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筆下的猹原來長這樣……那麼它會不會偷西瓜?
大家好,我是狗獾。本來就是一種不起眼的小動物,最近卻上了你們人類的微博熱搜,還是拜大文豪魯迅先生所賜。小說《故鄉》中的“猹”的原型就是我。注意,”猹”是魯迅先生自己起的名字,並不是學名。看看課文的註釋就明白了:
魯迅先生筆下的猹會半夜偷西瓜,原文是這麼寫的:
閏土又對我說:“現在太冷,你夏天到我們這裡來。我們日里到海邊檢貝殼去,紅的綠的都有,鬼見怕也有,觀音手也有。晚上我和爹管西瓜去,你也去。”“管賊嗎?”“不是。走路的人口渴了摘一個瓜吃,我們這裡是不算偷的。要管的是獾豬,刺猬,猹。…有胡叉呢。走到了,看見猹了,你便刺。這畜生很伶俐,倒向你奔來,反從胯下竄了。
大家學過這篇課文之後,一說到“猹”就想到晚上偷西瓜,害我們狗獾躺槍!今天就來給大家做做系統的自我介紹。
狗獾是一種什麼動物?
我們狗獾,是食肉目鼬科獾亞科的一種雜食性動物。我們獾亞科現在只包括兩屬動物:豬獾屬和狗獾屬。雖然名字中帶有獾的還有美洲獾、蜜獾、狼獾,但是它們都不屬於獾亞科。我們的體型很小,成年後體重約10~12公斤,體長45~55厘米。看看我的照片:
在很久很久以前的晚中新世和早上新世,我們家族成員種類很多,包括蜜齒獾、食肉獾等。到早更新世的時候,就只剩下狗獾和豬獾這2個屬了。
很多人把我們狗獾和豬獾混淆,因為我們是親戚,長得像是自然的。但是,我們還是很大區別的:
第一,豬獾長的鼻子像豬,我們狗獾的鼻子像狗;
第二,豬獾的下巴是白色,我們狗獾的下巴是黑色的。
狗獾真的會半夜偷西瓜?
魯迅先生的老家在浙江。根據原文描述,偷吃西瓜的“猹”就是獾一類的小動物。詞典則是這麼寫的:猹,毛一般灰色,腹部和四肢黑色,頭部有三條白色縱紋。趾端有長而銳利的爪,善於掘土,穴居在山野,晝伏夜出。
我們獾都是雜食動物,能捕獵也吃植物性食物,主要以蚯蚓、青蛙、蜥蜴、泥鰍、黃鱔、甲殼動物和昆蟲為食。由於我們家族覓食有掘土行為,對莊稼有一定的危害。當然也包括人在田裡種的西瓜。再強調一下,我們是雜食動物,不會專門偷西瓜!
當然,現實中我們獾也是一種夜行性動物,白天躲在洞穴中休息,晚上出來覓食。這一點跟《故鄉》中的猹一樣的。
這裡可能會有同學疑問:文章的描述也符合豬獾的行為特徵啊,憑什麼就說猹是你們狗獾呢?
人家魯迅先生寫得清清楚楚:要管的是獾豬,刺猬,猹。此處的獾豬就是豬獾。我們狗獾有著靈敏的嗅覺和善於挖掘的前爪,我的前爪有5個超長的指甲,雖然並不鋒利,但粗壯結實,適合於挖掘。平時我們是通過嗅覺發現食物,然後用爪子把食物挖出來。
我們狗獾視力不好,會經常對食物而不見,不想餓肚子就要靠鼻子,通常會在一個區域來回兜兜轉轉,這樣可以更好地發現食物的氣味。一旦發現食物,我們會繼續用鼻子在不同的位置嗅聞,這樣做的目的是鎖定食物的精準位置,提高覓食的效率。
狗獾性情兇猛得用武器對付?
魯迅先生的小說中提到,閏土說猹不僅會半夜偷西瓜,而且性情兇猛,要拿鋼叉對付。
我們當遇到危險時,常將前腳低俯,發出兇殘的吼聲,吼聲似豬;同時能挺立前半身,以牙和利爪做出攻擊動作。這樣在一些人類眼中,我們狗獾就成了性情兇猛的“小怪獸”。
其實我們的戰鬥能力很差,就是聽覺靈敏了那麼一點,可以離著老遠就听到人的腳步聲。
可是有的人往往對我們很不友好,動不動就亮出鋼叉這樣的凶器,還比我們跑得快,那怎麼辦呢?只能用突然大叫或者禦敵姿態去試圖嚇退人類,並找個空擋逃跑。其實,只是嚇人而已,沒有什麼真正的殺傷力!
狗獾真的對人類有害嗎?
在這裡,我要為我們狗獾以及“表親”豬獾說一句公道話。其實,長期以來人們把我們當成害獸。我們承認我們會偶爾“禍害”一下人類種的莊稼,但那是有苦衷的。
我們在冬眠前需要積累大量能量過冬,否則就會餓死、凍死。而此時正是莊稼成熟的時期,與我們而言這是難得的誘惑。你想,任何野外的食物都不如人類種植的莊稼,尤其是玉米,那是我們的最愛。
還有,我們也不是非得吃莊稼,莊稼地裡的蠕蟲其實更香。只是,我們挖蟲的時候會破壞莊稼,尤其是對土豆造成一定的影響。其實,我們把害蟲吃掉,對人類的農業是有好處的,只不過我們的覓食方式給人類帶來誤解,甚至把自己的命也搭上。
我們原本生存覓食的土地,很多都被你們人類開墾成了農田,就算我們想去別的地方覓食,也很難找到地方了!
好在人類也開始反省過去對我們那種粗暴的做法。2019年4月,在上海一處工地的施工過程中,發現荒地中生活著我們狗獾,這些人類為了保護我們竟然暫時停工了。這不得不說,這是人類在生態文明的進步。希望人類都能夠善待我們啊!
猹是小說《故鄉》中的動物,狗獾是現實世界中的動物,是猹的藝術原型,不可把兩者混為一談!
本文專家:趙序茅,蘭州大學青年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