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後悔剁手的蘋果產品iPhone SE是下一款嗎?
廠商在功能配置上的小幅迭代被人們戲稱為“擠牙膏”、“微創新”,比起發布會上令人尷尬的吊打友商或者是只宣傳不發貨的“PPT式發布”,前者對用戶的傷害可能更大,畢竟不明真相的用戶會真金白銀掏錢試錯。而蘋果旗下的產品不僅支系龐大且迭代規律,其中就不乏一些狠打用戶臉頰的產品。
01 現已“查無此人”的iPhone XS
每一個iPhone11系列用戶的欣喜背後,都有一份iPhoneXS用戶的落寞辛酸。如果說iPhone X開啟了蘋果的“下一個十年”與奢侈品定價,那麼iPhone XS系列就是高溢價策略的延續。
這也就意味著iPhone XS的性價比並不高,再考慮到機身發熱以及信號“拉跨”等iPhone機型的通病,沒有iPhone XS Max大電池的續航遮羞布,iPhone XS的“小屏旗艦”之名說到底有些名不副實。同代的iPhone XR擁有與其相仿性能、接近的配置並且收穫了有史以來最受歡迎的銷量,種種襯託之下,iPhone XS越發像個過渡機型。
iPhone11系列
更可況其繼任產品是續航大幅提升的iPhone11系列(雖然是以取消3D Touch作為代價),伴隨著影像系統的升級以及AG霧化玻璃等設計改進,尤其是價格上的對比,讓iPhone XS的定位越發尷尬。
02 換殼為本的Airpods二代
其實嚴格來說,Airpods二代並不一定要歸到後悔購買的產品欄裡。作為半入耳真無線耳機,Airpods二代在使用上更適合長時間佩戴。與全入耳式且主動降噪的Airpods Pro相比,Airpods二代的適用場景也有些許不同。
Airpods二代與Airpods Pro價格對比
也許你恰巧財力雄厚,當然可以將兩個產品“互補”使用,室內的長時間佩戴更重舒適,用Airpods二代;戶外的嘈雜環境下降噪才是剛需,則用Airpods Pro以求清淨(如果你是蘋果產品深度用戶)。
但相信大多數人還是“多款產品選其一”的平民玩家,就免不了在其中做出抉擇,價格就成為不得不考慮的因素。Airpods Pro為同時支持無線充電的版本,如果放到Airpods Pro二代產品中去類比,相差並不懸殊的價格也會讓Airpods Pro二代用心裡多少有些不是滋味。
03蝶式鍵盤的絕唱—— MacBook Pro(2019)
再拿最近發布的MacBook Pro來說,相信不少入手19款的用戶看到20款的剪刀式鍵盤免不得搥胸頓足。其實不難理解,20款的MacBook Pro理論上鍵盤故障率更低。雖然蝶式鍵盤的輕薄一直是蘋果為之努力的方向,但歷經幾代更迭最終還是放棄。
蝶式鍵盤鍵程更短,但回彈手感一般
並且從內存配置上看20款的MacBook Pro也有些“加量不加價”的意味,這就意味著19款的用戶陷入“買早了”的尷尬之中。
蘋果在上述提到的幾款產品推出之後,都相繼推出了更好的替代款,同時其新款賣點與價格莫不是對上代產品的顛覆。那麼把這個結論放到最新款的iPhone SE上是否成立呢?
04 陷入清庫存嫌疑的iPhone SE
從定位上來說,iPhone SE的用戶群體是那些對大屏和新功能不感冒的老用戶,並且搭載A13芯片的iPhone SE性能超群。無論是官方定價,還是三方渠道一降再降價格都讓蘋果產品變得親民。但既然老用戶的功能感知這麼遲鈍,考慮到iPhone SE與iPhone 8同款的續航,為什麼不買iPhone XR的疑惑深深縈繞在筆者的腦海。
iPhone SE
或者我們向後展望,看一下傳聞已久的iPhone12系列,與高通攜手之後其最大的改善自然是信號(包括對5G的支持),再加上全系OLED屏幕以及全新升級的處理器,甚至我們也可以期待一下官方配備的充電器突破“五福一安”。
當然最值得討論的還是價格,在5G元器件價格上漲的情況下,據悉iPhone 12可能會使用京東方製造的OLED屏幕,消息稱配備5.4英寸屏幕的iPhone 12價格可能在600美元至700美元之間,這是因為京東方可以為屏幕提供更好的價格,怎麼想iPhone12的入門款都會是個更為明智的選擇。
“道理講了這麼多,iPhone SE的銷量你又怎麼解釋呢?”
分析師認為,新款iPhone SE定位明確,主要針對iPhone 6-7系列的老用戶,替換其手中舊款iPhone。即使蘋果能夠擺脫“清庫存”嫌疑,能挽回iPhone 6/7的用戶,但繼續製造“釘子戶”,可能對於蘋果來說並不是個太好的消息。
當然不排除“懷舊黨”或者購買iPhone SE做備用機的人為蘋果貢獻銷量,但顯然在不久後的9月份,小尺寸的5G iPhone將給我們帶來不一樣的驚喜。
寫在最後
數碼圈流傳著這樣一句話“早買早享受”,對於許多新產品來說降價空間其實有限,早買注定有其實用意義;但同時衍生出的一句話還有“晚買享折扣”,不少新品的賣點就是超越前代,但對於用戶來說,也許前代產品的產品力就已經過剩,盲目追求新款毫無必要並且舊款也有降價優惠。
但這件事情的詭異之處就在於,用戶永遠無法完美預知到廠商的發布節奏。即使筆者列舉了幾款事後來看不值得購買的產品,但不可否認的是在入手的那個時段,對應產品有著不可替代的整體表現。所以,不必糾結於他人的好評差評,明確自身需求,買到手的產品就是最適合你的。