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人:中國金融科技正迫使美國急於控制傳統地位
《經濟學人》雜誌日前撰稿評價中國的金融科技發展,提出美國正在越來越急於控制自己的傳統金融地位。聖誕節前兩週,中國科技公司金融壹賬通(OneConnect)的高管們登上飛往紐約的飛機。彼時紐約的氣氛有些微妙,但是金融壹賬通不辱使命。
12月13日,公司成功掛牌紐約證券交易所,以37億美元估值,獲得3.12億美元融資。分析師預期,這家尚未盈利的公司股價,在未來12個月將上漲70%以上。
金融壹賬通首席戰略官戴可表示,公司為數字化轉型的金融公司提供人工大腦和神經系統。中國頂級貸方和99%的下游供應鏈都是公司的服務對象。公司正在亞洲迅速擴張,並在美國運營一個研究實驗室,正在當地招募人才。即便如此,仍很少有人聽說過這家公司。這屬於一個全新的中國企業類型,重新在發展中國家之間熔鑄起金融通道。
隨著美國越來越急於控制自己的傳統金融地位,中國正在大力投資時間與資金,來創建私人通道,比如推出自己的消息系統,對抗SWIFT,甚至有朝一日或可取代SWIFT。與此同時,兩家大型科技公司阿里巴巴和騰訊,已經打造出“堪比銀行系統”的數字錢包。支付寶和微信支付,每個應用都擁有超過10億用戶,包攬中國半數的店內支付和近四分之三的在線消費支付。
探索新深度
支付系統其實是信息的流動,而非資金的流動。這個過程通常涉及兩端的銀行,它們之間交換諸如付款方身份或可用資金等信息。在單一國家/地區內,銀行使用相同的語言,只需更新中央銀行的分類賬就可以完成轉賬交易。但跨境支付就要麻煩許多。規則和標準不盡相同。全球也沒有一個共同的中央銀行,所以也沒有可以記錄轉賬交易的全球分類賬。
對於大額轉賬支付,金融行業的常規解決方案是“代理”銀行系統。在對等安排下,一個國家/地區的銀行持有另一個國家/地區的銀行擁有的儲蓄。當另一個國家/地區的銀行客戶向前一個銀行客戶發起轉賬交易時,第二個銀行會指示代理行使用儲蓄。但是,很多銀行之間並沒有直接聯繫。轉賬資金若要到達指定重點,中間還需要中轉站的介入。這意味著每一個銀行需要提供一個ID,一個消息系統和共同的語言。
SWIFT的作用就是提供這些元素。SWIFT已有數十年曆史,它的網絡難以復制。但如今有兩個理由,正在促使世界放棄SWIFT。第一個理由涉及政治。雖然SWIFT不屬於美國,但美國卻利用SWIFT拉幫結派。另一方面,網絡的複雜程度讓跨境轉賬既費時又費錢。然後,銀行必須保留一部分的外幣閒置資金(全球總計約10萬億美元),來滿足預期需求。最後,這個系統不能完全阻止黑客攻擊。
創業公司試圖通過減少銀行與公司之間與SWIFT往來的步驟,來降低麻煩。有些與收款方國家的“樞紐”公司合作,將大筆款項(如工資)分解成多筆小款項。其他則把轉賬集中起來,以便降低固定成本。金融公司空中云匯(Airwallex)的聯合創始人Lucy Liu說,公司已經從澳大利亞搬到香港,以滿足中國出口商日益增長的需求。還有些金融公司則徹底繞過SWIFT。比如美國的Ripple,開發出一種加密貨幣,可以作為在不同貨幣國家之間進行支付時的中介。
政府也在研究加密貨幣,其中以中國最為突出。中國已經為主權數字貨幣申請了120多項專利,為世界之首。由於中國經濟已經在很大程度上去現金化,中國認為,政府管理的數字貨幣是對國內支付系統的一個重要故障保護。除此之外,中國也希望搶在Facebook擬推出的Libra之前,爭取大批用戶。
其他國家則尋求國際應用。新加坡和加拿大,香港和泰國,均發起了聯合實驗,以測試中央銀行鑄造的數字貨幣是否可以被商業銀行用來處理跨境交易。實驗雖然成功了,但參與其中的工程師對系統處理大量交易的能力抱有懷疑。
加密和石油
在有些國家,暗中的數字貨幣交易已經在進行中,只不過規模不大。而歐洲則在嘗試以物易物這條路徑。去年,英國、德國和法國推出Instex系統,旨在匹配從伊朗購買石油或食品的公司付款和向伊朗出售商品的公司收據。原則上,貨物流通無需資金流動。然而,Instex在處理第一筆交易時,用了14個月的時間。
中國在這方面的工作做得最多。2015年,中國推出銀行間消息系統CIPS,旨在簡化人民幣國際支付。CIPS使用和SWIFT相同的語言,因此CIPS可以同其他國家的支付系統交流。目前,使用CIPS的機構僅950家,還不到SWIFT成員的一成。不過,康奈爾大學的教授埃斯瓦·普拉薩德(Eswar Prasad)認為,“重要的是這個系統它真切存在”。
真正的革命發生於小額轉賬。就像SWIFT,美國的信用卡體系網絡很難被取代。成員銀行和商家之間彼此信任,因為他們遵守既定規則。他們也偏好該體系的結算平台上的便利性。因此,競爭對手的體系難以奏效。2014年,因擔心無法使用美國的體系,俄羅斯開發了自己的信用卡體系,如今這套體系佔有17%的俄羅斯國內信用卡。然而,跟Visa和萬事達卡動輒50億的發卡數相比,俄羅斯信用卡體系的發卡數只有微不足道的7000萬美元。但對於中國的銀聯支付來說,規模不是問題。76億張銀聯卡中,在中國內地之外發行的只有1.3億張,而且也主要為中國遊客所使用。
