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防控新冠不能指望天熱
朋友們,5月已經過去三分之二了。像奇點糕這樣至今還“享受”居家辦公的,2020年就在租來的小房間裡過去一半了。雖然很想摘了口罩隨風自由奔跑,畢竟生活經驗告訴我們,天熱了,有些流行病就該哪來的回哪去了;但是,科學研究明白告訴我們,指望炎炎夏日打敗新冠,還是想簡單了。
今天,《科學》雜誌發表了一項來自普林斯頓大學科研團隊的研究成果。科學家們利用模型模擬了天氣變化對新冠病毒傳播的影響,發現比起氣溫濕度等因素,更關鍵的還是在於人群的免疫力,純指望夏天不靠譜[1]。
疫苗新藥趕快搞,防控措施不能停啊。
病原體自我展示的舞台,還是很看天氣的。
很多病原體的傳播都受到氣候的影響。比如說,比濕度(單位空氣中的水蒸氣質量)就對流感的傳播很重要;呼吸道合胞病毒(RSV)也很依賴濕度,還表現出與地理緯度的相關。對於流感和RSV,低比濕度下傳播性更強,感染的高峰往往出現在北緯冬季[2]。
當然了,不同的病原體與氣候的關係也不一樣,像腸道病毒就往往在夏季比較猖獗[3]。
已經有一些研究通過回顧性分析發現,溫度、相對濕度和比濕度在新冠病毒的傳播中有影響,寒冷、乾燥的條件更適合病毒傳播[4]。
但是呢,目前來說,全球範圍內流行病學調查搞得還不算清楚,這些早期的科研成果可靠性還說不准。另外還有一個關鍵是,像新冠病毒這樣新出現的大流行病原體,與已有的病原體相比,一個特殊的地方就是它往往具有更強的感染性,也就是人群抵抗力更低[5] 。在這種情況下,氣候變化對病毒傳播能帶來多大影響就不好說了。
如果天氣一熱新冠病毒就自我滅亡,那麼我們大可以加快恢復正常生活的步伐;如果新冠病毒超級“耐熱”,那麼整體防控還是得抓緊不能放鬆。所以搞清楚這個問題還是很有意義的。
我們現在還不清楚新冠病毒與氣候之間的直接關係,科學家選擇的解決辦法是藉用它親戚的數據來模擬,選擇的兩種病毒是和新冠病毒同為β冠狀病毒屬的HCoV-HKU1和HCoV -OC43[6]。
兩種病毒的數據都來自美國的病例,通過與相關的傳染模型SIRS模型擬合,研究者發現感染相關的主要氣候因素是比濕度和溫度,比濕度取決於溫度,而這兩者作為變量的效果是一致的。
不同情況下病毒傳播能力與比濕度的關係
確定了一系列參數之後,研究者模擬了新冠病毒的流行,三種情況分別假設新冠病毒的氣候依賴性和免疫持續時間與流感、HKU1、OC43相同,當然,R0使用的還是之前研究估算出的新冠病毒的R0。
研究者模擬了全球範圍內的大流行,並且重點挑出了9個平均濕度和季節週期都大不相同的城市。要注意的是,這裡僅考慮了氣候、季節的因素,是沒有納入人口密度、防控措施和其他復雜環境因素的。
全球範圍內流行的峰值和出現的時間
從模擬結果來看,同在北半球,縱使紐約、倫敦和德里的氣候差異極大,但是大流行的規模卻沒有什麼差異。而在熱帶地區,疾病的流行要比北半球持續時間更長,強度更低。這可能是由於熱帶地區濕度相對較高,所以不會出現高緯度地區那樣的高傳播率,不過爆發仍然是很嚴重的。
而南半球和北半球相比,雖然季節變化上相差了六個月,但是疾病流行峰值只有很小的延遲。
另外,疾病流行峰值不受免疫持續時間的影響,但後期的爆發時間點與其有關。
由上至下的城市分別來自北半球、南半球和熱帶地區
前文提到,對新發傳染病,人群的易感性是重要的傳播驅動力,所以研究者還模擬了特定地理位置下不同人群易感水平的流行情況。從結果圖中可以看出,縱使比濕度是重要的影響因素,但影響力還是遠遠不如人群易感性。
即使採用非藥物手段,將R0在6個月內控製到1.1,入夏后仍會因為高易感性導致大量的病例。
人群易感性影響遠超氣候(左)
採取防控措施仍擋不住高易感性導致的大量病例(右)
這一點在下一個模擬中進行了更詳細的探討。研究者總共設計了針對HKU1和OC42兩種病毒,以及在不同防控水平下R0=1.1或1.3,總計四種情況,還模擬了在每種情況下不同的防控措施啟動時間。
在R0=1.3的情況下,群體免疫力逐漸增強,防控措施可在幾個月內降低流行高峰;而在R0=1.1的情況下,則需要更長時間來建立總體的免疫力。這種情況下,氣候有助於我們確定疾病流行的高峰,此時放寬防控措施很容易導致爆發,尤其是高緯度地區。
疾病發生後4週開始防控(左) 疾病發生6週後開始防控(右)
總的來說,可以從模擬結果中看出,降低發病峰值的關鍵還是在於防控中群體免疫力到底能夠增強到一個什麼程度,氣候能夠起到的調控能力是複雜且有限的。重要的是防控措施的引進時機、強度,以及對人口的徹底的血清學調查。
這項研究考慮到的因素是比較局限的,並沒有考慮到更複雜的社會模式的影響。依照研究者的說法,這個模型是比較適用於大城市的,相對來說農村地區的R0可能更低,相應的疾病流行也會推遲。
此外,疾病之間的交叉免疫也會進一步削弱氣候的影響力;強降雨等特殊天候也並未納入考慮範疇。
單就本研究結果而言,群體免疫力是新冠流行的根本驅動因素,熱帶和溫帶地區應為疾病的嚴重爆發做好準備,而夏季高溫並不能有效限制疾病傳播。氣候因素可用於預測疾病的流行週期並製定合適的防控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