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瑞幸高層重組有利於調查和擔責
瑞幸咖啡承認造假一月有餘,股票自4月6日起在4.39美元停盤至今。5月12日晚間,公司宣布根據特別委員會提供的對造假交易的調查信息,原首席執行官(CEO)錢治亞被停職。4月初公司指認主使造假的首席運營官(COO)劉劍和六名參與或知情造假的員工也在停職或休假之列。
瑞幸的控制者是神州租車系,目前神州系的董事郭謹一接任了CEO,同時有兩名非神州系的副總裁進入了董事會。這可能是公司盡量擺脫舊日陰影的努力,也是一種無奈之舉。一個月以來公司已經有多名董事和高管離職。
顯然,與22億元數據造假伴生的是經營模式神話的破滅,瑞幸的經營前景已經非常黯淡。不過,公司高層重組仍有實際意義。
首先,這將有利於維持公司基本運轉,配合調查,以便有效承擔後續責任。現代公司是大型的自然人的集合。法人在法律上或許是一個實體,但事情說到底是自然人在做。瑞幸在遇到這樣的暴擊後,本身縱然能說是“死不足惜”,但仍然有諸多的現實羈絆需要處理。瑞幸的門店還在基本正常運行,供應商還在供貨。公司對員工、供貨商等有債務需要清償,對外則可能有債權需要回收,存量資產也需要繼續實現保值增值。只要瑞幸一天不宣告破產,就仍然有必要妥善開展經營。在中國證監會、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等多個部門進駐調查後,也需要有人整理賬簿,回答問題,提供信息。
公司重大醜聞發生後,最糟的結果是樹倒猢猻散,大家一哄而去,造成資產、文件的流失,相關主體得不到賠償。故而法律對董事高管施加了看守善後的責任。但董事高管也不能只有赤手空拳,能聚攏一批員工繼續維持,產生現金收入,對各方的利益都是最佳的。
其次,這將有利於對原CEO等關鍵人員的追責。儘管瑞幸之前拋出了原COO作為造假“主犯”,但瑞幸的財務造假規模大、時間長,造假結果又維持了公司本身的“人設”打造。80後的原COO本身只持有4萬多股期權,造假的直接利益不大,這一系列行為是少數人為了個人利益而實施秘密活動的可能性不高,造假大概率可以被定性為公司行為。
更加位高權重、總攬一切的CEO即便不是幕後推手,也有著顯而易見的失察責任,即便不會被追究刑事責任,也難逃民事賠償責任。在此前美國投資者提起的關於證券虛假陳述的集團訴訟中,瑞幸的CEO、首席財務官(CFO)亦是被明確列名的共同被告。
由於本案被訴的事項並非公司的常規經營行為所導致的差錯,而是公司正常守則也不容的嚴重違法行為。CEO的個人過錯和責任越大,公司作為法人的責任相對越小,二者存在一定的衝突關係。因此即便原CEO尚屬清白,其離開崗位也有利於公司內部調查的進一步展開,還原真相,釐清責任。
其實,相對而言,瑞幸這一高層重組已經來得有些晚了。一個可比的例子是,2001年8月31日在美國上市的中國概念股網易承認前一年財報的收入被高估430萬美元,隨後引發股東集體訴訟、股票被停盤,到9月11日,原公司CEO、董事長就辭職以示負責。當然,網易本身的現金流穩定,收入高估主要是會計確認方面的違規,公司也最終與美國證交會和民事原告達成了和解,網易股票重新回到了高位。
相比之下,瑞幸的動作就顯得有些遲緩。不知這是否表明公司內部的高層角力激烈。公司董事長、神州租車系的掌舵人陸正耀不再列名於最新的董事會公司治理委員會。此前4月10日神州租車發生了法定代表人變更。下一步人事動向也值得關注。
“小藍杯”的前途恐怕不明朗。但目前,公司聲稱要重塑企業文化、保持經營穩定,似乎意在長遠,終究是積極信號。若能收縮為一家二三線的中型咖啡店,甚至更換品牌,或許也不失為求生之道。無論這一願景是否能最終實現,其現在的姿態對於執法司法和投資者維權進程,仍然是有利的。
(作者繆因知系中央財經大學法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