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無法取代5G 衛星通信為何仍成為新基建“寵兒”?
近日,關於衛星通信的話題爭議再次被點燃。先是矽谷“鋼鐵俠”埃隆・馬斯克旗下的SpaceX將60顆Starlink衛星發射升空,宣告其雄心勃勃的衛星通信“星鏈(Starlink)”計划拉開序幕,隨後中國首個天基物聯網——“行雲工程”首發星由“快舟一號甲”運載火箭發射升空。
這一計劃擬發射80顆衛星,建設我國首個低軌窄帶通信衛星星座,構建天基物聯網。
對此,曾經一度被認為無法實現的“用衛星來進行互聯網通信”也再度成為新聞熱點,甚至有業內人士認為,衛星通信能在太空中建立下一代寬帶網絡,繞過5G,直接升級到6G ,並據此認為“6G並不遙遠”。
對此,業界爭議也再次燃起:一個如此龐大的衛星通信計劃,真的能替代5G嗎?
無法替代5G
對於衛星通信,很多業界人士並不陌生。早在上世紀90年代初,時處1G時代的摩托羅拉便提出了“銥星計劃”,即通過66顆衛星來實現覆蓋全球的移動通信。但這一設想很快被現實打敗,極少的用戶與高昂的衛星運營維護成本,使得銥星計劃商用市場極小,同時隨著2G技術逐步起勢,銥星計劃更是變成“雞肋” 。最終,1997年銥星公司獨立上市,2000年銥星公司申請破產,摩托羅拉損失50億美元,並進一步加速了美國通信設備業的衰敗。
但是,對衛星通信的探索並未就此結束。從摩托羅拉拆分出來後,銥星公司依舊在進行業務,並於2017年部署銥星二代。同時,更為高調的馬斯克橫空出世,於2015年1月提出“宣布SpaceX計劃將約1.2萬顆通信衛星發射到軌道,其中1584顆將部署在地球上空550千米處的近地軌道,並從2020年開始工作。
而在2019年10月16日,SpaceX又將衛星發射總數量從1.2萬顆更新到了令人咋舌的4.2萬顆衛星。馬斯克宣稱,屆時無論是在人跡罕至的山川冰河,還是茫茫大海,都能接收到高通量、低延時的互聯網通信網絡信號。
對於“星鏈計劃”替代現行移動通信系統,甚至是5G,業界人士並不看好。中國信息通信科技集團副總經理、專家委主任,無線移動通信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陳山枝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假設全球通信使用高軌衛星,只需要三顆3.6萬公里的高軌衛星,就可以實現全球覆蓋,但是時延長達500ms-800ms,目前單星容量在20Gbps左右,系統容量遠遠不夠供全球人民的互聯網接入使用。為降低時延和損耗,低軌衛星星座成為更優選擇,然而隨著用戶數量的增加和接入速率的提升,系統容量也一樣成為最大的瓶頸。
知名通信媒體人“奧卡姆剃刀”張弛在微博表示,單顆衛星的總帶寬非常有限,我國最牛的通信衛星總帶寬約20Gbps,按照馬斯克的星鏈計劃,一顆衛星覆蓋上百平方公里,這顆衛星下面可能好幾千萬人口,20Gbps的資源怎麼夠分呢?這也失去了普遍高速上網的意義。因此,他認為星鏈計劃直接替代現行網絡通信系統並不成立。
曾將“銥星計劃”評價為“通信史上一個流星”的《浪潮之巔》作者吳軍也同樣指出,衛星離地面的距離,最近也有幾百公里,至少是4G網絡的上百倍,因此到地面上的信號強度只有4G基站的萬分之一。如果想提高傳輸率,就要加大功率,但是衛星的功率顯然沒法和連了電線的基站相比。因此衛星的傳輸率其實非常有限,遠不如一個基站。就算大家可以按照和基站通信的方式和衛星通信,每個小小的衛星總的傳輸率也無法和連有光纖的基站相比。實際上大約只有基站的1/10~1/100。要知道全中國有500萬個基站,馬斯克那一點點衛星(一萬個),只能提供4G時代中國移動通信量的十萬分之一左右。
衛星通信市場利好
雖然衛星通信無法徹底替代5G,但業界也認同“星鏈計劃”依然具備一定可行性,因此可作為5G的補充。
陳山枝認為,相比“銥星計劃”,20多年過去,衛星通信技術在衛星技術、集成電路技術和通信技術三個方面進步明顯,就衛星技術進步而言,“星鏈計劃”的核心是利用可回收火箭,且一箭60星,可以低成本將12000顆衛星送到軌道平面,服務海洋、森林和荒漠及偏遠區域;集成電路技術的進步,增強了衛星的星上處理能力,可以降低時延和實現星間組網,同時集成電路技術進步可以減少終端的成本和體積;就通信技術而言,基於毫米波、太赫茲、可見光通信的星際鏈路等逐漸成熟,可以實現衛星間大帶寬直接組網。
因此,建立衛星互聯網的計劃,實現偏遠地區的覆蓋,為5G時代提供有益的補充,具有非常大的戰略意義。ITU2019 年報告便指出,發生自然災害時地面網絡容易受損而導致通信網絡的中斷。地面通信網絡的覆蓋範圍是有線的,而衛星通信可以作為地面網絡的補充和延伸,助力於突破數字鴻溝,連接未聯網的49%的人口。
正因如此,我國也正在加大建設衛星互聯與通信系統,其中最受關注的當屬“北斗”,據悉,我國從1994年啟動北斗系統工程,分三步走,先後實現中國、亞太乃至全球區域的衛星導航服務。自2018年12月27日開始,北斗導航已經開始提供全球服務,目前北斗三號最後一顆組網衛星已經抵達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將於近期正式發射。在北斗三號全球組網完成後,中國將成為繼美國GPS、俄羅斯格洛納斯、歐盟伽利略之後,第四個擁有自主衛星導航系統的國家。
而在實現衛星導航系統的自主可控後,全球覆蓋的衛星互聯網建設將接力成為下一個建設重點。這也是目前我國加大建設“鴻雁”和“虹雲”低軌衛星通信星座計劃的重要原因,據悉,二者將分別發射300顆和156顆低軌通信衛星組建太空通信網,兩個系統計劃將於2023年建設完成。
在最新的“新基建”內容中,“衛星互聯網”也首次被納入其中。據測算,微小衛星生產將為全球新增200億美元/年的產值,衛星需求的增長也將帶來生產模式和產業鏈的變化,而這無疑將開闢出一個新的市場。(校對/Humphr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