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大象、犰狳、豚鼠等動物很容易喝醉?
據國外媒體報導,一項針對酒精代謝相關基因的新研究發現,大象、獨角鯨和豚鼠等動物可能很容易喝醉。在哺乳動物的進化過程中,ADH7基因獨立產生了10種不同的故障,對一系列生物造成了影響,生物若遺傳到了功能異常的基因,身體就可能難以代謝乙醇,只要ADH7這一關鍵基因失靈,乙醇就可能更容易在動物血液中積聚。
在研究的動物中,獨角鯨吃肉,豚鼠吃葉子,都不太可能食用大量會產生乙醇的含糖水果和花蜜。大象則很愛吃水果。關於“大象食用馬魯拉果(芒果的近親)後是否真的會醉”這個問題,人們已經爭論了很長時間。而此次研究將這個問題再次擺上了檯面。
早在1875年,就有對大象食用熟透的水果後表現古怪的描述。後來又有人做了實驗,在水中摻入了酒精。結果發現大像很樂意喝這些水,且喝水之後,身體會搖搖擺擺、看上去也更有攻擊性。
但在2006年,英國布里斯託大學生理學家斯蒂夫·莫里斯(Steve Morris)和同事們則提出質疑,認為大象會喝醉這一說法“純屬虛構”。他們的計算結果顯示,就算非洲象真的愛吃掉到地上的、正在發酵的馬魯拉果,它們也不可能吃下那麼多,不足以達到喝醉的程度。但這一計算是以人類的生理系統為基礎的。此次新研究顯示,大象體內的ADH7基因存在故障,或許意味著它們對酒精的耐受度更低。
啟發科學家開展此次研究的不僅僅是大象,還有樹鼩。這種長得像尖鼻子鬆鼠的生物對酒精的耐受度奇高,能使人類暈暈乎乎的酒精濃度對它們來說簡直是小菜一碟。
在分析了79種哺乳動物的基因信息之後,研究人員發現,ADH7在哺乳動物家族樹的10個不同位點上發生了功能失靈。這些對乙醇耐受度低的分支囊括了許多差異巨大的生物,包括大象、犰狳、犀牛、八齒鼠、海狸和牛等等。
人類和非洲非人靈長類動物的情況則剛好相反。由於基因變異,它們體內的ADH7基因分解乙醇的效率比普通哺乳動物增強了約40倍。常以水果和花蜜為食的狐猴也獨立地進化出了這項技能。然而,樹鼩體內並沒有這種效率超高的基因,因此它們的驚人酒量仍是個未解之謎。
不過,在非洲象體內發現ADH7基因失靈又引發了人們對大象醉酒問題的討論。大象清除體內乙醇的速度如此之慢,這也許說明,一枚徹底發酵的水果中的少許酒精含量的確足以把它們灌醉、改變它們的行為。
行為生態學家菲麗絲·李(Phyllis Lee)自1982年起便一直在肯尼亞安波塞利國家公園觀察大象。“我年輕時曾經試著用玉米釀啤酒,大像很喜歡喝。”她並未在“大像是否會醉酒”的爭論中明確表態,不過她認為,大象的“巨大肝臟”肯定有一定的解毒能力。“我從沒見到大象喝得醉醺醺過,”她表示,“不過那種自家釀的啤酒對人類來說也沒多少度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