學家推測認為,年輕伊拉夫羅龍長有牙齒,伴隨著年齡增大,牙齒將逐漸脫落,取而代之的是角質喙。年輕伊拉夫羅龍可能捕食小型單孔目動物(鴨嘴獸和針鼴的祖先),同時以昆蟲和水果為食。
伊拉夫羅龍體形較小,體長僅2米,依據研究報告顯示,最新發現的伊拉夫羅龍骨骼分析顯示這是相對較年輕的骨骼,它的近親物種包括:坦桑尼亞和中國境內發現的輕巧龍骨骼化石,它們的歷史可追溯至1.6-1.45億年前的侏羅紀時期。相比之下,維多利亞州境內發現的伊拉夫羅龍遺骸歷史可追溯至白堊紀早期。
經過認真分析,考古學家們推翻了最初的判斷——屬於翼龍骨骼化石,古生物學家很快意識到這塊恐龍頸部骨骼可能來自一種獸腳亞目恐龍,是一種食肉恐龍,與霸王龍、迅猛龍和現代鳥類是近親。
伊拉夫羅龍骨骼化石發現推翻了之前的猜測,並有助於解釋未來更多的發現,該發現與之前的考古發現相吻合,表明在更多意想不到的地區可能發現白堊紀早期至中期的恐龍骨骼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