國家主導的國內支付系統改革才是更大的威脅。為了重新掌握對關鍵基礎設施的控制權,約70多個國家/地區已經對他們國內的金融渠道進行改造,以便實現一鍵即時銀行轉賬。歐洲走在了最前沿,亦將本地網絡融入歐盟區——涉及35個國家,超5億人口。東南亞也在嘗試統一系統。3月5日,印度和新加坡首次建立起聯繫。
中國在加強配套方面雖落後於鄰國,但這不成問題。作為該地區的交易巨頭,中國可以藉他人之便利。Visa美國的前董事長菲爾·希斯利(Phil Heasley)說:“如果馬來西亞的系統運作成功,它會找到與中國的合作方式。”同時,中國也在開發一個死人通道,來規避風險。
就在五年前,二線城市的購物很是繁瑣。很少有商店接受銀行卡支付。他們不喜歡繳納手續費,也沒有接入終端的設備。但是,智能手機的普及,意味著大多數消費者手中有了一個迷你終端。而二維碼的出現,讓離線支付也成為可能。
智能手機和二維碼的結合,勢如破竹。去年,中國消費者在移動端的消費額高達347萬億元人民幣(49萬億美元),是2013年時的35倍。兩大巨頭佔據了92%的市場份額。騰訊旗下的微信支付獨攬點對點轉賬,而阿里巴巴旗下的金融公司螞蟻金服擁有的支付寶統治著企業付款。將銀行卡綁定到數字錢包裡邊後,用戶可以支付幾乎所有的費用,從打車費和水電費到醫院掛號費等等。數字錢包在用戶消費時不會收取任何費用,但在取現時會收取一定的手續費,因此所有人都樂意維持原樣——把錢留在數字錢包裡。
這些“超級應用”如今正走出國門,走向全球。全球56個國家和地區的商店目前已經支持支付寶,主要針對的是中國遊客。支付寶也在9個亞洲國家收購數字錢包的少數股權,以便在不申請當地金融許可證的情況下對本地行業施加影響。
螞蟻金服的國際化負責人道格拉斯·費金(Douglas Feagin)表示,與公司投資的數字錢包互通並非公司的重點。但其他人認為,螞蟻金融在等待一個時機——即當地數字錢包達到臨界數量的時候。“可能不會使用螞蟻金服這個品牌,”諮詢公司Kapronasia的分析師澤農·卡普隆(Zennon Kapron)說,“但他們的目標之一是最終建立一個國際跨境錢包平台。”公司的專業水平也吸引了大洋彼岸的公司。六個歐洲移動錢包平台已經在採用支付寶的二維碼格式。
中國的金融技術未必每次都能成功。在某些市場上,信用卡或銀行間系統根深蒂固。但支付方式的競爭背後,實則是驅動這些支付平台的硬件與軟件之間的較量。而中國在這方面,具有領先優勢。
在低利率和數字化轉型的高固定成本的限制下,亞洲各地的銀行紛紛試圖通過“向雲端轉型”來擴大規模。他們把數據存儲在專業供應商提供的大型服務器上。研究公司Forrester的分析師戴夫·巴托萊蒂(Dave Bartoletti)認為該地區(以及歐洲)是金融雲的“最重要戰場”。硬件方面,阿里巴巴獨占鰲頭。亞太地區五分之一的雲端基礎設施由阿里巴巴提供,後兩名競爭對手(亞馬遜和微軟)合計起來仍無法超越阿里巴巴。
中國的科技公司也主宰著軟件世界。快速處理大量交易的需求——比如去年雙十一購物節,阿里巴巴在處理第一個10億美元交易額時僅用了68秒——讓螞蟻金融和騰訊在自動化、機器學習以及數據方面佔盡優勢,從而有能力開發敏捷數字銀行,進而觸發定義身份識別和安全標準的競賽。身份識別與安全標準對於銀行和支付向線上轉型至關重要。騰訊子公司微眾銀行的馬智濤說,公司的面部識別工具錯誤率不到百萬分之一(人眼的平均錯誤率為1%)。
兩家公司旗下的銀行都發展十分迅速。螞蟻金服推出的網商銀行(MYbank)已經服務於中國五分之一的中小企業——即2000萬家中小企業。另外,公司也將技術出租給200多家其他銀行,並將香港和新加坡作為出海試驗地。投資者認為:國際化大有前景:私有的螞蟻金融,在最近一輪融資中,估值為1500億美元。騰訊的微眾銀行走的是另一條路線。它將自己開發的基礎設施開源,歡迎國外銀行在此基礎之上發展。
騰訊和阿里巴巴的巨大影響力,或許已喚醒沉睡的巨頭——中國平安保險公司。公司首席創新官喬納森·拉森(Jonathan Larsen)說,坐擁1萬億美元資產的平安公司,在看到這些公司在金融領域拔地而起後,也決心成為一家云計算公司。去年,平安公司將1%的收入,即1640億美元,用於研發,並已經衍生出32個獨立業務,來推廣公司的自研技術。
平安公司最具有戰略意義的子公司大概要數去年12月於紐交所上市的金融壹賬通。該公司提供基於雲的服務,覆蓋從後勤到面向客戶任務的所有內容。公司在2018年於新加坡開設了第一個海外辦事處,如今該辦事處員工達200人。金融壹賬通目前在16個海外市場(包括泰國和歐洲)上為47名客戶提供服務。
新冠疫情或許加速了這一趨勢。隨著員工隔離在家,全球銀行無不希望將對數據需求巨大的流程(如風險管理)轉到到線上。這一次,不出國門,金融壹賬通即有機會把握商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